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栉风沐雨

十年阔步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徐州深刻认识、准确把握、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实力持续跃升。

如今的古彭大地上

产业转型凤凰涅槃

中心城市建设如火如荼

……

十年长卷缓缓展开

记录了这座城市

步履稳健、精神饱满

走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点点滴滴

积蓄磅礴力量

综合实力跃升

发展铸就实力。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徐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向着既定目标勇毅前行。每一处大发展、大变化,你我或多或少都贡献了一份力量。回首来时路,数字是最生动的注脚,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事实。

彭湃和澎湃(非凡十年潮起)(1)

十年来,徐州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等叠加机遇,与国家重大战略契合相适、同频共振,有力牵引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彭湃和澎湃(非凡十年潮起)(2)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万成。在推进改革发展稳定过程中,徐州坚持高效统筹、谋深虑远,着眼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动能接续转换、补齐短板弱项、守牢发展底线等事关全局的重大课题和重点任务进行深入调研,加强前瞻性思考、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进一步明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牵引抓手和战略举措。

释放增长动能

产业转型有力

产业是经济发展命脉,是全面转型的重点和突破点。实体经济作为城市的“生命线”,应该发展好,也必须发展好。

彭湃和澎湃(非凡十年潮起)(3)

这座曾经因煤而兴的城市,如何实现华丽逆转?答案就藏在这一处处景色、一段段记忆、一组组数据之中。

盘活传统产业退“黑”还“绿”——

老工业基地凤凰涅槃、重生求变。

彭湃和澎湃(非凡十年潮起)(4)

抚平“塌陷伤疤”是基础,退“黑”还“绿”更重“舍得”二字。近年来,徐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推动五大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煤炭消耗减少1798万吨、占全省削减总量的38%,地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减少4280万吨、下降约42.7%。

五大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全面完成后,徐州腾退土地2.5万亩,为推动产业“腾笼换鸟”留下充足空间。做强做优工程机械产业、培育壮大新型能源和双碳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二次转型”等进行前瞻布局,完善招商引资“1号工程”、重大产业项目调度推进机制,加快塑造产业新优势、提升整体竞争力。

正是由于徐州聚全市共识、集聚合力推动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正式获批,成为了全国仅有的11个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之一。

未来将针对传统工矿废弃地可持续利用难度大、要素供给结构性矛盾制约新老产业接续等问题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贡献徐州力量。

彭湃和澎湃(非凡十年潮起)(5)

发展新兴产业抢占“智”高点——

新是机遇,也是必须担负的使命。徐州向“新”而行,一项项高耗能项目的技改完成,一个个绿色产业的建成投产,老工业基地的包袱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一二三产稳步提升“全面开花”。沛县胡寨镇高标准农田里,中闸村的种植大户孟庆勇站在稻田旁的小路上,拿着遥控器操作植保无人机进行施肥作业;徐州博康信息化学品有限公司生产线,自数字化改造完成后,公司的生产效率提高了20%以上……

彭湃和澎湃(非凡十年潮起)(6)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012年的33.8%增加至2021年的47.1%;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由2012年的10.6%增加为2021年的57%,智能制造、工程机械分别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

徐州跻身为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同时还是国家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基本形成农业保障有力、工业生产能力提升、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格局。

在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鲜明导向下,今年徐州在“6 4”现代化产业体系结构进一步作出了优化,提出“343”创新产业集群,持续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向着做强做优做大迈出了坚实步伐。

彭湃和澎湃(非凡十年潮起)(7)

厚植发展优势

区域中心有质

一座城市的发展能级和内涵,影响着老百姓的幸福感。

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不断为生活“加速”、为幸福“加码”、为民生“加温”,既是徐州的担当也是徐州的使命。

巩固枢纽优势——

“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地处江苏、安徽、河南、山东四省交界处的徐州,是连接京津冀与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节点城市。近年来,徐州着眼于“大通道、大枢纽、大网络”的综合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推进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转型升级。

彭湃和澎湃(非凡十年潮起)(8)

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正式开通,徐州东站是高铁京沪线七大中心高铁枢纽站之一,处于高铁京沪线上的中间位置,进一步巩固了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

目前,“米”字型高铁枢纽已开通6个方向,通达25个省会城市,成为全国高铁通达省会最多城市。

一线通南北,往来天地间。徐州观音国际机场成为淮海经济区航线最多、旅客吞吐量最大的国际机场。

2018年徐州观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全面建成,航空枢纽能级不断提升,T2航站楼投入运营,共开通6条国际航线,通达12个国际(地区)城市,有效满足机场年旅客吞量46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5万吨、年航班起降5.2万架次的需要。

彭湃和澎湃(非凡十年潮起)(9)

公路路网系统越织越密。今年年初,三环南路快速路主线正式全线通车,衔接起徐州东、北、西三环既有的“C”形高架快速路网体系。放射状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建成徐明高速公路,新开工京沪高速公路新沂至江都段扩建工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64公里,实现县级节点全覆盖,80%左右的乡镇30分钟进入高速公路网。

地铁三线换乘、多线共建。1、2、3号地铁线分别在2019年、2020年、2021年投入运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46公里。轨道交通二期建设正在加速推进中,二期建设规划包含3号线二期和4、5、6号线一期工程,设站61座,总里程79.3公里。

彭湃和澎湃(非凡十年潮起)(10)

一列列高铁往返穿梭

带着徐州人民奔赴希望的远方

一架架飞机腾空而起

拉近了徐州与其他城市的时空距离

一艘艘货轮南来北往

将“徐州制造”运往全国

一辆辆地铁高效便捷

成为城市中一道靓丽风景线

……

彭湃和澎湃(非凡十年潮起)(11)

放大辐射优势——

2017年,《国务院关于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明确了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徐州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图景愈发清晰。

自2018年12月首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在徐州召开以来,十个兄弟城市携手合作、互相借鉴、协作协同、共谋发展,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彭湃和澎湃(非凡十年潮起)(12)

去年淮海经济区实现公积金十城互认互贷,打破公积金不能跨市贷款的障碍。2021年,徐州市公积金中心累计为淮海经济区来徐购房职工发放公积金异地贷款694笔2.47亿元,占异地公积金贷款“半壁江山”,充分展现了聚金惠民、圆梦安居的积极影响。

医疗资源共享,服务及辐射总人口达1.2亿人。在三甲医院建设上,徐州先后新增4家三级医院和4家三甲医院,三级医院总量及服务水平高居淮海经济区首位,总占比33%,居淮海经济区其他城市之首,首位度优势明显。

彭湃和澎湃(非凡十年潮起)(13)

放眼淮海,徐州越来越有区域中心城市的“底气”。商贸辐射半径由2015年的100公里扩展至目前的150公里,中心商圈外地居民消费占比超3成。去年,中心商圈彭城苏宁广场、徐州金鹰节假日外来消费占比达50%以上,比2015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

徐州不断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力,更好发挥协同发展的倡导者和区域合作“发动机”的作用,携手区域兄弟城市共同走出突破利益分割,合作共赢之路,共建淮海大家庭。

彭湃和澎湃(非凡十年潮起)(14)

一张图、一盘棋、一股劲

潮起“彭”湃

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字 | 王春莹

图片 | 许晨 秦媛 郑舟 王新伟

彭湃和澎湃(非凡十年潮起)(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