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真是12个时辰吗(看长安十二时辰)(1)

近来不少观众随古装悬疑剧《长安十二时辰》“大唐反恐24小时”的剧情而屏息凝视,不知是否有想过一个问题:没有钟表的中国古人,是如何知道时间的呢?其实,答案就出现在每一集的片头,那就是日晷。

长安十二时辰真是12个时辰吗(看长安十二时辰)(2)

中国何时使用日晷?

早在距今3000多年的周朝,中国民间就开始普遍使用日晷了。作为彼时十分经典和传统的天文观测仪器,日晷仅由金属制的晷针和石制晷面两部分组成。其运行原理也很好理解:太阳东升西落,投影晷针的方向也随之移动,打在晷面上的一条线影落在什么区域内,就代表着一天的什么时候。

由于处于中低纬度地区,中国的日晷主要采用赤道式的角度摆放。也就是说,晷面与赤道平行,晷针垂直穿过晷面中心,上端指向北极,下端指向南极,这样就能准确通过阳光投影测定时间了。

长安十二时辰真是12个时辰吗(看长安十二时辰)(3)

2016年3月,游客在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室外展区的用于观测太阳射影以测定时刻的仪器“赤道式日晷”前

赤道式日晷不仅可以授时,还可以指示节气。在一年中的春分和秋分,太阳的运行轨道与赤道平行,晷面无法标示时间。《周髀算经》记载:“故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冬至日晷长,夏至日晷短。”可见早在西汉时期,古人对日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北京故宫中保存着很多器型精致的清朝石质日晷,它们的观赏价值超过使用价值,作为皇家礼器之一,被陈列于宫殿之前。

日晷上的汉字有什么含义?

如何看懂日晷上的时间?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斑驳的石面上有三个同心圆,它们是解开谜题的关键。

要知道,中国古代人最初了解“时间”这个概念并没有什么好的方法,他们只能参照日常生活中显见的事物进行大致判断。

例如:何时天亮天暗,几刻鸡鸣犬吠等等。通过很长时间测定,人们才基本能够进行平均的时间划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时间点被命名而记下,如鸡鸣、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

长安十二时辰真是12个时辰吗(看长安十二时辰)(4)

根据对天象、节气、地理位置的规律总结,中国古人将这些“经验”概括为“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和地支搭配,用来表示具体的时间。对应在日晷上,内圈标为天干,中圈则是地支。

长安十二时辰真是12个时辰吗(看长安十二时辰)(5)

赤道式日晷说明图。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对话。

——现在是什么时辰?

——子时刚过。

长安十二时辰真是12个时辰吗(看长安十二时辰)(6)

这里说的“时”,就是上面提到的“十二地支”对应的12个时辰。

一天有24小时,也就是说它把昼夜平分成了24份。而在“地支”的概念里,一天被均分为了12份,即每个时辰等于2小时。

比如,半夜11点到1点是子时,中午11点到1点是午时。以此类推,你就能知道“小时”和“时辰”的对应换算关系了。

不过,一个时辰横跨整整2小时,想要知道更精确的时间怎么办呢?在日晷的最外圈,对应每个时辰,再平分为“初”、“正”两格,每一格就相当于一小时了。

所以,如果你想说凌晨0点,就可以指着日晷上的投影:“现在是子时正。”

长安十二时辰真是12个时辰吗(看长安十二时辰)(7)

没有太阳的夜晚,古人怎么看时间?

在没有阳光照射的夜晚,日晷可是无法产生投影的。那么古人该怎么看时间呢?办法总比问题多。

古代的夜晚静悄悄,也没有那么多光污染,没有遮挡的月光可以很好照射到地面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晷同样可以折射出斜影,指示时间。

星象定位计时法

即根据月亮和星星的位置变化,来确定晚上时间阶段。例如,北斗星在春分、秋分、冬至和夏至的黄昏6点和早6点位置和晚上12点位置,对应卯时、申时和子时是十分准确的。

长安十二时辰真是12个时辰吗(看长安十二时辰)(8)

在晚间计时系统中,还有以“更”来表示的说法,这要追溯要汉代皇宫了。彼时的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因此称为“五更”。也就是说,一晚上平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一更从晚上19点开始计算,一直到五更(凌晨5点)为止。

至今,中国某些农村地区依旧在用土鸡打鸣算时间。一般有“鸡叫三遍”的说法,公鸡每鸣一遍代表一个时间点。半夜一点叫为子时三更,第三遍辰时天就要亮了。

我们常在剧中看到的更夫,其实也是在执行中国民间的夜晚报时制度。他们或击鼓、打梆子或敲锣巡走在街头巷尾。杜甫在《阁夜》便有描述:“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长安十二时辰真是12个时辰吗(看长安十二时辰)(9)

2017年9月,在平遥古城西大街,60岁的“打更人”郭维华巡街表演,吸引很多游客及摄影人的关注。

当然,以上这些方法的不确定因素很多,精确性也相对很一般,但对于日落而息的古代人们已经够用了。

日晷的功用虽然多多,它的“短板”也十分明显。除了在晚上不能授时,由于多用厚重的石板,日晷无法搬运,只能放置在室外;另外,清朝文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也指出“然是日有风雨,则不可用矣。”最后,日晷的计时还是不够精确,无法满足更细化的计时需求……诸多客观条件的约束,限制了日晷的普及和使用。

即便如此,日晷的出现还是有着很大意义,它所运用到的光学、物理学、数学原理是现在很多科学的基础。比如:“小时”的概念得以呈现,并进而衍生出我们今天用到的钟表表盘。更为重要的是,日晷蕴含的中国古人生活智慧在今天依旧为科学家们所惊叹和钻研着。

长安十二时辰真是12个时辰吗(看长安十二时辰)(10)

2016年4月,第九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的日晷园。

我们刚才讲的日晷有局限性,必须有太阳才能工作,在古代还有一种计时方法叫做漏刻或者刻漏,是利用液体流动的多少来观测时间的方法。它的运作类似现在的沙漏,滴壶中的水,根据每个时辰落下,在这样的规律中我们能确定时间的划分。滴壶的设计制造繁琐。

《隋书》里记载:“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黄帝发明了水漏壶,从那之后的四千多年的时间里,历朝历代都在沿用和改进,后来还发明出了水银漏和沙漏等等,让这种计时方法越来越准确。

中国人有了刻漏之后,就把一昼夜分为了一百个等分,形成了“百刻制”。在中国“百刻制”比“时辰制”还要古老,是使用时间最久的计时制度。

当一天被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之后,问题就来了,由于一百并不能被十二整除,所以每天都剩下了四刻要平均分配到每个时辰内,换算起来很麻烦,于是汉哀帝就把百刻改成了一百二十刻;到了梁武帝时期改成了九十刻;后来又改成一百零八刻;但是南北朝之后大家又用回了一百刻;一直到了明末清初,受到西方钟表的影响,百刻制才最终调整为九十刻。

如果你问古代的一刻等于现在多长时间呢?那就要看是哪个时代了,如果是百刻制的话,一刻相当于现在的14分24秒,一百二十刻制的话,一刻等于现在12分钟,而九十六刻制,就是刚好15分钟,也就是我们现在俗话说的一刻钟

古代除了时辰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计时单位

在古代除了时辰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计时单位,比如说一刻、一炷香、一盏茶的时间,现在经常用到的弹指一瞬间、一刹那的说法等等。我们就来看看古代都有哪些计时方法,还有刚刚提到的这些名词,如果换算到今天到底都是多长的时间。

一炷香

除了靠太阳和水流计时之外,中国古代还有利用火或者香来计时的方法。历史上有灯钟,是靠观察灯油的减少量来估测时间的;还有的靠焚香来计算时间,比如《长安十二时辰》里出现的“龙舟香漏”,它的原理就是靠香燃烧一截就掉下来两个金属球来自动报时。不过呢,这个“龙舟香漏”的原型是宋代之后才出现的,这个《长安》剧组不小心又“穿越”了一把。

长安十二时辰真是12个时辰吗(看长安十二时辰)(11)

在中国古代,焚香的计时很常见而且非常多样化,僧人们打坐用焚了多少炷香来计时。香还被制作成固定的形状和长短来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叫做“香篆”,宋朝有“百刻香”可以焚烧一整个昼夜,明代记载有特制的香可以使用几天甚至一个月。

中国古代焚香的计时很常见而且非常多样化。

“一炷香”的时间是多久呢?可能没有固定答案,有人说是一个小时;我自己拿一支香试了一下,从点燃到最后焚尽,正好两个小时,也就是一个时辰的时间。如果你手上有不同粗细和长短的香,不妨做个实验,在留言区来告诉我,你的一炷香烧完是多久的时间?

长安十二时辰真是12个时辰吗(看长安十二时辰)(12)

一盏茶、一弹指、一瞬间

我们经常听到的还有一盏茶的时间,这个意思就是从茶泡好到能喝完,这个大概就是15分钟左右,一刻钟的时间。

长安十二时辰真是12个时辰吗(看长安十二时辰)(13)

最后,来说一下一弹指、一瞬间、一刹那都是什么概念,这些都是来源于印度佛教中的名词。根据《僧祇律》,一刹那就是一念,二十个念等于一瞬顷,二十个瞬顷等于一弹指,二十弹指等于一罗豫,二十罗豫等于一须臾,一昼夜加起来总共有三十个须臾。

这样换算回来的话,一须臾等于48分钟,一罗豫等于2.4分钟,一弹指等于7.2秒,一瞬等于0.36秒,一刹那等于0.018秒。我们今天都习惯用一瞬间、一刹那来形容时间的短暂。

我们今天提到的时辰、刻、晚上用的更和点,还有一炷香、一弹指、一瞬间等等,都是古人一天之内会用到的多种计时方法。

所以,再观赏《长安十二时辰》的时候,大家知道弄懂古代的时间单位如何计量了吧?

长安十二时辰真是12个时辰吗(看长安十二时辰)(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