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从来都是生物界一个最复杂的组成。人类或因基因,或因少小时期的启蒙教育,或因后来的成长履历,会形成性格不一、形形色色的人群,最终组成了这个复杂的人类社会。

海瑞和张居正的关系(海瑞与张居正性格的差距)(1)

所以在人类社会中,在古往今来的人类历史上,从来不缺世事通达、圆滑世故的人,但也从来不缺乏这么一类人,那就是独立人群、嫉恶如仇的人。不过在影响中国深远的儒家道德文化下,第一类人往往是被人看不起的。孔圣人就曾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就是这类人只会随大流,鲜有仁德。

而作为其对立面的嫉恶如仇,这在今天已经是一个完美的褒义词。很多人甚至认为:嫉恶如仇的人对社会充满责任和正义感,他们是社会思想前进的力量,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源动力。对人类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的完善与推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这些我们当然不能否认,对于正义力量的支持是一个社会的良心,也是一个社会维持稳定的必要条件。但是,人类社会是最复杂的,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人性的本身就存在着很多扭曲和黑暗的一面,这是基本的人性决定的,这也就自然导致许多不公平的存在,并且这种不公平是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从没消失过的。

海瑞和张居正的关系(海瑞与张居正性格的差距)(2)

芸芸世间,每个人成长不同,个性不同,处事方法也自然也会不同,人世其实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只有相对的好人和坏人。一万个人有一万种性格。即便是圣人也会犯错。所以人生总会遇到与自己道德或理念截然不同的人。而往往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冲突,基本不是由于见解不合,就是利益因素。而嫉恶如仇者最常见的表现就体现在常常会把自己放在与其坚决斗争的对立面。

然而,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注定了这类人际遇的坎坷,老祖宗很早就有句话说的非常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所以,这个性格也就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自古以来,嫉恶如仇者很难成大事。

嫉恶如仇这个性格,在任何时代上都有相当数量的存在,其形成原因有的是由于基因的自然分配,这类人从中医角度来说就是气血很盛,肝火很旺。从概率学上来说一般总会有人具有这种基因。

海瑞和张居正的关系(海瑞与张居正性格的差距)(3)

另外除了基因,这个性格还和成长过程中部分经历有关系,一般来说,从小经历过坎坷磨难、常常为人所看不起的人往往都会有这种嫉恶如仇的性格。例如我们后来会说的海瑞。而成长环境比较好的,这种性格的出现概率一般不太大,除非是基因实在太强大。

但是,千百年来,这个性格虽然一直在被称颂和褒奖,但对拥有这个性格的本人来说其人生却不一定是好事,如果出现在高位者身上甚至对社会也不一定是一件好事。这个观念可能很多人不会认可,但我们可以看看,古往今来,在人类历史上,嫉恶如仇者虽然曾留下无数的典范和千古美名,但大多纵观其一生,除了留下一个好名声和一个道德标杆,于民于社会却没有什么大的功劳。

自古历史上的能臣绝大多数在道德上都不会是一个完人,因为干大事者更懂人心,更懂得顺势而为,同时内心要有一种为天下苍生不畏小辱,敢负大义的担当和责任。下面让我们从历史上来看看,为什么说嫉恶如仇者难成大事。让我们从历史上这个嫉恶如仇的典型海瑞说起。

海瑞和张居正的关系(海瑞与张居正性格的差距)(4)

说起海瑞,其实心情挺复杂。说实话,其做人操守和人品高洁笔者是极为敬佩的,也确实是有史以来清廉得能读后让人落泪的官员典型,但文章写到这里,依然得说,海瑞也是一个嫉恶如仇者难成大事的主要典型。

海瑞,海南琼山人,字刚峰,人称“海青天”,是明代著名的大清官,一生为民请命,不畏权贵,甚至连皇帝也敢骂。留下了千古美名。在个人心目中,海瑞就和当年的黄道周一样,笔者虽然不认可其处事行为,但对其的气节却是极为景仰的。

这确实是一个大清官,不光是是整个大明朝排名第一的大清官,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绝对排的进前三名的大清官。清廉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来看看。

海瑞和张居正的关系(海瑞与张居正性格的差距)(5)

海瑞

明朝官员的俸禄非常可怜。并且只发到县一级,县里的公务员的工资则由县里财政自行解决。而县令每月也只有七八石米,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也不过是一千元出头。这点工资估计今天普通人一个人生活都困难,更别说海瑞还有一大家人。

所以当时的县令都有别的灰色收入维持才能让家庭和县衙工作正常运转。而我们的海大人一上任,陋规通通废除,什么灰色收入都不要。不光自己不要,还严禁手下人也不准拿。自己以身作则,每天青菜豆腐、白水萝卜,一年四季一家人见不到一点荤腥,还自己在县衙里开了块菜地,下班之余就去当农民,生活才能勉强维持。

史料曾记载了海瑞身上发生过一件趣事,一次海瑞母亲过生日,海县令终于一咬牙,一跺脚狠心买了两斤肉,这么一件小事竟造成了全城轰动,人们纷纷奔走相告,卖肉的更是激动不已:海县令今天终于买肉了,海县令终于照顾我生意了。甚至当时的东南数省总督胡宗宪第二天开会,开场白就是:昨天海县令买了两斤肉。俨然成了当时的官场和民间的一个重大新闻。

海瑞和张居正的关系(海瑞与张居正性格的差距)(6)

由此我们可见海瑞的清廉程度,海瑞穷得去世的时候连丧葬的费用都是同僚资助的,而其临终前唯一的遗言是:把兵部多给的七钱柴火补贴银子给退回去。同事王用汲来帮助收殓的时候,看到海瑞家中家徒四壁的惨状,情不自禁放声大哭。

当他去世的时候,南京百姓全部罢市,排成长达十里长队为他送行,可见其受百姓的爱戴程度。今天的海瑞,被无数历史传唱,被千古称颂。海瑞,已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清官标杆、一个官员的楷模、一个被标榜的典型。

确实,一个社会需要这样的典型,尤其是官场更是需要这样的典型。所以万历皇帝才要把海瑞打造成当时的官员榜样,把海瑞提升为正二品高官,南京吏部侍郎,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副部级干部,以整顿当时的朝廷风气。

海瑞和张居正的关系(海瑞与张居正性格的差距)(7)

对于海瑞的这些对社会的积极作用,我们不能否认,这样一个清贫乐道的道德楷模,确实值得我们尊敬。但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海瑞执政的政绩。因为对于一个官员来说,让百姓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提高,那才是真正衡量一个官员执政能力的最重要标准。

而明代思想家李贽对海瑞的评价最具有代表性:“先生如晚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意思就是他的操守可以傲视霜雪,可是他的性格却过于愚直,无法在矛盾纷繁的社会中干成大事,所以做不了国之栋梁。

我们可以看看,和海瑞同朝为官的张居正和徐阶就是一个例子,这二人可不清廉,该拿的毫不手软,并且生活豪奢,张居正那顶三十二人抬的豪华轿子估计看过《明朝那些事》的很多人都有印象,而徐阶也是占地二十多万亩,妻妾无数,统统完全可以归于贪官一列,并且做人也圆滑世故,可由于有政绩,照样不妨碍其成为千古正面典型。

海瑞和张居正的关系(海瑞与张居正性格的差距)(8)

遗憾的是,从政绩上看,海瑞基本可以说是处处碰壁,除了一个清廉的榜样给一些人心中种下清廉为官的种子,但政绩上基本可以归为平平。而后来海瑞能成为朝廷高官,也不是因为他的政绩出色,仅仅是因为朝廷需要这个清廉典型,并且也只是担任了一些位高权轻的虚职而已。所以才有了海瑞临终那句著名感叹:“这等世界,做得成甚事业!”

客观地说,海瑞此人不是没有能力,我们可以从他处理的很多事上看到其处理政务的能力。然而,真正造成这个结果的正是他这个嫉恶如仇的性格。让我们先从海瑞的成长历程来看看这个性格的养成。

海瑞的成长环境非常符合我们前面的分析,海瑞年仅四岁父亲便去世了。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的日子我们可想而知有多么艰难,自古穷在闹市无人问,生活的艰难不说,还要遭受族里乡里人的无数白眼。

海瑞和张居正的关系(海瑞与张居正性格的差距)(9)

偏偏海瑞的母亲谢氏性格又极为刚强,含辛茹苦抚养海瑞的过程中,对海瑞的要求也极为严格,每日闭门读书,甚至整个童年和玩伴一起嬉闹的快乐也被剥夺。在这样的高压环境成长的海瑞,自幼就有了一层心理阴影,所以也很自然就养成了后来比较偏执的性格。

海瑞不光做事比较偏执,待人接物也同样偏执,海瑞的一生,仰慕者确实很多,但生活中基本没什么朋友。我们可以从海瑞的这个字:刚峰上就隐约能看出他的这一点。同时,海瑞在官场上的人缘也是极差。

那位曾经在嘉靖手中救下海瑞的大太监黄锦熟悉明史的估计有印象,史书上好评不少。连他都是这么告诉嘉靖的:“此人性格极端乖戾,朝臣无不厌之。无人愿与之亲近。”所以当海瑞升任应天巡抚的时候,应天许多官员纷纷辞职或者申请调到他处,无人愿与其共事。

其五岁的女儿只因为接了另一个男人的饼就被其被活活饿死这个故事由于其真伪不明,我们就不说了,但其后来妻妾先后自杀却是不争的事实,俗话说,人生除死无大事,可以想见这两个女人在海家的悲惨境遇,并且导致的绝望地步到了何种程度,海瑞即便没有直接责任,但相信也有偏执性格下的冷暴力责任。

海瑞和张居正的关系(海瑞与张居正性格的差距)(10)

我们还可以从下面这个事例来看看其性格偏执到了什么地步,海瑞当年因为那封千古留名的天下第一谏:《治安疏》被逮捕后,在嘉靖的雷霆之怒下,海瑞生死难测,好友何以尚不顾生死上疏救援,结果也被抓入诏狱。

在狱中,海瑞倒没吃什么苦,反倒是何以尚却吃了大苦头,被日夜拷打,浑身遍体鳞伤、九死一生。后来海瑞被启用担任吏部右侍郎的时候,何以尚也被调到吏部成为他的下属。见面的时候,海瑞以长官之礼傲然接待何以尚,何以尚心中颇有不平,禁不住问海瑞:以当年生死与共的交情,你难道就不能以客礼相待?

海瑞的回答是:朝廷礼制如此,岂可改之。结果何以尚当场与他绝交,临别恨恨甩下一句狠话:“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海瑞的古板与固执由此可见一斑。从此事身上我们也可看出为何海瑞一生只能独力对抗整个明代官场了。同时,这里也请身为父母的人看后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一定要引以为戒。

我们再来看看海瑞的政绩。

历史对海瑞的政绩主要评价是: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称。对于这些让我们来一一看看。

海瑞和张居正的关系(海瑞与张居正性格的差距)(11)

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这件事主要说的是当年海瑞曾经亲自领导百姓疏通淞江口、白茆河河道一事。海瑞为此事倾注了巨大的地方财力和自己的精力,在疏浚过程中,每天亲自坐船往来于河上,不仅亲自监督,还亲自带着铁锨簸箕上阵,仅仅几个月时间,这个巨大的工程就完成了。

当时有官员评价说:“此为万世之功”,这项工程施工过程中耗费了朝廷数万两银子,很多史书上都在大书特书,顾炎武留下的文章中也记载了此事,不过遗憾的是还记录了后来的结局,“三年后,河道又堵塞”。等于海大人这几个月的巨大人力财力的耗费完全做了一场无用功。

在打击豪强方面,海瑞被百姓称为“海青天”,主要就是这个原因,在他为官过程中,每当面对富户与穷人的官司,基本都是判弱势一方赢。古话说: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在海大人这里成了: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有钱莫进来。

海瑞和张居正的关系(海瑞与张居正性格的差距)(12)

不过。我们看看海瑞的断案标准是什么,海瑞对此曾说过:“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其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

我们可以看到,这套理论整体总结下来,海瑞的断案标准基本就是以道德的标准为准绳。而今天的我们知道,法律是干什么的,就是维护公平和正义的,不光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也起着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最关键的是不能以弱势和强势来作为判案标准。

而在海瑞的标准中,完全在道德的绑架下而失去了法律的公正,这样的标准也将不可避免地会制造无数的冤假错案。我们确实不可否认,海瑞在执政期间,让任下的弱势百姓面对强势豪强的时候,有了一种可以依赖的安全感,所以其被称为海青天,后来还专门为其编撰出了一本《海公案》。

海瑞和张居正的关系(海瑞与张居正性格的差距)(13)

但人类社会是复杂的,民间穷人确实大多是老实本分的老百姓,但这群穷人中也有一种人是异类,叫“刁民”。在这样的心理依仗下,所以在海瑞治下还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很多富人被诬告,而海瑞大多都是判穷人胜诉!

如曾就有过一起案例,某村一个穷人当时向村里一家富户借了一百两银子做生意,商定用自己家的几亩田地抵押,由于双方都不识字,加上还是亲戚,富户也比较厚道,所以只是订立了一个口头契约,在此期间田地归了富户耕种,后来借钱人到期还不上钱就想抵赖,反倒把富户告到了海大人这里,海大人果然也没让他失望,直接把这个富户判了杖责三十,田地归还穷人。

富户欲哭无泪,而这位“穷人”估计却在一边偷着乐,这样的冤假错案案例在海大人治下不少,以致很多富户一听海大人上任,赶紧把自己家的朱红大门漆成黑色,轿子也改成驴车,以前是比富,海大人一来就赶紧比穷,更有不少富户纷纷逃离。

海瑞和张居正的关系(海瑞与张居正性格的差距)(14)

而富户是当时社会的一个主要税收来源,这些人的离去,不可避免地对当地财政造成了重大影响,反倒对当地财政和民生造成了极坏的后果。有史料称,海瑞任应天巡抚一年,当时富庶的该地就因富户的纷纷逃离导致税收锐减,给朝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海瑞的政绩,如果说有政绩的话,基本主要都是“夜不闭户”之类的,也就是说,治安很好,但对百姓的民生水平的提高却很少。正如明神宗朱翊钧对他的评语:"当局任事,恐非所长,而用以镇雅俗,励颓风,未为无补",大致意思就是说这个人做实际工作不太适合,用来做官员表率还是不错的。

在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方面,海瑞更是偏执得出奇。针对当时的官场贪腐现状,海瑞直接上书要求恢复朱元璋时期的法律,贪污达到八十贯的一律剥皮囊草。此时距明朝开国已经两百多年了,社会在不断发展中,这个时候还拿朱元璋时期定下的制度来套现在,本身就根本行不通。且不说执法的尺度已经完全不适合当时的社会,仅凭当时的物价水平就已经矫枉过正。

海瑞和张居正的关系(海瑞与张居正性格的差距)(15)

还好万历是个明白人,没有采纳海瑞的建议,执政当理性,我们可以想见,要真采纳了的话,估计大明又是一片尸山血海,满朝官员剩不下了几个,朝廷也会彻底停摆。海瑞的这份狠劲十足的奏疏中更让我们看到的是他内心的那份偏执和那种嫉恶如仇的恨。

海瑞,总体来说就是一个努力想干出大事,但却事事都事与愿违的人。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他这个嫉恶如仇的性格。自古过刚则易折,海瑞已经不是在和几个贪官污吏在做斗争,而是他的这个性格导致的在在与传统文化下的整个官场在斗。

最终,所以海瑞在临终前发出那句很有名的牢骚:“这等世界,做得成甚事业”!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海瑞内心一直有想干大事的愿望,但他不知道的是,正是这个性格让他一生的理想无一实现。想干大事,但又没有灵活的策略,并且他的性格也注定了他不会采取这种策略。所以也注定了最后这样一个干不成大事、郁郁而终的结局。

而与他同朝的张居正却干成了。

海瑞和张居正的关系(海瑞与张居正性格的差距)(16)

张居正塑像

可以这么说,当时的明朝缺了海瑞可以,但却绝对不能缺了张居正,嘉靖皇帝在位期间,由于沉溺修道、重用严嵩、不问国事,国家已经走向衰落。当时统治机构近乎解体,国家财政也濒于破产,而正是张居正推行的改革,把大明从悬崖边拉了回来,造就了明朝后期最后的辉煌,开创了“万历新政”时期。于国于民善莫大焉,是真正的国之栋梁。

我们可以来看看张居正为什么能够成功。也可以看看他与海瑞性格上的区别

海瑞和张居正的关系(海瑞与张居正性格的差距)(17)

首先,善于处理同僚的人际关系。

在严嵩与徐阶斗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张居正本是徐阶提拔上来的人,按理说必定会遭到严嵩的打压,而严嵩作为内阁首辅,又极得嘉靖的信任,所以当时官场上很多人都不敢与徐阶走得太近。

但张居正处事的聪明之处就体现出来了,他跟严嵩搞好关系的同时也坦然地与徐阶交往,两边不偏不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既表明了不掺和的态度,也显示了自己的人品。所以严嵩任之与徐阶交往毫不防备。

官场争斗的残酷性我们知道,如果得罪其中任何一方,那么相信就不会有后来的张居正,甚至身首异处都有可能。这种夹缝中的生存确实需要很深的韬略功夫。

海瑞和张居正的关系(海瑞与张居正性格的差距)(18)

其次,努力保持好和上级的关系。

张居正最后能执掌大权、推行那场对明代影响深远的改革,和宫中的李太后的全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在不断往来的过程中,张居正完全获得了李太后的信任,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让处于深宫的李太后事事遂意。这样的下级相信没哪个领导不喜欢,也没哪个领导不视为心腹。

也许你可以说完全是溜须拍马、迎奉讨好,但其聪明之处也正在这里。为干大事可以舍小节。最终,我们也看到改革的成功。所谓改革,不可避免就会触动无数人的利益,事实也是,当时的反对势力极为强大。所以完全可以这么说,没有李太后在背后的全力支持,张居正的改革势必中途夭折。

其三,为干大事获得助力可以忽视小德

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张居正甚至可以纵容身边的人一些不道德的人,张居正在任期间,选拔官员标准就是重用那些比较听话,能做实事的人,而不在乎其道德的高低。

海瑞和张居正的关系(海瑞与张居正性格的差距)(19)

冯保现存书法

比如当时的大太监冯保,冯保此人看上去面目忠厚,并且写得一笔好字,不过其实也是一个狠人,当年就曾利用“王大臣”事件企图陷害前任首辅高拱,欲置高拱于死地。并且还很贪财。虽然没做过大恶,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

但冯保在宫中极得万历和李太后的信任,张居正深知冯保的重要性,所以对冯保投其所好,极力拉拢,即便当上首辅朝中大权完全在握时也对其完全迁就,如明知冯保大量受贿,张居正也完全无视。被冯保视为心腹之交。

而前任首辅高拱就不一样,嫉恶如仇,仗着自己是朝廷一哥,加上文人界固有的对太监的歧视,在冯保面前从来都是傲不居礼,极力打压,有时甚至还会大加斥责。最终被冯保抓住一句话柄,黯然下台。

海瑞和张居正的关系(海瑞与张居正性格的差距)(20)

高拱画像

在高拱下台的过程中,张居正为了上位,也曾在背后为冯保出谋划策,当尽阴险小人。不过这一切都是为了那个伟大的目标做出的牺牲,而其内心的大节操没有改变过,如在后来冯保利用“王大臣”事件陷害高拱的时候,张居正就曾出手相救,同时在冯保阴谋即将败露之时,也保护下了冯保。两边都没有得罪。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张居正的政治智慧。

张居正深知,在这个官场中,想真正为老百姓和朝廷办成大事,就必须学会委曲求全,必须灵活变通,尤其和冯保这样的小人打交道的时候,则更必须学会曲径通幽。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后来张居正改革的过程中,冯保身为司礼监掌印大太监这个重要的职位,给予了全力支持,甚至在张居正死后被清算的时候,冯保还利用手中的权力尽量保下了很多改革派的人。

张居正是一个真正的实干家,也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为了实现这个人生的最高目的,他可以抛弃小节,不会把传统的道德行为标准当成一切的准绳。所以也就从没把对严嵩的迎合、对冯保的迁就看成是什么不道德的行为,显示出了政治家一种胸怀天下、淡定如水的心态和气度。可以这么说,张居正的成功,完全是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内心的那份坚定执念相结合而造就的。

海瑞和张居正的关系(海瑞与张居正性格的差距)(21)

其四,“忍”字功夫一流

在没上位的过程中,其“忍”字功夫也了得。如果张居正当时不能与严嵩和害死自己爷爷的大仇人辽王处好关系,不但连官位都难以保住,甚至还可能会有性命之忧。尤其是辽王,张居正隐忍不发时间长达二十年,等到终于大权在握的时候,最终抓住时机,一举将辽王彻底打垮。其忍耐功夫不得不令人叹服。

而在高拱任首辅的时候,高拱个性强势,嫉恶如仇,《明史》上记载说高拱“才略自许,负气凌人”,也就说属于那种自视极高,老子天下第一,性子急躁,嚣张跋扈,说话做事很多时候都不给对方留余地。俗话说,泥人还有土性子。这样的人,我们可以体会到,无论做他的同僚或下属,基本上都会非常难受,张居正也同样,在他手下没少受打压和委屈。

我们可以想想,如果是海瑞的话,恐怕不是辞职一走了之,就是早跳出来骂娘了。而张居正却是泰然处之、韬光养晦、默默承受。虽然两人之间有过龌龊,但基本都能大体上维持得过去。一直等到最支持高拱的隆庆皇帝去世,墙倒众人推的时候,张居正才发出那致命一击,彻底将高拱赶了下去。

海瑞和张居正的关系(海瑞与张居正性格的差距)(22)

忍耐这个功夫,很多人可能认为不难,其实那些都是生活中的小忍,真正的大忍却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需要顽强的心志、无边的定力,宽广的胸怀,还要面临每日夜深人静的时候那种内心痛苦的噬咬,实在是非常人所能轻易承受的,所以往往这样的人,也才能成就大事。

而上述这些性格,海瑞都不具备,所以我们也就不难想象海瑞这个最终结局了。张居正与海瑞的最大的差别也在于此。据说海瑞政见上其实还是张居正改革措施的支持者,早在海瑞还是县令的时候,张居正还没坐上高位时,就在当地推行过“一条鞭法”,所以说这完全是两个政见相同者。

但是后来万历每次想提拔海瑞的时候,都被张居正阻挠没有提拔成,对于这个持相同政见者,张居正当时权倾朝野,但却为什么一直不肯重用海瑞,我们来看看他对海瑞的评价就知道了:此人有肝胆有志气,却缺乏处理复杂事件的能力。和万历后来的评语完全一致。

海瑞和张居正的关系(海瑞与张居正性格的差距)(23)

所以最终张居正能成功,能干成造福苍生的大事,是因为其懂得顺应规则,像水一样目标不变但懂得绕行,懂得忍小忍而图大谋。然而,即便如此,当时都还遭到无数保守势力气势汹汹的围攻,所以,海瑞最终碰得头破血流则更是一个必然结局。

我们不否认,海瑞的道德高洁,确实值得后世人歌颂,也拥有无数拥戴者。但就连这些粉丝中很多比较理性的也认为海瑞这套不可能行得通。如清代著名文人王弘撰在《山志》这篇文章中就写道:海瑞品格高尚,确实无人可及。但如果海瑞要是掌了大权,“吾不知其竟何如也”。

明代戏曲理论家何良俊也在文章中说“海瑞不怕死,不要钱,不吐刚茹素,真是铮铮一汉子!”,然而后面又说到,如果海瑞执政的话,最终只会坏了国家大事。

而纵观海瑞的一生,他辛苦拮据、清贫乐道,一生都与大明官场的黑暗势力作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却没有给明朝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在为官的过程中,他想做的事处处碰壁,处处擎肘,所做之事,无一不难。海瑞自己就曾感叹过:“纷纷口舌,何自而来哉?何自而来哉?”

海瑞和张居正的关系(海瑞与张居正性格的差距)(24)

也许你会说嫉恶如仇是一种良知,没错,这个必须承认,一个社会需要这种良知作主导,但如果身为对国家负有巨大责任的的官员,依然一味只知直不知曲,不但对老百姓的民生起不到什么好处,常常还只会把事情办砸,给国家造成灾难。如明朝的东林党人,整天骂这骂那,治国却一窍不通,最终让大明亡于党争,所以也就有清流误国的说法,

真正的成大事的人,在他们心中,更懂得人性,更懂得策略,更懂得像水一样绕开阻力,矢志不移地有策略地达成自己目标。有的时候,甚至还不惜毁坏个人声名,因为在这些人心中,和天下苍生的福祉对比,自己这点声后名根本算不得什么,这才是真正的大义,真正的大仁。

我们还可以看到,海瑞的一生其实一直与张居正关系并不好,在张居正上位后,海瑞闲置在家,曾写信向张居正自荐,但张居正没有理会,反倒回信暗讽海瑞。对海瑞这样一个重视名声的人的打击可想而知。并且张居正在朝中独掌大权的时候,海瑞也一直看不惯其的很多专断作为,常常在家中抨击。

海瑞和张居正的关系(海瑞与张居正性格的差距)(25)

但年老的时候,此时张居正已经死去多年,海瑞对张居正的评价却是:“工于谋国,拙于谋身”,他看到当时大明的起死回生,也终于明白了这位独断专行的改革者的良苦用心,那便是欲要成就大业,那就不能单纯地用普通的道德观念来衡量一切,而是一切都要以国家利益为重,这个迟到了几十年的理解,虽然对于已经进入暮年的海瑞来说有点迟了,但也总算是一种闻道的顿悟吧。

今天的海瑞已经被塑造成一身正气的清官形象,但多少人知道,这其实不是海瑞心里想要的。他人生的意义是干实事而不是做个道德模范供瞻仰。但在这个性格的无形左右下,最终却一事无成,最终却只能成为他不想当的道德楷模。

曾看到有人说,海瑞是诊断的能手,却不是治病的妙手。他恨透了黑暗的官场,却没有摸清人性的脉搏。所以最终只能带着愤懑和遗憾离开这个人世。个人觉得这个评语非常精准。

万历十五年,海瑞终于死了,大明的整个官场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海瑞和张居正的关系(海瑞与张居正性格的差距)(26)

嫉恶如仇这个性格,是人性决定了的,也是注定任何社会都会有的。必须承认,嫉恶如仇的人通常人品都很不错,所以常常也会有人品的洁癖。但现实生活中人品这个东西是随机分布的,人性中的阴暗一面在任何人内心都是存在的,连孔子、朱熹都有被人诟病的地方,可知真正的圣人是根本没有的。

在人成长的历程中,也许在学校还感觉不到多少,但进入社会工作了以后,这种性格对你的人生就是一个灾难,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导致你职业慢性毁灭的性格,无论你拥有多好的牌可能都会因为这种性格而给毁掉前途。

一个社会中,人具有多面性的,嫉恶如仇,言下之意就是讨厌别人的“恶”,但这个行为本身可能又是另一种“恶”。完全依据的是自己的道德标准,完全是只图自己的心情高兴,这客观地说其实又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海瑞和张居正的关系(海瑞与张居正性格的差距)(27)

嫉恶如仇的人,要学会深刻地了解自己性格的危害性,了解世间万物现象背后的本质,还要领会到,所有的现象背后都有深刻的原因,而本质的东西大多是眼睛是看不到的,这类性格的人要学会多体察别人的不易,慢慢地就不会轻易地只凭现象来判断事物了。

学会能理解每一个人,没有人的人性是完美的,任何人都会有各种性格缺陷或者犯点小错,但只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就不能说是坏人。等你生活阅历丰富了,人世间的众生百态看多了,你对你以前所鄙视的人也许就会多一份理解和体谅,也学会换个角度去看待问题,胸中也多了一些能容人的气量,处理冲突相对也不会再激烈。

所以,要接受人的不完美,甚至学会和人品差的人共事,只要你们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标就好。而主持正义是需要实力的,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 靠专业知识,85% 靠人际沟通。如果你一直嫉恶如仇,就永远不大可能有这个机会。

海瑞和张居正的关系(海瑞与张居正性格的差距)(28)

当然,最后说下,改变这个性格不是让人变得麻木,而是学会用更柔和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和做事。也不是说让人变得圆滑,而是变得成熟和温柔。要能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平,并且温柔的心去接受它。当你内心的温柔渐渐开始多起来的时候,做到像水一样善万物自不争。那么恭喜你,这个性格就已经远离你了,你的人生前面也会少去无数阻力,一片坦途,那么你也有很大概率获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