说到居里夫人,这个伟大的女性以及她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从上初中的物理课本上我们就接触到了她,她是放射性科学研究的先驱者,也是钋和镭元素的发现者。她是世界上第一个女诺贝尔奖的得主,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人。

以往大家对她的了解,多半来自于外界对她的报道,从别人的文字叙述,以及她所取得的成就中,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卓越,但这多多少少有点远观的距离感。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居里夫人自传》这本书,能看看她是怎样写自己,写她的丈夫,以及他们过往甜蜜而充实的科研生活的。书中为我们揭秘了很多真切的生活细节,能让我们近距离接触这位坚毅的女性,那些生命中细微的情感和故事,那些易被忽视的起起伏伏,才是生活最本来的样子,读起来更有启发性,也让我们更有温度和真切感。

居里夫人如何成为一名科学家 从工薪阶层一个普通女孩到科研巨星(1)

学习成长经历:勤奋执着,志向高远

玛丽亚出身在波兰一个不大不小的中产家庭,祖父是省立中学的校长,父亲是俄国圣彼得堡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后来在华沙的一所大学预科学校教授物理和数学。母亲也是一位才貌双全的智慧女子。玛丽亚于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华沙,是家里几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她上头有四个姐姐和一个哥哥。成长在这种大家庭里,父母情投意合,她从小就能感受到大家庭无限的温馨和快乐。

只不过,世间好物不牢靠,琉璃易碎彩云散。就在大姐十四岁患病不幸逝世,母亲悲痛欲绝,也随即撒手人寰,这样甜蜜而欢快的日子,便戛然而止了。她所能获得的快乐,便是看书和去农村的亲戚家玩,感受大自然的纯美风光,和沉浸在书海中肆意地遨游,都能让她短暂地逃离至亲过早离世带来的伤痛。

玛丽亚看书时非常专注,无论周边的环境如何嘈杂,都不会干扰她。有次,据说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玩得不亦乐乎。玛丽亚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潜心地阅读,丝毫不受影响。姐姐和同学就想捉弄她一下,悄悄地在她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丽亚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可是,时钟滴答滴答地走,她读完了一本书,凳子竟然丝毫未动。这让她们惭愧不已,再也不逗她了。

玛丽亚凭借着这种专注又聪明好学的品质,从小就学习优秀,出类拔萃。每当学校有领导前来听课或者参观时,老师总是把她这个坐在第一排、表现优秀的学生叫上讲台为大家朗读课文。

只是,年少的时光,因为妈妈过早的离世总是会显得清苦一些的。每个周末的晚上,父亲都会带着玛丽亚和姐姐们读一些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以及波兰本地一些作家著名的革命文学和诗歌散文,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在一起欣赏和探讨,这是玛丽亚在失去母亲之后难得的清欢。也正是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品读,使得玛丽亚从内心深处滋生了浓浓的爱国情怀,并萌发出崇高的个人理想。

居里夫人如何成为一名科学家 从工薪阶层一个普通女孩到科研巨星(2)

到了中学时,玛丽亚学数学和物理都很轻松,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就在这时,笼罩在俄国高压统治下的华沙,让玛利亚对国内的境况忧心不已,她想去更广阔自由的天地中去求知,再回来报效祖国。

1891年11月,24岁的玛丽亚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她背上行囊只身来到巴黎,进入巴黎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深造,开启了她四年艰辛而充实的大学生活。那时家庭贫寒,玛丽亚选择租住在学校旁边一间简易破旧的小阁楼中,这一住便是四年。屋子里家徒四壁,环境极为艰苦。她住在顶层,房子像是个四面漏风的渔网,冬天怎么也烧不暖和,屋子里脸盆中的水常常结冰。但是,玛丽亚把自己埋入了书海中啃噬,竟然就忘记了这严寒与冰冻,常常是学习结束了,看到自己被冻红肿胀的双手,她才缓过神来,原来是屋子太冷了。

在别人看来,她也是过得太清苦了,不过玛丽亚却乐在其中,去探索自然科学的无限奥秘,对于她就像是不断遇上新世界那般清奇,她感到刺激又兴奋。就这样,在孜孜不倦的努力下,玛丽亚终于不断收获惊喜,在1893——1894年的学位结业考试中,物理和数学均名列前茅。

居里夫人如何成为一名科学家 从工薪阶层一个普通女孩到科研巨星(3)

情感生活:夫妻情投意合,失去致爱,艰难跋涉

就在玛丽亚的大学生活快要结束时,她在本系一个著名教授的物理实验室谋得一职。也正是在这时,1894年的春天,27岁的玛丽亚遇到了她这辈子最亲密的科研伴侣——35岁的皮埃尔·居里。那时的皮埃尔·居里是巴黎大学物理化学实验室的主任,学术上已小有成就,在晶体学方向已发表了数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还对实验室设备的升级改造做出了不少成绩,俨然是科学界的一位冉冉之星。

初遇皮埃尔·居里那天,她俩都被邀请去参加一个物理学家的周末聚会。窗外阳光正浓,绿草茵茵,聚会的环境不由得让人心生柔情。当玛丽亚走进客厅时,远远地看到窗台边站了一个目光清澈、俊朗有型的气质男子,他微微地向玛丽亚投递了一个礼貌性的笑容。那笑容温暖而绅士,那画面温馨而撩人,玛丽亚久沉的心弦视乎被轻轻地拨动了,她像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一般,禁不住羞涩地低了低头。那一刻,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见钟情吧。

随后,皮埃尔·居里对玛丽亚展开了热烈地追求,他们在一起说爱好、聊科学、谈共同关注的社会话题,发现有聊不完的话,对事物的看法也是惊人的相似,双方都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所以,这对情投意合的伉俪在1895年7月就顺利地喜结连理。结婚之后的皮埃尔·居里刚刚取得博士学位,在巴黎的两所学校任教,算是国内外小有名气的物理学家。婚后的日子,同玛利亚·居里之前的形单影只和清贫相比,大为改观。他们夫妇因共同的志趣爱好和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很少分开。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实验室,工作之余,才去巴黎附近的郊区游玩和放松

居里夫人如何成为一名科学家 从工薪阶层一个普通女孩到科研巨星(4)

在平静而忙碌的节奏中,他们的科研生活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皮埃尔·居里忙于晶体研究,玛利亚·居里则研究钢的磁性,即便是1897年大公主艾莱娜诞生,也没太扰乱各自的步伐。

事业处在一片坦途中,来日正可期。在1902年他们提炼并确定了镭元素的化学性质。基于这样的成就,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莱教授一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只是我们常常说来日方长,须不知世事无常。就在他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时,天妒英才,玛利亚·居里的丈夫——她的事业好伙伴,最亲密的朋友皮埃尔·居里,在获得诺贝尔奖后不久,于1906年遭遇车祸不幸逝世。

居里此时正经历着人生中,最沉痛的打击。她伤痛不已,却只能在孤独中独自疗完伤,接着上路,因为孩子和科研在等着她,她不能退缩必须挺住。

居里夫人如何成为一名科学家 从工薪阶层一个普通女孩到科研巨星(5)

面对战争:挺身而出,科研卫国毫不含糊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同年8月,德国对法国宣战,战争的炮火日益逼近巴黎,实验室的其他工作人员都应征参战了,玛利亚·居里因身体原因没有入伍,科研工作被迫中断。不过玛利亚·居里并没有置身事外,远远观战。相反,她选择以另一种更能发挥作用的方式,参与到保家卫国、救死扶伤的医疗队伍中来了。

首先她从长计议,想着战后还要继续做镭事业的科研工作,就想尽办法将实验室的镭护送到波尔多,然后立即返回巴黎,谋划着用自己的专长为国效力。

战场的局势瞬息万变,法国正举全国之力在应战。此时,玛利亚·居里看到后方的救援工作保障力度尚不足,就想到可以大力推进用射线来医治伤员的服务。于是,她主动请缨去为军队医院组织X射线检查医疗队。从1914年到1918年,居里往返于法国各大战区,总共创建和改造了二百多个X射线医疗站,装备了二十辆流动X光医疗车。玛利亚·居里不光自己拖着劳碌的身体四处支援救护站的工作,也把大女儿艾莱娜带到医疗第一线中来。

居里夫人如何成为一名科学家 从工薪阶层一个普通女孩到科研巨星(6)

那时她正要迈入巴黎大学的殿堂,看到了祖国危难,妈妈也需要她,艾莱娜便竭尽所能地参与到救援工作中来,认真学习看护知识,熟练掌握X片拍片技术。但还有太多的人不懂X光的医疗技术。于是,深明大义的玛利亚·居里拿出百折不挠的科研精神,在这种极为残酷的环境下,为大家编了一本小册子名叫《放射学与战争》,旨在普及X光照相技术对于医疗实践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和平年代的价值。这本小册子给战争医护人员,带来了极大的指导参考意义。大家齐心协力,很快保家护国见成效,1918年全面停战,居里很快又开始如火如荼、举步维艰地进行她的科研建设了。

只是,与她清贫之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居里说:丈夫和自己,一向都是拒绝从科学发现中获取任何物质利益的。因此,我们毫无保留地把提炼、制取镭的方法公之于众,既没申请专利,也没向利用它来牟利的企业家提出过任何权益方面的要求。

因为居里对科研这种大爱无疆的零保留态度,很快镭工业在法国乃至全世界迅猛发展,惠泽天下。居里用纯粹执着的精神,向科研倾注着极致的爱,也将这份珍贵的爱洒向了全人类。至今,这位伟大女性身上的坚毅、执着、朴实无华又无私的奋斗精神,还在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上进份子,勇往直前向上拼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