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章首发于讲座图书馆。

“画”诗:以诗为本,以画为境

通讯员 张超

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以绘画形式呈现出来,能否忠实文字本源,独具画的意境。书画同源,诗画互补。“画”好一首诗,难在诗歌与绘画的内容实现共通与融合,视觉、情感和思想达成默契,这考验的是画家的技法功力,对诗歌及其作者的认识理解,以及自我价值的表达。

7月2日下午,上图讲座“艺术名品”美育公开课在哔哩哔哩“上海图书馆”直播间火热开讲。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研究员陆蓓容、上海博物馆馆员曹蓉两位老师,通过赏析仇英《浔阳送别图》,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画与诗的探讨分享。

说起仇英,人们并不陌生。作为明代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他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并称“明四家”。仇英几乎没有诗歌、书法作品留存于世,而画作却独树一帜,创作了《仙山楼阁图》《桃园仙境图》《汉宫春晓图》,以及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作品。

在仇英的作品中,《浔阳送别图》这幅山水画,取材于白居易所作的《琵琶行》,可称为“诗与画”结合的典型案例。讲座伊始,陆蓓容老师自谦并不是专门研究仇英的,而是因为白居易的《琵琶行》,开始对这位“画”诗的仇英产生了兴趣。

“画”诗,来源于诗。浔阳位于水道之内,白居易被贬官至此,为官不顺,仕途坎坷,使得白居易的心情十分低落。而此时,白居易遇到了善弹琵琶曲的歌女,从琵琶曲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和处境。针对《琵琶行》的创作背景,陆蓓容老师娓娓道来。她指出,通过史学家考证,《琵琶行》的情节有虚构成分,在艺术上进行过加工提炼。六百余字的《琵琶行》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些家喻户晓的诗句使《琵琶行》成为经典,也正由于《琵琶行》是一首包涵音乐、情感和命运元素的诗歌佳作,才能成就这些意境深远、流芳百世的诗句。陆老师表示,《琵琶行》是一首虚实相生的诗,它的内容人人都能有所体会,感受却各有异同。诗人制造了典故,随着一代又一代文人包括画家的使用和阐释,人们已经熟悉了这个故事,熟悉到不用时时刻刻“背诵全文”。

“画”诗,相异于诗。经典流传的诗歌,会有画家愿意去“绘制”。针对《琵琶行》,刘因、张雨、宋濂、顾清等历代画家都作过主题相近的题画诗。值得一提的是,画家的长幅绘卷与《琵琶行》长篇诗歌在形式上是遥相呼应的,这可以视为画家的匠心。陆老师指出,从诗到画,首先要处理人称与时态的问题,诗里所有的第一人称,都要变成第三人称,所有的先后关系都要重新调整,所以画中白居易是骑着白马离开浔阳城的。画家还要处理节奏感的问题,仇英用了两段画来对应诗歌开头的两句,但增添了桥、鸟、亭子和侍从等俏皮“音符”。可以说,诗歌是渐进式的,一段接一段,而画作是整体式的,尽收眼帘,两者显然有区别,如何将诗歌转化为画作,需要花不少功夫,不但要有“同理心”,更要有“带入感”。

“画”诗,升华于诗。诗人有画家绘制不出的东西,画家也有诗人无法描述的东西。绘画可以脱离诗歌文本的限制,将画纸作为尽情施展的空间,将自身的心境更生动完整的表达。在仇英的《浔阳送别图》中出现好几个白居易和琵琶女,多少历时的事件化为共时的片刻,多时刻场景叠合在画作中,仇英在画中展现着诗歌片段,虽有《洛神赋》画作传统的遗绪,但也有留白,将选择权交给观众,产生遐想,这是一种开放式的创作思维。从《琵琶行》中可以,读者同情琵琶女及作者的遭遇,而《浔阳送别图》并不完全是这种观感。读诗时,与主人公共情,都成为“我”,而画则展现的是第三人称,画家像是在远方“窥探”浔阳江畔的送别场景,使观者触景生情。在陆老师看来,绘画像是剧场演戏,哪怕剧情悲苦,观众烂熟,也没有关系,大家知道自己很安全,甚至还很快乐,有心情评论舞美、道具、灯光——就像画里的山水、红叶、明月,与故事的核心若即若离,可足够悦目,足以分散注意力,同时也在增添气氛,让感官的愉悦更为充实。诗歌等文学作品能够唤起读者心中的共鸣,绘画不是解释诗歌,而是画家以诗歌为梗概,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随后,曹蓉老师以“出塞”与“归汉”为主题,主要讲述了图式在画作中的运用。

以金代张瑀《文姬归汉图卷》、金代宫素然《明妃出塞图卷》为例,两幅画作展开对比,从扛旗的骑兵、士兵群像等画像细节上,有着雷同相似之处。根据主题的需求,两幅作品对人物对象的位置进行了腾挪;还增加了部分人物和物品。可以看出,这是对同一画稿、底稿进行的模仿及改动,根据画家自身笔法、画本大小以及结构复杂程度的不同,呈现的作品最终还是有区别的。明代尤求的《昭君出塞图》中,也出现不少经验式的“图式”。曹老师表示,职业画家在创作起初阶段,会经常使用图式,并结合自身技法创作出有特色的作品。

此外,引入“苏州片”中的“归汉”图像,可以说明更多的问题。以《胡笳十八拍》卷、明代仇英《临阎立本文姬归汉图》卷为例,曹老师讲述了为仿效并托名苏州名家的“苏州片”典型,以及效仿苏州名家却未托名的作品。通过与早期作品共用同一图式可以看出,对同一画本的使用,对画式的渗透,画家对共享图式有着自己的认识与判断。

诗与画都是艺术,画家“画”诗是一种临摹,更是一种创作。从包罗万象、兼收并蓄的文字中取材、提炼并升华到绘画作品中,难在不失本义,而又独具意境和韵味。

嘉宾简介

秋季美育课程海报:艺术名品美育公开课(1)

陆蓓容,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明清艺术史。曾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访问学者。

秋季美育课程海报:艺术名品美育公开课(2)

曹蓉,博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现为上海博物馆馆员,目前从事元代美术史及美术史中的画稿问题研究。

关于仇英《浔阳送别图》

秋季美育课程海报:艺术名品美育公开课(3)

仇英,字实父,号十洲,中国明代画家,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苏州。生年不详,考订约生于弘治甲寅,卒于嘉靖壬子秋冬之际。吴门四家之一。

仇英早年尝为漆工、画磁匠,并为人彩绘栋宇,后为文徵明所称誉而知名于时。其作品题材广泛,擅写人物、山水、车船、楼阁等,尤长仕女图,擅长界画。

秋季美育课程海报:艺术名品美育公开课(4)

仇英青绿山水之别格

《浔阳送别图》与明中期吴中地区审美风尚

“琵琶行”诗意与明中期的送别图

《浔阳送别图》现藏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该画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诗意而作,表现浔阳江边白居易登舟探访琵琶女的情景。画面上群山及远处的村隐没在山岚夜雾间,林木由黄转朱,正是秋天景色。此卷为仇英精心之作,设色清丽,笔法精工,整卷颇具装饰意趣。

相关书籍

秋季美育课程海报:艺术名品美育公开课(5)

秋季美育课程海报:艺术名品美育公开课(6)

中国绘画名品

《仇英绘画名品》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 9787547926178

上图索书号:J222.48/1108-9

扫描下方二维码

观看讲座视频

秋季美育课程海报:艺术名品美育公开课(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