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介于神性和动物性的合体。它非常可爱,它知道你好,又限制你没法恶到没边儿,哪个人心里没有那么点脏事儿。

——《烈日灼心》

对于这部电影,其实这是我看的第二遍,但和第一次相比,却有了太多截然相反的感受。

可能人的思维惯性,很难对穷凶极恶的杀人凶手产生共情和同理心,所以电影很大层面上是在往理想主义的方向走,但反而因为树立起的太多“巧合”而降低了它的格局。

但不能否认,它依然是同类型电影的一个很大的突破,踩了很多“雷区”,刻画出的爱与救赎,也值得好好探索一番。

烈日灼心真相到底是怎样的(烈日灼心他们该死吗)(1)

罪恶的起源:我杀了她

七年前一桩灭门惨案,将三个少年从此拖进了地狱深渊,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每天过得小心翼翼,也彻底梳洗了他们原本的生活轨迹。

全裸的少女,辛小丰的恶意,一家五口被害,残忍至极,唯一遗落下的指纹,是败露的痕迹。

尔后时间转到了七年后,干起了出租车司机的杨自道,成为了协警的辛小丰,在码头看鱼的陈比觉,三个犯了滔天大罪的人,竟然摇身一变,也成了市井小侩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份子。

他们藏着秘密,总显得有些过于胆战心惊,雨天路上遇到抢劫案的杨自道,为避免和警所打交道,甚至掩护他们离开,后来遇到的抢包的黑手,他会挺身而出,却在中刀后不敢去医院而硬撑。

而那个装出来的傻子陈比觉,连身边最亲近的人都能骗过的,没有破绽的演技,唯一的目的也是为逃脱而处心积虑。

辛小丰算是混迹在警察堆里,所谓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可他用烟头磨指纹的习惯,也有太多对事情败露的恐惧。

从这里来看,其实他们对于逃脱制裁远大于赎罪本身,所谓成为一个做好事不留名的人,甚至对于尾巴的爱,都有些强行说服自己“遗忘”七年前的恶意。

烈日灼心真相到底是怎样的(烈日灼心他们该死吗)(2)

若是没有那个不为人知的过去,他们或许实实在在能算的上一个“善良的普通人”。

可惜经历过的一切永远抹不去,站在赎罪的角度,他们是用自己对所有人的“好”来降低罪恶感,然而对于这种方式的论述本身,还是有太多“漏洞”可言。

收养的女儿尾巴,是“那家人”唯一的活口,他们对她好,确是真心实意爱她,但在一切之外,不能说这是对于“赎罪”的延续。

甚至本身可以就把他划分到残忍的行列,若有一天事情藏不住了,那对一个小女孩的打击,远比所有美好加起来更要猛烈。

我想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总会有一方偏移,如果沉浸在一种他们的“好”可以抵消他们的“恶”中,或许就会和我第一次看的感受一样。

会觉得悲伤,也会替他们心疼。

烈日灼心真相到底是怎样的(烈日灼心他们该死吗)(3)

危机四伏:事情的转折

伊谷春的到来,只是第一眼,就让辛小丰开始慌张,直觉这东西有时候与生俱来,却在不知不觉中埋下了太多伏笔,轻易露出的马脚也是起疑心的开端。

后来在那次“挺身而出”中无意接触到伊谷夏的杨自道,是开始让这四个人都有了纠缠,也让那份怀疑越发攀岩。

只是关于小夏和阿道之间的感情线,实实在在又让一切多了点荒诞的戏剧性。

第一个小高潮,大概来自于伊谷春目睹辛小丰“出柜”的现场,既然是同性恋,何来对少女的“伤害”?那方向不就错了,是三兄弟该窃喜的瞬间。

第二个小高潮,伊谷夏的表白,阿道对于纹身的坦白,加速了一切的揭露,也是三兄弟开始走向毁灭的瞬间。

房东的窃听,是让“鞋掉下来”最后的证据链,有一个小细节很形象,租房子之初,房东曾问他们“你们是好人吗?”那时天空的几声闷雷,大概也暗示了“天谴”。

真相水落石出,他们“落网”,商量一致的口供,被绳之于法是他们最后的归宿,也是解脱。

而最后的反转,或稍显的突兀,却也在情理之中,藏于兄弟之外的第四人,才是真正的“杀人凶手”,只是已经执行死刑的小丰和阿道,以及跳海自杀的陈比觉,已然在这个世界销声匿迹。

导演最后打的一张巨大感情牌,想要把人们拉进他们的情感漩涡,说实话,第一次看的时候确实陷进去了,那时因为这份爱与救赎而感动的彻底,但这一次,不知为何,在蛛丝马迹下,突然少了那份热泪盈眶,取而代之的,是满脑子挥之不去的疑惑感。

烈日灼心真相到底是怎样的(烈日灼心他们该死吗)(4)

留下的思考:他们该死吗?

电影给我们的答案与上承接“因为对尾巴的爱,所以只有死去才是真正的解脱”,不论对于他们自己,还是对于尾巴而言。

但似乎还是觉得少了些什么。

相较于小说,因为时长方面的局限性,一些细节没有交代清楚,很多东西就会变得不那么细腻,甚至给人一种故事没有“编圆”的错觉感。

但其实对于很容易站在道德制高点的观众来说,感受就是最直接的表达,兄弟三人不是直接“凶手”,却有逃脱不了制裁的理由,可能确实“罪不至死”,但依然得为自己的恶意负责,这并不矛盾,而我最纠结的问题,还是在于“赎罪”本身。

你会因为一个人后来的“好”,而原谅他以前的“恶”吗?

确实是很难有明确定义的问题,人心太难预料,因为会被感动,也会被说服,你可以因为一个人善意的表达而忽略掉他曾经“做的错事”,但站在法律的角度,又把这一切拎得太清楚。

电影《全民目击》,讲述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而把一切罪名揽到自己身上,也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

里面曾有句台词特别印象深刻,“他用生命换来你的自由,不是让你偷生,而是让你重获新生。”

这份爱是能让人动容的,而父亲一步步牵引着视线进入的那张网,给人的错觉却是一切“罪有应得”,就觉得我们都习惯给每一个人的形象划分一个固有的标准,看起来更像“好人”的人,太像“坏人”的人,也会因此左右自己内心的判断。

烈日灼心真相到底是怎样的(烈日灼心他们该死吗)(5)

而这部电影的之所以也能让人们为之动容,更多的也是因为,三兄弟那份“善意”,已经到了能让人心疼他们的“不容易”。

普通大众的心理,很容易对弱势的一方产生同情,本无辜卷入的纷争,却又让他们实实在在成为了手沾鲜血的刽子手,尔后在后悔与愧疚中想要去赎罪,最后的死,其实也是为了“赎罪”。

可有时候最残酷的就在于,“你赎不了罪”,那一份不堪一击,成了刻在骨子里的东西,不仅仅在于对于受害者是否能原谅,还在于他们自己是否能原谅自己。

是的,在我认为,他们不该死,却又不得不死,那是关于爱与救赎,是关于法律制裁,更是关于内心存善的他们自己,对于罪恶的厌恶。

他们曾是善良的人,或者说一直是“善良的人”,经过那件事的他们依然有对“坏”最明确的打击,辛小丰抓过的坏人,杨自道救过的好人,都是他们的态度,可当那一天,他们成了罪恶本身,也是让他们开始厌恶自己。

后来他们无论多努力,多善良,都已经再也不能成为一个“好人”,那一个“污点”,让他们成为了固有标准里的“坏人”。

烈日灼心真相到底是怎样的(烈日灼心他们该死吗)(6)

最后:留给每个人的反思

审判的角度,人们会义正言辞和罪恶划分界限,人性的角度,每个人却都有摆脱不了恶的那一面。

在《我们与恶的距离》里,人们对杀人犯的家属连带了太多莫须有的罪名,也许某一瞬间会觉得这很残忍,但事实就是,一旦一个人的“坏”被人看到,无论他曾经是个多么“美好”的人,就会在那一瞬间,遗忘他所有的善意,只记住他最“丑恶”的那副模样,甚至连带着周围人,也会因为他的那份“丑恶”而变成过街老鼠。

争先恐后想要当正义先锋的人,站在道义的角度,你没有办法责怪受害者的不原谅,但站在人心的角度,你又会觉得是不是太严苛。

可能人们太想要去论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所有偶尔产生的不一样情绪都不得不让人们去思考“我怎么能同情一个坏蛋?”

但一个人的好和坏仅仅因为一个契机而否定,还是太绝对了些,回到电影方面,这样一种戏剧冲突只是表现手法,而现实里的相同事件,更多的还是希望能回旋的余地可以更多一点。

烈日灼心真相到底是怎样的(烈日灼心他们该死吗)(7)

比起站在悲剧之后的惩罚,去寻求一个如何可以避免的动机,或是对于“有罪之人”的改造也许更重要。

而每个人也应该学会不以片面眼光去定义,不着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也一定可以让世界稍显的温柔一些。

电影的结尾,伊谷春带着尾巴在海边嬉戏,或许这已然成为了最好的结局,在时间的长河里慢慢会遗忘曾出现在她生命里的三个“爸爸”,也不会再知晓那个残酷而冷漠的身世真相,至少在的期待里,她会有一个很美好的一生。

如此,值得庆幸,也值得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