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度翩翩贵公子,这是我对张良的第一个认知,如果没有后来的韩国灭亡,导致家道中落,一直在韩国为相的张良家族再出一个丞相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这个人员大概率就是张良。张良从小就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不用为生计奔波,不用为未来发愁,因为一切都是早就安排和铺垫好的。他通往权力巅峰的道路,没有任何荆棘也没有任何障碍,因为父兄已经替他做好了万全的打算。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史记·留侯世家》

汉代名相张良是一个怎样的人(从韩国落魄贵公子)(1)

千算万算没有算到国破的结局,韩国成了秦国第一个消灭的国家,而张家也迅速败落。对于秦国,张良充满了仇恨,他散尽家财网络刺客,目的就是灭秦,而他的矛头指向了那个罪魁祸首秦王嬴政。这个时候的张良只有一腔热血,说他是个极端主义者并不过分,他已经从贵公子,变成了眼睛里只有仇恨的复仇者。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史记·留侯世家》

汉代名相张良是一个怎样的人(从韩国落魄贵公子)(2)

博浪沙伏击秦始皇的失败,让张良成为了丧家之犬,四处被通缉,无奈之下他只有隐居起来,甚至改名换姓,用来躲避秦国的追捕,张良藏匿的地方是下邳。

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史记·留侯世家》

在躲避追捕的日子里,张良无事可做,唯一的爱好就是看书,同时收留一些和自己同命相连被秦国追捕无处可去的人。这里面有一个人是项羽的叔父项伯,就是后来在鸿门宴上发挥了巨大作用的人。读书可以增长自己的知识,交友可以扩展自己的影响,张良努力摆脱自己贵族的出身,忘掉曾经的家族荣誉,而聚焦于自身能力的培养和影响力的提升,按照史书记载的书说法,张良成为了任侠,请注意张良是任侠而不是游侠,他已经从曾经的莽撞少年,逐渐变得更加成熟和稳重。在刺杀秦始皇的过程中,张良也受了重伤,这也是他被迫要从一个刺客发生转变的原因,大家会注意到张良年轻时,曾经可以和沧海客一起在博浪沙伏击秦始皇,但后来就经常身体虚弱,不得不坐着车来回行走,这是为什么呢?显然受到了重创,身体已经无法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了。就是从那一刻起,张良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提升是从内而外,而不是从外而内的,权势地位不过是外在的表现,如果自己肚子里没有干货,这些东西又岂能持久呢?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史记·留侯世家》

汉代名相张良是一个怎样的人(从韩国落魄贵公子)(3)

对于张良拾鞋,得到黄石公所授《太公兵法》的故事,我是不太相信的,只能当做故事看看就好。但这里可以发现几个有意义的点:张良终于静下心来,不在那么毛躁了;张良开始摆脱韩国贵族后裔的身份束缚,开始了自我提升之路;张良对自己的定位变得更加清晰了。有道是“思路决定出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必然经历一个过程,哪有一蹴而就的成功。

汉代名相张良是一个怎样的人(从韩国落魄贵公子)(4)

自己的家族曾经是韩国的显贵,但国破家亡后,连韩王都成了秦人的俘虏,自己又能做什么呢?就算除掉秦始皇,还会有第二个,根本的办法是灭秦,彻底消灭秦国改朝换代,但这绝不是几个刺客的恐怖活动就可以达成的目标。但秦国太强大,张良只有蛰伏不出、静待时机,同时秘密联络反秦势力,等待机会的出现。这个时候的张良已经变得十分谨慎,他知道反秦绝非容易之事,可能是穷尽自己一生精力也无法达成的目标。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史记·留侯世家》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打响了反秦的第一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曾经隐藏在暗处的各路反秦势力纷纷揭竿而起。张良也在下邳纠集了几百人马,重新开始了自己的反秦之路。但几百人马力单势孤,张良准备投靠到假楚王景驹的门下,但在路上他遇到了沛公刘邦,说是归附还不如说是被刘邦的队伍给缴械了,上演了一出“大鱼吃小鱼”的剧目。刘邦没有直接杀死张良,不是因为他的能力,刚见面还谈不到能力不能力的问题,而是因为他的身份和影响力,张良算是韩国贵族后裔,祖辈世世代代在韩国做相国,这样的人就在刘邦身边,对刘邦大有裨益,这种道理刘邦是知道的。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史记·留侯世家》

汉代名相张良是一个怎样的人(从韩国落魄贵公子)(5)

至于张良说和其他人讨论兵法韬略,大家都听不懂,只有沛公刘邦听的津津有味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做是相互成全对方,既然是双赢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呢?这个时候的张良内心还有一个打算:复韩。

汉代名相张良是一个怎样的人(从韩国落魄贵公子)(6)

当他跟随刘邦到了薛地见到项梁后,项梁对刘邦和张良的印象都不错,那是因为沛公刘邦是主动来投靠自己,而张良又是弟弟项伯的救命恩人和韩国贵族后裔的缘故。张良听从范增的建议,立熊心为楚怀王,这让张良看到了复韩的希望,他向项梁建议恢复韩国,立韩公子成为韩王,用来号召韩地之人反秦。项梁同意张良的建议,让张良辅佐公子成,并给张良划拨了几千人马,这给了张良复韩的希望。

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史记·留侯世家》

果然开始的时候,一切都顺风顺水,但是张良不是将帅之才,因此不久以后,占领的地盘又都被秦军夺了回去。于是张良只好带着韩王成,和秦军打起了游击战,在颍川一代活动,正面击溃敌人非张良所长,但游击战却是张良的强项,不然早就被秦军抓获砍掉脑袋了。

汉代名相张良是一个怎样的人(从韩国落魄贵公子)(7)

不久以后,张良有回到了刘邦身边,和韩王成在一起没有前途,对于这一点张良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六国没落贵族已经不可挽救,项梁拥立楚怀王熊心,但楚怀王却背地里培育自己的势力,时时刻刻都在谋划着剪除项氏对自己的威胁。张良对于这些已经厌倦了,他跟随刘邦入主关中,在进军的过程中多次献策,令刘邦几乎兵不血刃的进入了咸阳。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 ,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史记·留侯世家》

汉代名相张良是一个怎样的人(从韩国落魄贵公子)(8)

进入了咸阳城后,刘邦和他沛县的兄弟们被眼前的一切震撼了,作为小地主出身的刘邦,从来没有见到过皇宫里的一切,财富美女应有尽有,于是刘邦决定就在咸阳宫里住下来,当今天现成的皇帝。你说刘邦秋毫无犯,把秦府库里的东西都封存起来等待项羽,说刘邦这个好酒色的大人长者到了咸阳就变成了圣人,我是不能相信的。被眼前的一切冲昏了头脑的刘邦,开始享受自己的胜利成果,但丰沛功臣集团里还有很多有识之士,比如萧何,他没有去抢掠财物和美女,而是把秦的法律和典籍都收藏起来,因为这些比那些看得见的财富更有价值。而樊哙更是直接找到刘邦,他对刘邦说:“大哥,你刚进入咸阳就沉迷于酒色,而不赶紧收拢人心,这么做是很危险的,我实在是替你担心!”刘邦斥责道:“你一个屠狗之辈,懂得什么大道理,还轮不到你来教训我!”樊哙只好默默而退,张良看到了潜在的风险,他也对刘邦说:“如今我们在关中里立足未稳,您如今的作为,和暴秦有什么分别呢?希望您能够听取樊哙的建议,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刘邦意识到自己的做法过份张扬了,便退出了咸阳宫驻军霸上,同时和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取得了关中商人地主阶级的支持。

项羽至鸿门下,欲击沛公,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史记·留侯世家》

汉代名相张良是一个怎样的人(从韩国落魄贵公子)(9)

这时候一个叛徒出现了,他就是沛公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他向项羽告密说:“沛公把咸阳的一切都收归己用,准备让秦王子婴做丞相,在关中自立为王!”项羽收到消息后很愤怒,命令英布攻破了函谷关,准备下一步就砍掉刘邦的脑袋。这时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他就是项伯,因为感念张良的救命之恩,他连夜到霸上通风报信,张良得知消息后,立刻引荐项伯见到了刘邦,刘邦当然知道这件事事关重大,于是给了项伯大量财物,并应承和项伯做儿女亲家,牢牢的把项伯掌控在自己的手里。

汉代名相张良是一个怎样的人(从韩国落魄贵公子)(10)

第二天带着张良和樊哙等人赶赴鸿门,亲自向项羽认错,请求得到项羽的原谅。最终刘邦有惊无险的通过了考验,项羽也错过了杀死刘邦的最佳时机。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史记·留侯世家》

汉代名相张良是一个怎样的人(从韩国落魄贵公子)(11)

刘邦没项羽实力强,只好服从安排,去巴蜀做汉中王,临走之前给了张良万金和两斗珍珠作为酬谢。张良把这些都给了项伯,请他替刘邦求取汉中之地。对于叔父项伯的请求,项羽还是要给点面子的,他是个看重亲情的人,项梁死后,项羽对于项伯这个叔叔格外看重。汉中对刘邦的作用至关重要,这成为了后来他进取天下的资本。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史记·留侯世家》

汉代名相张良是一个怎样的人(从韩国落魄贵公子)(12)

项羽以胜利者的姿态,开始分封天下诸侯,恢复曾经的六国秩序,但这一切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韩王成因为和刘邦交好,于是便不被允许去封地就国,反而被留在了项羽的身边,最后更是被项羽杀死了,张良于是逃离了楚军,回到到了出汉中的刘邦身边。从此以后,张良成为了刘邦身边的出谋划策之臣,按照史书记载来看,因为张良的身体不好,没办法冲锋陷阵,我看就是当初刺杀秦始皇逃亡多年时留下的病根。

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史记·留侯世家》

但郦食其建议刘邦分封六国后裔为王的时候,张良及时阻止了这一危险行为。尽管出身韩国贵族之家,但是对于腐朽没落的六国旧贵族,张良早就深恶痛绝,对于项羽的倒行逆施也不赞同,这也是他选择刘邦而不是项羽的原因所在。能够突破自身阶级的限制,做到顺势而为,这就是张良作为智者的觉悟。项羽之败非战之过,而是政治上的失败,张良不想让刘邦重蹈覆辙,既然选择做商人地主阶级的代表,就不能出尔反尔,谋者,谋身,谋家,谋国,谋天下!

汉代名相张良是一个怎样的人(从韩国落魄贵公子)(13)

当一切尘埃落定,张良知道刘邦已经时日无多,你说功成身退,退不掉的,你有能力就算退了也是威胁,张良只有选择和吕雉合作,你说他是被逼迫,还不如说是个吕雉合作。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