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海坨老林家的渊源

我原以为望海坨姓林的都是一个老祖宗来这里之后不断繁衍的,可是问了很多长辈,都说不是这样的。那到底是哪样的?我很好奇,但是爷爷辈儿的老人都不在了,没人可以打听了。

作为最原始资料的林氏族谱也在文革中作为“四旧”被烧掉了,现在族谱上的名字都是文革后老人们凭记忆填上去的,时隔十多年,难免出错。

幸亏我的叔辈大爷林培德是个有心人,他对家谱感兴趣且做了比较详细的调查,留下了难得的笔记,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林府老宅(我的林家老宅)(1)

我还走访了岁数较大的老人,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很多对我来说未知的信息,为我进一步了解望海坨老林家的历史提供了佐证。

林府老宅(我的林家老宅)(2)

首先明确的是望海老林家祖宗都是一个林梁桥,在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6),他带着子女从山东登州府蓬莱林家庄一带闯关东来到得胜的林屯居住。

后来由于人口增多,他的后人逐渐到外地发展。林梁桥有三个儿子,他的第三子林洛的重孙子林诠大约在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来到望海坨买地建房。

林诠有两个儿子叫林宪仪和林松仪,分别是林士江、林士国的老太爷。他们的子孙们居住在望海坨的西南和西面,后来人们把林宪仪那支老林家称为“西南街老林家”(林茂选、林培文的那支人),林松仪那支称为“西街老林家”(林士功、林培炎那支人)。

我们这支老林家是林梁桥二儿子林温的后代,他们先搬到了华家孙屯居住。大约在清朝道光年间(1820-1850),我的天祖(从我这辈儿往上数第五辈儿)林宗仪和儿子林雨茂,听说望海坨有一家本当的老林家,就从华家孙屯搬过来。先在东南山那里买了块地,然后用这块地和老坐地户在村子里换了一处宅基地,盖了我们这支老林家第一处房子,就在现在林培录房后的东面(林茂魁家的老房子,在1983年左右拆了)。

老人们说他们刚来望海坨时住的房子和牲口棚差不多,冬天四处漏风。后来林雨茂在这个房子里生下了三个儿子,分别是林福盛、林福宽、林福永。

林福盛是我的老太爷,他生了六子一女,老二林士文就是我爷爷,我爷爷生了四个儿子,我爸是老二,叫林培政。

总之,望海坨的老林家人祖上的确是一家人,范的字儿都一样,我知道的祖辈分别范“仪、雨、福、士、培”字,我这辈儿范“茂”字,后代分别是“延、永、信、振、清、殿、齐、继、佳、本、广、有、田”。

但从我往上倒10辈儿就分成两支人了,现在望海坨留下来的林氏子孙是两大门户且早已出了五服。

林府老宅(我的林家老宅)(3)

二、我的老宅

随着子女的增多,房子已经不够用了,就在前面盖了第二处房子,就是我老妈住的房子,距今一百多年的历史,所以堪称老宅。

老宅在民国时期,曾是书房(私塾),望海坨的孩子在这里念书。我爷爷的大哥,人称“林大先生”的林士升就在这里教书。

过年的时候,老林家的宗谱就挂在老宅东面的屋子里,无论是东院、西院还是西南街的老林家,所有的孙男嫡女都要到这里,面向宗谱敬香磕头。

听老人们说,宗谱其实是两个老头老太太的像,俗称“站头影”,你无论站在那个角度,两个老人仿佛都在注视着你,更增加了神秘感,所以这里成为老林家最崇高、最神圣的地方。

老林家在老太爷那辈儿还是伙里过的(大家庭),孩子们都像《大宅门》里描写的那样大排行。林培枝是老大,林培清是老二,依次往下排,我的亲大伯林培桐是老七,林培德是老八,我爸爸岁数小都排不上了。

在我爷爷辈儿开始分家,书房也作为房产分给子女了。我爷爷幸运地分到了书房的东面两间半,我老爷(林士久)分到了西面两间半。爷爷去世后,我爸爸(林培政)继承了这两间半房。

1986年,没有儿子的老爷搬到女儿那儿住了,就把房子卖给我们家了。父母把这五间房连同耳屋(偏厦子)重新翻修,由原来的草屋变成了瓦房,房子也由五间变成了六间。

1996年11月,东面的三间成了我的婚房,一直住到2009年8月。2014年8月父亲因病去世,剩下老妈一个人在农村的老宅住。

虽然我和妹妹经常回家陪伴,但是老人孤独的时候居多,再加上老两口一辈子感情深厚,老妈的心里一直放不下父亲,一度得了严重的抑郁症。我就想把老宅卖了,让老妈跟我一起住,可她说什么也不去。老妈说“咱家的房子是林家的根。房子卖了,根不就没有了吗!”是啊,老祖宗来的第一个房子早就拆了,我们的房子是最早的房子了,它深深地铭刻着历史的印记。

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再加上我,在这里住了共住七八十年,与老宅结下了不解之缘。每一片瓦、每一块砖、每一堵墙还有每一块地都凝结了几代人的心血。如果把老宅卖了,宛如把抚养多年的孩子送给别人了。望海坨再也没有我的家,我的陈年往事、父母爱情故事都只能在记忆中回味。

想想:每当路过住了一辈子如今却成为别人的房子时,会是怎样的一种苦涩!老妈说“咱家的房子是读书的地方,风水先生说老宅风水好,出念书人。”

细细想来,和望海坨里其他老林家比,老宅出来的念书人的确很多。我亲大伯林培桐中专毕业,在大连工作;我爸爸虽然初中毕业但知识渊博字画俱佳,曾在金州重机厂工作。

“茂”字辈儿的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辽师。“延”字辈儿的女儿也被211大学录取,知识改变了我们家的命运,我相信姑娘的后代也必是读书人。

老宅在妈妈的心中,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家族的寄托和信仰。她希望老宅能庇佑老林家的后代,出更多的读书人,有更大的成就。

老宅不能卖甚至不肯跟我进城居住的老妈,其实还有一个隐藏在她心里但我能感觉到的理由,那就是她一直认为爸爸的魂还在家里,始终陪伴着她。她能感觉那种气味,那种温度,那种亲情。

她曾多次说过:我要是搬走了,你爸爸到哪里找我啊!听得我心酸,眼泪几乎流下来。老两口一辈子恩爱情深,至死不渝,。她哪是舍不得老宅,而是舍不得心中的那份情感。

林府老宅(我的林家老宅)(4)

我不禁想到:如果老宅卖了,我到哪里去怀念给了我生命,养育我成长,教育我成人的父母!现在我坚定了老宅不能卖的信念,我要保住老林家的根,为父母留下永远的归宿,为我留下永远的念想。它在,父母宛在。它在,亲情依旧。它在,乡情不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