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不分级到底有多伤害(从电影定罪说起)(1)

美国电影《定罪》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讲述了女主人公贝蒂(由两届奥斯卡影后希拉里·斯万克扮演)以一己之力对抗强大的司法体系,克服重重困难,最终为蒙冤入狱18年的哥哥洗脱罪名的感人故事。

案件发生于80年代初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小镇,一名女性被残忍地杀害在家中,家里的财物被洗劫。她的邻居肯尼·沃特——从小就名声不佳的小混混,被错误地指控为杀人罪,最后被判终身监禁。

肯尼的妹妹贝蒂坚信哥哥是无辜的,决心为他申冤。作为一个高中辍学在酒吧打工的两个孩子的母亲,贝蒂不惜牺牲青春和家庭,从头开始学习法律,通过不懈努力,终于拿到了法学学士学位并最终获得律师资格。通过和一个致力于推翻冤假错案的非营利性组织“无辜者计划”的合作,贝蒂与合作者运用DNA检测(案发时美国还没有DNA检测,只有血型检查辅助定罪),以及对证人做伪证的调查,最终使肯尼的冤案昭雪了。肯尼入狱服刑18年后,终于在2001年被无罪释放。

在调查案件过程中,贝蒂屡屡受挫:亲人的不理解、司法机关拒绝承认错误、当年帮助警察作伪证的证人怕受法律追究不肯站出来……但是,不论过程有多艰难,她都毫无畏惧、毫不退缩地为哥哥的清白和自由努力还原办案过程的真相。

贝蒂十几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她有幸得到大量的“天助”:幸好马萨诸塞州没有死刑,否则她哥哥不会活着等到被平反的那一天;DNA检测技术诞生,“无辜者计划”项目组织利用该技术为蒙冤者翻案提供援助;按规定本应过期销毁的关键证物在贝蒂的坚持下侥幸重新找到……

贝蒂是执着的,也是伟大的,在这场别人都不看好的孤身奋战中,她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战胜了孤独,战胜了别人的质疑。现实中的“贝蒂”现居住于美国的新英格兰,继续帮助那些被错判的人争取公正的审判,并为监狱的犯人争取应有的人身权利。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相对于一个庞大的国家法律运行体系,个人的力量是很渺小的。要不是新技术的诞生、别人的无私帮助和一些巧合事情的发生,此冤案是断不可能翻转的。也正因如此,贝蒂感同身受,所以她一直在帮助那些被错判的犯人争取自由。

一个妹妹为了证明坐冤狱的哥哥是清白的,不惜放弃自己的生活和家庭,顶着被别人嘲笑的压力去上法学院,千辛万苦考取律师资格证,亲自调查当年的凶杀案,历经18年,最终还哥哥以自由。为了亲情,为了她心中的信念,她一直走在讨还公正的路上。她值得我们敬仰,我们可以说她是英雄。

天空中并不是每天都有太阳,有时候也有阴云。当遇到了挫折与坎坷,透过贝蒂的故事,我们更应该坚守信念,通过努力,去创造属于我们的美好生活。

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性秩序,在规范社会行为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但人们之所以推崇贝蒂的这种行为,正如思想家柏拉图所说:“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并非因为他们愿意做出这种行为,而是惟恐自己会成为这种行为的牺牲者。”我们害怕有一天这种冤案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害怕自己成为“牺牲品”。所以每每发生冤案,媒体在报道时,都能激起人们内心的愤慨。

人们热爱生活,是因为对生活充满期望,相信未来会更美好。有人说,《定罪》可以当一部励志片来看,这无可置疑。一个没有文化、没有地位的小人物,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实现了她的正义诉求。但我们也要反思,除了贝蒂的坚持不懈,我们更需要一个公正公信并能够不断矫正错误的司法体系。(胡科刚)

来源:人民法院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