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很多派别出现了,自然也出现了各自的代表人物,比如: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为什么李耳叫老子而不叫李子?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为什么李耳叫老子而不叫李子(李耳为什么叫老子不叫李子)

为什么李耳叫老子而不叫李子

大家都知道,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很多派别出现了,自然也出现了各自的代表人物,比如: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

“子”就是先生的意思,孔子姓孔名丘,人们尊称他为“孔子”;孟子姓孟,后世尊称他为孟子;墨子姓墨,人们称他墨子。于是人们便说,姓什么就尊称什么子。其实不尽如此。比如,老子,名李耳,为什么被称为老子而不是李子?

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

有人说传说是老子的母亲怀胎81载某一日于李树下以刀割其腋而生老子,老子一出生便须发皆白,故称老子。这种说法不足为信也是不可能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老子家的图腾是老虎,老子故乡楚国有方言“李耳”就是“狸儿”的谐音。所以人们称他为老子。

令有一种说法,似乎更为可信。老子时代都是做周王室的史官,因此家学渊源较深,他们队中法国古代的黄老之术研究颇深。也就是说老子一家世代懂得养生。世人称老子为“老聃”,“聃”字中,“耳”表示与耳朵有关,“冉”意为“松软下垂状”,即指长着大而松软下垂耳朵的人。相书上说耳大有轮,寿相。可见当时的人们都是在称老子是寿星。而事实上老子家族世代都长寿。所以人们就淡化了以其姓来称呼他的习惯,一想到他就想到长寿、老寿星,所以就称他为老子。

老子的《道德经》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作品,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也不失为养身之作。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下面这篇短文值得一读。

〖原文〗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①,道之华②而愚之始③。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④不居其薄⑤。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⑥ 。

〖译文〗

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注释〗

①前识者:有先见的人,先知。

②华:虚华。

③愚之始:愚昧的开始。

④处其厚:厚,淳厚。立身于淳厚(的品德)。

⑤薄:浅薄,此指“礼”。

⑥去彼取此:去掉薄华的“礼”,采取厚实的“道”与“德”。

【文外拾逸】

孔子一生曾两次拜访老子。老子至少要比孔子大十多岁,也比孔子出世出名的早,据说老子十六岁就在周朝为“国家图书馆馆长”了。老子自幼勤学好问,十三岁就超过了师傅商容并被荐去周首都周太学深造,十六入朝为官,成就日日精进,声名远播。孔子这时在鲁也小有名气,招徒开坛,听说国都里有个大贤人老子,就带弟子南宫敬叔一起去会会他。

孔子师老子,师徒俩互相赞誉,留下了千古佳话。孔子见老子之前,对老子已很崇拜,他说:“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既见老子之后,认为老子的知识和见解,高深莫测,不及企及,犹如“乘风云而上天”的“龙”。“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大为惊叹。老子则比喻孔子为凤凰。《御览》云:“老子见孔子,从弟子五人。问曰,前为谁?对曰,子路,勇且有力,其次子贡为智,曾子为孝,颜渊为仁,子张为武。老子叹曰:吾闻南方有鸟,名凤凰,……凤凰之文,戴圣婴仁,左智右贤”。老子以凤鸟比喻孔子,不独有偶,楚狂接舆陆通,过孔子而歌曰:“凤兮凤兮!”亦喻孔子为凤。孔子喻老子为“龙”,老子喻孔子为“凤”,而一龙一凤,龙凤呈祥,历来是中华古老文明的标志和吉祥如意的象征。

————————————————

头条号“春风化雨”持续为你分享最新有关传统文化思想,请点击右下角“订阅”,与我们一起每天享受一点文化的小菜。或者你可关注微信号“hxwh10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严文科、郭海军主编的《穿越传统文化的小记忆》丛书,该书即将出版,分享部分内容,先睹为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