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微格课提问技能(微转化智慧课堂专题)(1)

具有一定难度的物理题目,往往含有隐蔽条件,这些隐蔽条件可隐蔽在题目的已知条件中、要求中、物理过程中、物理图象中和定律应用范围中及答案中,如果能及时挖掘这些隐蔽条件,应能够越过“思维陷井”,突破解题障碍,提高解题速度。

今天微转化智慧课堂老师就带大家来看看我们具体要怎么做才能找到物理题目中的隐蔽条件。

(1)由物理概念的内涵中找出隐蔽条件

物理概念是解题的依据之一,不少题目的部分条件隐含在相关的概念之中,于是可以从分析概念中去挖掘隐含条件,寻求解题方法。

(2)由物理现象的分析找出隐含条件

物理问题中,有些隐含条件存在于问题叙述的过程之中,只要认真分析题中的物理现象和临界条件,应能找出隐含条件。

(3)由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出隐含条件

物理过程的分析是解题中的重要一环,通过物理过程的分析,可找出问题中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必备条件。

(4)由物体运动的物理规律的约束找出隐含条件

确定物理的运动状态是解题的依据,而物体的运动状态往往受一些物理规律的约束。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物理在运动过程中所要遵循的物理规律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一隐含条件。

例:一作斜抛运动的物体,在最高点炸裂为质量相等的两块,最高点距地面 19,6 米,爆炸后1 秒钟,第一块落到爆炸点的正下方的地面,此处距抛出点 100 米,问条二块落在距抛出点多远的地面上。(空气阻力不计。)

要求出第二块落地点距抛出点的水平距离,就必须知道爆炸后两块的运动状态。

本题中这是一个隐含条件,我们可以通过物体在爆炸前后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来找出这一隐含条件。

爆炸后,如果第一块做自由落体运动,则它落地的时间为t=2 秒,而题中的下落时间是1秒,可以判定第一块作竖直下抛运动。考虑爆炸前后,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动量守恒,可以确定第二块作斜上抛运动。

确定物体爆炸前后的运动状态后,就可以由运动规律和动量定律求解。

(5)由题中的数学关系找出隐含条件

正确的示意图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启发思路,而且还能通过数学关系找出题中的隐含条件。这种方法不仅在几何光学中有较多的应用,而且在其它物理问题中也经常应用。

(6)由物理中寻找隐含条件

有些题目,所设的物理模型是不明确的,不易直接处理,只有恰当地将复杂的模型向隐含的理想化模型转化,才能使问题解决。

(7)从关键语句中寻找隐含条件

在物理题中,常见的关键用语有:表现为极值条件的用语,如“最大”、“最小”、“至少”、“刚好”等,它们均隐含着某些物理量可取特殊值;表现为理想化模型的用语,如“理想变压器”、“轻质杠杆”、“光滑水平面”等,扣住关键用语,挖掘隐含条件,能使解题灵感顿生。

(8)从题设图形中寻找隐含条件

有的物理题的部分条件隐含在题目的图形中,结合题设条件分析图形,从图形中挖掘隐含条件,方可找出解题途径。

我们再来看看初中物理命题的隐含条件。

1.光滑=没有摩擦力;机械能守恒

2.漂浮=浮力等于重力;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

3.悬浮=浮力等于重力;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

4.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受平衡力;动能不变(同一物体)

5.静止=受平衡力,动能为零

6.轻小物体=质量可忽略不计

7.上升=重力势能增加

8.实像=倒立得像(小孔成像、投影仪、照像机),光线相交,实线

9.虚像=正立得像(平面镜、放大镜、凹透镜),光线的延长线或反向延长线相交,虚线

10.物距大于像距=照像机的成像原理

11.升高到=物体的末温

12.升高=物体温度变化量

13.白气=液化现象

14.不计热损失=吸收的热量等于放出的热量(Q吸=Q放);消耗的能量等于转化后的能量

15.正常工作=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实际功率等于额定功率

16.串联=电流相等;选择公式P=I2R计算和比较两个量的大小

17.并联=电压相等;选择公式P= U2/R计算和比较两个量的大小

18.灯都不亮,电流表无示数=电路断路(有电压处断路)

19.灯部分亮,电流表有示数=电路短路(无电压处短路)

20.家庭电路用电器都不工作=保险丝烧断,短路或总功率过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