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二院护理之声微信公号

台江,黔东南苗疆腹地,距离浙江1500公里。

这里,也曾经是浙江大学西迁办学的方向。

仁心仁术,求是求新,带着浙江大学医学院的院训,2021年8月,赵华踏上了西部帮扶之路,来到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人民医院担任副院长。

早在2016年,在中组部牵头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与台江县人民医院正式缔结帮扶关系,浙大二院台江分院由此诞生。

6年多来,浙大二院先后派出51批次、85名专家开展“组团式”帮扶。一批又一批的医护人员,在党中央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号召下,扎根黔东南大山深处,使原本面貌落后、难以为继的台江县医院,蜕变为黔东南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示范性县级综合医院。

苗疆蝶变,离不开辛勤奉献的浙江医生。赵华,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从西子湖畔,到翁你河边,帮扶一年来,她在浙大二院帮扶团队钟会明院长带领下一起走村进寨,踏遍台江县1100多平方公里9个乡镇街道,为百姓送医送药。

浙江六旬老人千里骑行重走长征路(这群大山深处的)(1)

今年的5月12日,护士节,是赵华最开心的一天。她所带领的台江县医院护理团队,在黔东南州护理操作技能大赛中4人获奖,取得了医院历史最佳成绩。赵华本人,也获得了“黔东南州优秀护士”称号。

“让这里的百姓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就是我们简单而纯粹的目的。”赵华说,当好台江百姓的健康守门人,是她最大的心愿。

割舍不了的家国情怀

台江,被誉为“天下苗族第一县”,苗族人口占98%以上。这里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苗岭主峰雷公山北麓,有着独特的美丽风光。

同时,台江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这里,曾经是备受关注的脱贫攻坚主战场和决战区。2015年,台江成为中央、省州三级组织部定点扶贫帮扶县,2020年全县脱贫。

台江巨变,浙大二院是见证者,也是推动者。

浙江六旬老人千里骑行重走长征路(这群大山深处的)(2)

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说:“情系苗疆、协作台江,是浙大二院割舍不了的家国情怀,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我们将继续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在新一轮协作中交上一份更为满意的答卷。”

浙江六旬老人千里骑行重走长征路(这群大山深处的)(3)

“帮扶的终极目标是完成造血”,时任浙大二院党政办常务副主任现护理部主任兰美娟动情地说:“作为台江分院帮扶的推动者,从方案制定、过程追踪到成果展示,一路走来,浙大二院倾情相助,见证台江的脱胎换骨”。2021年7月护理部再次接到支援台江的任务,毫不犹豫,委派专业扎实、管理理念先进的复合型人才赵华科护士长前往。第一阶段是基础帮扶,围绕第二轮造血的重点帮扶任务,分步骤、有重点推进从牵手到放手的过程转变,实现新一轮台江分院的升级转型,以“医院高质量发展行动”和“十四五规划”为契机,再次打出一系列组合拳,通过专家派驻、技术帮扶、理念提升与文化传承等补学科、技术及管理的短板,稳步扎实朝着既定目标推进,近一年,护理部给予无私的大力支持,通过远程输送、现场进修、专科护理人才培养、参加国际会议等,进一步拓展视野和人才要素的扶贫,提升胜任能力。

肩负这样的使命,赵华一天也不敢松懈。到台江一放下行李,她就立马投入工作。在台江县医院,有多年临床护士长以及管理经验的赵华,分管全院护理工作,还协助院长分管后勤和信息化。

赵华先是加紧把医院的情况摸清楚,再把当地医疗薄弱点找出来,一点点地研究,一条条改进。她排出了密密麻麻的工作计划,期望通过理念、管理、技术多方面着手,让医院的水准尽快提升。

台江县医院建院已经有71年,现有21个临床科室,463名员工。2021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当年门诊163350人次,手术3040人次。近年来,医院已逐步做到可诊治内外妇儿等各种常见病、多发病,还能对以上专科疾病的疑难杂症进行诊疗。

这当中,凝结了浙大二院全体医护人员的心血。

赵华的丈夫楼健颖,是浙大二院肝胆胰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曾把探亲之旅变成了短期的帮扶支援工作。赵华记得,当天晚上丈夫10点下了高铁后直奔手术室,一个急诊手术等着。风风火火来了三四天,门诊、讲座、手术、查房安排得满满当当,两人见面时间都很少。

“在这里忙是常态,也让他体验体验我的生活。”赵华爽朗地笑了,在她看来,生活本来就是忙忙碌碌的,她也乐在其中。

百姓们都说,咱们苗疆的医院越来越好了。偏远地区能建成优质医院十分不易,浙大二院对口帮扶的成果充分显示:三甲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的做法,可以快速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山区医院的数字化飞跃

浙江六旬老人千里骑行重走长征路(这群大山深处的)(4)

通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调研,赵华发现,东西部地区医院最大的差异,并不仅仅是硬件配备,更大的是理念差异。一家现代化的医院护理团队,必须要有充分的服务意识和危机处理能力。

去年冬天,台江下了一场大雪。一大早,赵华带上护士们到院子里铲雪。她说,路上有积雪,来看病的患者就很容易摔倒,医护人员必须培养起这样的安全隐患意识,一切从病人的角度出发。

扫清了道路上的冰雪,赵华更想打破医院机制上的不足。经过和医院信息科同事的共同努力,赵华推动台江县医院启用微信方式挂号、付费,完成自助机挂号付费开发,以及核酸检测的线上挂号开单。这些在浙江各地医院已经很常见的做法,第一次在台江应用。

同时,赵华还协助体检部开发智能化的体检系统,指导护理部在钉钉系统内自主开发不良事件上报系统,新增护理电子病历出院随访系统......

这是一场台江医院的“数字化飞跃”。

带不走的帮扶医疗队

从医这么多年,赵华面对过不少死亡。但她总是会想,作为医护,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拯救更多的生命。

在赵华的建议下,台江县医院开创了护理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每出现一次,都组织护理人员复盘。她说,这么做的原因只有一个,每个人的生命都很珍贵。

这一年,台江县医院新增制度60多项、临床各项护理常规 40 多项、质控标准60多项以及一系列的急救流程。

这是为医院建章立制,也是为苗疆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帮扶队”。通过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检查标准化,逐步提升台江医院的现代化水平。

浙江六旬老人千里骑行重走长征路(这群大山深处的)(5)

台江县医院的设备维修、保养、招标等,一直没有健全的制度规范,医院还存在医用材料价格偏贵,维修成本高等情况,通过比较浙江的价格,赵华推动降低台江当地医疗设备的保养、维修等成本。仅磁共振技术保养一项,就帮助医院每年节省超过10万元。“赵院长最能精打细算。”台江县医院的同事们交口称赞。

疫情期间,医院感染管理是赵华放在心里的一件大事,根据浙大二院数年抗疫积累的经验,她对台江县医院做了细致地改进,大到三区两通道的建立、外包工人的培训,小到一块抹布、一个拖把的分类。

医院的角角落落,赵华处处操心。她重新梳理消防演练流程,改进医院大楼的消防系统,同时协助后勤、消控中心等部门梳理危化品管理制度,建立巡查制度并配备危化品应急处理箱,提升医院的整体应急管理能力。

看见大山外面的世界

这两天,赵华正在忙着准备一堂英语课。

“Never waste your time again. Never leave that until tomorrow which you can do today.”她刚刚把一段英语音频发在微信群里,没过多久,群里陆续收到大家发上来的跟读音频。

赵华说,提升西部山区医护人员的英语水平,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之前,当地曾接手过一个关于兔唇患者修复的国际援助项目,外籍医生来医院后,这里竟然没有一位会用英语沟通的医护人员。

听说了这件事以后,赵华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英语课开出来。

没有老师,有过美国访学经历的赵华就自己上。没有教材,她把浙大二院给医护人员的英语培训教材拿来一篇篇挑选。因为疫情,此前一直无法线下授课,她就建一个微信群,在线上发起跟读练习。

很快,台江县医院第一个医护人员的英语小组成立了。

“帮扶,不仅是在医疗技术上,更在于理念。”在赵华的指导下,当地护理人员着手撰写贵州省卫健委课题、黔东南州卫健委课题各一项,6篇论文参加全国大会交流。赵华说,她想用点点滴滴,让大家看见大山以外更广阔的世界。

苗疆百姓的自家“姊妹”

每年农历三月,苗族姊妹节,是台江人一年中重要的节日之一。那几天,苗族百姓通常会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跳芦笙和木鼓舞。这个时候,他们一定不会忘记邀请浙江来的医生一起欢庆。

百姓对赵华说,你就是我们“好姊妹”,我们自家人。

当地给赵华颁发了“台江县巾帼英雄奖”和“台江县人民医院帮扶贡献奖”。在赵华心里,她对台江百姓的牵挂,就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姊妹一样。

6月12日,星期天,赵华和浙大二院帮扶团队的钟会明院长一行,冒雨赶往台江县萃文街道九里村。

他们要去的,是村里海拔最高的一个寨子。车辆行驶的山路很窄,只能勉强通过一辆车,往旁边看,就是悬崖峭壁。下车以后,还要步行一段山路,雨天山路很滑,他们要小心翼翼地相互搀扶。

浙江六旬老人千里骑行重走长征路(这群大山深处的)(6)

这趟出诊有个特殊的目的,为了一位准备放弃治疗的晚期鼻咽癌病人。医护人员专程上门,希望把患者接回台江县医院。耐心细致地做通了家属的思想工作以后,赵华和同事一起挽起袖子,齐心协力把患者抬上救护车。

为什么要接诊这一类型的患者?很多人不理解。

在台江县医院,有一个特殊的病区,叫“舒缓疗护区”,针对终末期患者实施救治,这里配备了相应的护师、药师、心理师、康复师、营养师等专业医务人员。这是帮扶行动开展后,在钟会明院长倡导下设立的,一方面帮助患者减轻疾病痛苦,另一方面也希望尽量延长患者生命。

因为病痛的折磨,九里村的这位患者已经两个月不能躺下睡觉,因为一躺下鼻子就会流血,呼吸不畅。住院以后,医护人员马上对他进行针对性的舒缓治疗,病人终于可以平躺休息了。

医护人员的职责告诉赵华,任何一个病人,即便是生命的最后一程,也都值得尊严地对待。

浙江六旬老人千里骑行重走长征路(这群大山深处的)(7)

在台江县医院,有36辆崭新的治疗车。

这是赵华发动社会力量捐赠给医院的。她一来,就发现原来的治疗车破旧生锈,噪音还特别大,夜间严重影响了患者休息,立即联系浙江的爱心人士。除了治疗车,还新购置了11辆晨间护理车。

赵华还有一个台江“女儿”。小花(化名)一家,是当地的低保户,她刚刚考上大学,家里只有年迈的母亲打工挣钱,生活十分拮据。赵华看在眼里,十分心疼,不仅带她购买新衣服,还给她送去生活费和学习用的笔记本电脑。因为从小营养不良,小花的个子很瘦小,赵华还特地托人从浙江购买适合小花身材的衣服。她想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还是有很多温暖的人和事。

赵华把这样的温暖,一路带进了贵州大山深处。

浙江六旬老人千里骑行重走长征路(这群大山深处的)(8)

地处苗疆腹地的台江县登鲁村,被称为“金丝楠木第一村”。休息的时候,赵华会和同事们背上药箱,沿着蜿蜒山路,进山给当地百姓送医。她心里一直惦记,邰奶奶降压药有没有吃完,山里的老人们可否安好。

在登鲁村,有一片楠木群,因为树木间根系相连,好似相互牵手,当地人叫它“牵手楠木”。

赵华说,浙大二院医护人员的心,也会一直和苗疆这片土地上的人连在一起。

(原标题《以初心赴使命︱问诊大山深处的浙二护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