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氏水产商务网独家报道:

作者 | 活宝源鱼病室 梁芝源 胡飞 胡雄

生鱼,又称黑鱼,隶属于鲈形目、鳢科、鳢属,具有生命力强、生长快、产量高、病害少、肉质好等优点,是我国淡水名优养殖品种之一。

在珠三角地区,人工养殖的生鱼以杂交鳢为主,有少量为斑鳢(俗称港种)。由于生鱼具有特殊的辅助呼吸器官-----鳃上器,耐低氧能力很强,且体表粘液十分丰富,抗病力很强,适应性很广,一般很少发病。近年来,随着养殖密度的提高,生鱼的病害问题也逐渐凸显,但主要集中在流行性溃疡综合征(EUS)、诺卡氏菌病、舒伯特气单胞菌病、白头白嘴病等。关于生鱼的寄生虫,业内报道的不多,相关文献也寥寥无几,但我们在实践中时有遇到生鱼感染大量寄生虫而致死的病例;另一方面,某些体表寄生虫虽然不会直接引起生鱼死亡,但会导致体表损伤,在越冬期容易继发丝囊霉菌感染而出现烂身病。

据预测,今年冬季出现冷冬的概率较大,生鱼流行性溃疡综合征(EUS)的防控形势较为严峻。生鱼流行性溃疡综合征的病原为丝囊霉菌,而丝囊霉菌的入侵以体表破损为前提。入冬前合理杀虫,防止寄生虫咬伤,避免鱼体带伤入冬,是预防生鱼流行性溃疡综合征的重要措施之一。那么,生鱼的寄生虫有那些,那些会导致体表破损,入冬前如何合理杀虫呢?

一、概述

根据活宝源鱼病室建立以来检测的数百份生鱼样本,共检出寄生虫11种:鳃隐鞭虫、六前鞭毛虫、口丝虫、尾孢虫、车轮虫、杯体虫、小瓜虫、累枝虫、三代虫、钉虫、台湾棘带吸虫(尾囊蚴)等。其中,鳃隐鞭虫、杯体虫和台湾棘带吸虫(尾囊蚴)仅寄生于鳃部,六前鞭毛虫仅寄生于胃部,累枝虫和钉虫仅寄生于体表,口丝虫、尾孢虫、车轮虫、小瓜虫、三代虫等既可寄生于鳃也可寄生于体表。此外,业内报道的艾美虫、四极虫、斜管虫、嗜子宫线虫、复口吸虫等未能检出。

二、生鱼寄生虫及其防治方法

2.1鳃隐鞭虫

隶属于波豆科、隐鞭虫属。虫体狭长,轮廓似柳叶,有2根鞭毛,常作不规则摆动(P01、V01)。主要寄生于鳃部,偶见于苗种和一龄鱼。生鱼感染少量鳃隐鞭虫时,并无明显病症,即使感染数量较多,外观也无明显异常,一般也无死鱼,但摄食会变差甚至出现吐料现象。

当鳃隐鞭虫感染数量较少时,可不处理,做好调水增氧工作,确保水体溶氧充足即可;如大量感染,影响摄食,则可使用硫酸锌等进行驱杀。

鱼生哪种鱼寄生虫少(11类生鱼常见寄生虫详解)(1)

P01:示鳃隐鞭虫(40*10)

2.2六前鞭毛虫

隶属于六前鞭毛虫科、六前鞭毛虫属。虫体呈梨形,有4对鞭毛,运动十分活泼(P02、V02)。主要寄生于胃,仅零星见于养殖中后期。当杂交鳢大量感染该虫时,鱼体消瘦,摄食不佳,有明显肠炎,并有持续性少量死鱼。

鱼生哪种鱼寄生虫少(11类生鱼常见寄生虫详解)(2)

P02:示六前鞭毛虫(40*10)

由于该虫的检出率很低,其流行病学不详,且目前国内尚无针对该虫的治疗用药。但根据我们的经验,纯投饲料的杂交鳢未曾检出此虫,推断其可能与投喂鸡肠等不洁饵料有关。

2.3口丝虫

又称鱼波豆虫,隶属于波豆科、口丝虫属。虫体呈卵形或梨形,前端有2根(有时4根)鞭毛,运动十分活泼(P03、V03)。主要寄生于体表,其次为鳃。生鱼大量感染口丝虫时,病鱼浮于水面,活力较差,体表轻微发红(P04),严重时可致持续性少量死鱼。

鱼生哪种鱼寄生虫少(11类生鱼常见寄生虫详解)(3)

斑鳢对口丝虫十分易感,杂交鳢也常有检出,各种规格均可感染,几乎全年均有发病。如经确诊,可使用硫酸锌等进行驱杀。但该虫易复发,用药后需复检,必要时再次用药。

2.4尾孢虫

隶属于碘泡虫科、尾孢虫属。虫体呈纺锤形,极囊2个,壳片由后部延伸出两条尾突,一般静止(P05)。主要寄生于体表和鳃,寄生数量不多时,病症不明显;即使大量感染,也仅表现为体色偏黑、迟钝,病灶处轻微溃疡(P06),一般无死鱼或仅有零星死鱼。

鱼生哪种鱼寄生虫少(11类生鱼常见寄生虫详解)(4)

左:P05,示尾孢虫孢囊及虫体(40*10),右:P06,示尾孢虫病灶

该虫在秋季较为常见,由于其孢囊可导致病鱼体表和鳃丝破损,在越冬期可能会继发感染丝囊霉菌而引起生鱼烂身。因此,建议在秋季适当拌喂盐酸氯苯胍或地克珠利等针对孢子虫类专用药进行预防;如经确诊,则应及时使用针对性药物进行驱杀。

2.5车轮虫

隶属于缘毛目、车轮虫属。虫体反面观圆碟形,侧面观如毡帽状,运动时如转动的车轮,较活泼(P07)。生鱼朝苗阶段十分常见,主要寄生于鳃和体表,导致摄食不佳,鱼体消瘦(P08),容易诱发柱状黄杆菌感染或弹状病毒病,严重时可直接导致苗种大量死亡;中成鱼阶段,则主要寄生于鳃,但一般数量不多,危害不大。

鱼生哪种鱼寄生虫少(11类生鱼常见寄生虫详解)(5)

左:P07,示鳃部车轮虫(10*10),右:P08,示车轮虫病鱼鱼体消瘦

该虫流行于4-10月,主要危害苗种。在苗期应灵活使用芽孢杆菌、光合菌等有益菌,提高水体的稳定性,维持水体适宜的肥度,并定期对鱼苗进行检测(2-3天检测一次),一旦确诊感染,及时使用硫酸铜等广谱性杀虫药或其他针对车轮虫类专用药进行驱杀。

2.6杯体虫

隶属于累枝虫科、杯体虫属,为附生纤毛虫。虫体呈杯状,前端粗,有纤毛,向后变狭,体后部有1个附着盘(P09、P10)。杯体虫仅寄生于鳃,各种规格的生鱼均可感染,多见于水质寡瘦的池塘,常以次要病原的形式出现,一般不会单独致病,但当其大量感染时,会影响呼吸,使病情恶化。

鱼生哪种鱼寄生虫少(11类生鱼常见寄生虫详解)(6)

P09、P10:示杯体虫

杯体虫可感染各种规格的生鱼,几乎全年均有检出。但即使从患病生鱼检出杯体虫,也应特别留意有无其他病原感染,优先处理主要病原。如杯体虫数量特别多,可使用硫酸锌进行驱杀。

2.7小瓜虫

隶属于凹口科、小瓜虫属。虫体呈卵圆形,体被纤毛,成虫期体中部有1个马蹄状或香肠状的大核(P10)。小瓜虫主要寄生于体表和鳃,仅见于苗种阶段;大量寄生时,病鱼体色偏黑,反应迟钝,体表布满白点(P11),随着病情的恶化,病鱼会出现大量死亡甚至全塘覆没。

鱼生哪种鱼寄生虫少(11类生鱼常见寄生虫详解)(7)

左:P11,示小瓜虫(10*10),右:P12,示小瓜虫病鱼(体表白点)

生鱼小瓜虫病多见于工厂化育苗场,如经确诊,可通过提高水温至32℃左右的方式进行控制。自然条件下池塘养殖的生鱼苗种一般不会感染发病,做好苗种检疫即可有效预防。

2.8累枝虫

隶属于累枝虫科、累枝虫属。虫体呈杯状,前端粗且布满纤毛,可伸缩,借助肌柄附着于鱼体,多以群体生活,且群体分枝呈对等分叉状(P12)。该虫主要寄生于体表,感染早期,病灶处发红、出血,有少量毛状物(P13),随着病情的发展,常因虫体大量繁殖或继发感染水霉而出现大量毛状物(P14、P15),并有持续性少量死鱼。

鱼生哪种鱼寄生虫少(11类生鱼常见寄生虫详解)(8)

左:P13,示累枝虫(10*10),右:P14,示累枝虫感染病灶毛状物

鱼生哪种鱼寄生虫少(11类生鱼常见寄生虫详解)(9)

P15、P16:示感染大量累枝虫后病灶处的毛状物

累枝虫几乎全年均可感染生鱼,但以10-11月份最为流行。该虫的寄生与水质的关系很大,在水质波动期发病率高。秋季适当加勤改底,并合理使用芽孢杆菌、乳酸菌等有益菌,维持适宜的肥度,提高水体的稳定性,是预防该虫的重要手段。如经确诊,则可使用硫酸锌等针对纤毛虫类专用药进行驱杀,并内服适量恩诺沙星、多维等促进伤口痊愈。

2.9三代虫

隶属于三代虫科、三代虫属。虫体呈指状,后吸器有1对中央大钩和16个边缘小钩;无眼点;子宫具胚体,内有“胎儿”,常可见中央大钩(P16);作蛭状运动。该虫主要寄生于体表,严重感染时鳃部也有检出。生鱼感染个别三代虫时,症状不明显;大量感染时,生鱼活力较差,浮于水面,体表发红,粘液偏少,眼睛凹陷(P17),肌肉、肠道等发红(P18),并有持续性少量死鱼。

鱼生哪种鱼寄生虫少(11类生鱼常见寄生虫详解)(10)

左:P17,示三代虫(10*10);中:P18,示病鱼体表发红;右:P19,示病鱼肌肉、肠道发红

该虫主要感染一龄鱼,夏、秋季节常见。如经确诊,可使用甲苯咪唑进行驱杀,疗效十分显著。

2.10钉虫

即锚头鳋,隶属于锚头鳋科、锚头鳋属。虫体细长、呈针状,童虫期虫体近透明(P19),老虫期虫体变混浊,尾部常可见带状卵囊(P20)。钉虫仅寄生于体表,在寄生的早期,由于虫体纤细,很难发现;随着虫体的长大,病灶处出现点状出血、破损(P21);虫体衰老后,会自行脱落。该虫不会直接导致死鱼,但会造成鱼群躁动不安,摄食变差,并且由于其会使病鱼体表破损,在越冬期可能会诱发烂身病。

鱼生哪种鱼寄生虫少(11类生鱼常见寄生虫详解)(11)

鱼生哪种鱼寄生虫少(11类生鱼常见寄生虫详解)(12)

鱼生哪种鱼寄生虫少(11类生鱼常见寄生虫详解)(13)

P20、P21、P22:示钉虫及钉虫感染导致的伤口

该虫可感染各种规格的生鱼,全年均有感染,秋季相对常见。其生活史较为特殊,可分为卵、无节幼体期、桡足幼体期、成虫期等四个阶段,而渔用杀虫药仅对无节幼体、桡足幼体有效。因此,建议在秋季针对该虫预防性用药1-2次;如经确诊,则可选用溴氰菊酯、辛硫磷等进行驱杀,每3-5天用药一次,连续2-3次。

2.11台湾棘带吸虫(尾囊蚴)

隶属于吸虫纲、复殖目、异形科。该虫(尾囊蚴)可寄生于生鱼的鳃部。虫体呈卵圆形,排泄囊呈“工”或“X”形(P22、P23)。其仅寄生于鳃,可破坏鳃丝,阻碍呼吸;一般感染数量不多,危害不大;也偶见生鱼苗种大量感染,虽然未造成死鱼,但长速很慢,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鱼生哪种鱼寄生虫少(11类生鱼常见寄生虫详解)(14)

P23、P24:示生鱼鳃部感染的台湾棘带吸虫尾囊蚴

该虫为台湾棘带吸虫的尾囊蚴,而台湾棘带吸虫以淡水螺为第一中间宿主。因此,放苗前彻底清塘,杀灭螺类,即可有效预防。

三、防治建议

生鱼的耐低氧能力很强,体表粘液十分丰富,抗病力很强。尽管我们检出的生鱼寄生虫种类很多,但多数情况下生鱼感染的寄生虫都处于潜伏状态,且大量感染致病与水质有较大关系,单纯由寄生虫感染致死的病例并不常见。

在放苗前做好清塘操作,清除螺等有害生物;养殖过程中灵活使用光合菌、芽孢杆菌等有益菌,维持水体适宜的肥度,确保溶氧充足,是预防生鱼寄生虫的基本措施。而如需治疗,由于这些寄生虫的种属地位差异很大,对药物的敏感性差异很大,一般建议在确诊后再针对性选药、用药。

但是,需要特别指出,钉虫、累枝虫、三代虫、尾孢虫、口丝虫等体表寄生虫,尽管大量感染直接导致死鱼的情况不常见,但即使是少量感染,也会引起体表破损,为越冬期感染丝囊霉菌而爆发流行性溃疡综合征(烂身病)埋下巨大风险。因此,我们建议,在秋季应特别关注这些体表寄生虫,加强检测,如有发现,及时针对性用药;即使没有检出,在制定入冬前杀虫方案时,也应特别关注上述体表性寄生虫,针对性用药,确保鱼体健康入冬,平安度过越冬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