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群雄并起看,天下纷纷扰扰。儒墨道法,阴阳纵横,前有商君变法图强,后有苏秦张仪,合纵连横。在这个天下纷乱、群星璀璨的大世,英雄豪杰辈出。但是,为什么只有鲁仲连,被后人尊为真正的国士?

春秋战国10大谋士(春秋战国名士辈出)(1)

何为“国士”?

在回答上面的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国士”?“国士”一词,出自《左传·成公十六年》:

苗贲皇在晋侯之侧,亦以王卒告。皆曰:“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

春秋战国10大谋士(春秋战国名士辈出)(2)

“国士”,指的是一国中才能品行最优秀的人。在黄庭坚的《书幽芳亭》中,也有对“国士”一词的解释: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

春秋战国10大谋士(春秋战国名士辈出)(3)

由此可见,能被称为国士的人,必定是在一个国家中,才能、品德最为出众的人。那么,鲁仲连又何以被后世尊为“真国士”呢?

鲁仲连何许人也?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从春秋战国众多名士中,脱颖而出的鲁仲连,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据司马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记载:

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

春秋战国10大谋士(春秋战国名士辈出)(4)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鲁仲连是齐国人,生性风流倜傥,志向高洁,不贪图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后面鲁仲连的所作所为。

生平事迹

一、义不帝秦

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是在秦赵长平之战后。这时的秦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非常惊恐和害怕,于是派人向其他诸侯国求救。但是,其他诸侯国因为惧怕秦国,不敢出兵救赵,只有魏王派将军晋鄙救赵。但他也因为惧怕秦国,于是让军队在半路上就停下了。

春秋战国10大谋士(春秋战国名士辈出)(5)

魏王派客将军辛垣衍潜入邯郸,对赵王说:“秦国包围邯郸,是为了与齐湣王争夺帝号,不一定就是想要攻下邯郸。只要赵国派使者入秦,尊秦王为帝,秦王一定会高兴而撤兵的。”

赵王征询平原君的意见,平原君犹豫不决。恰好这时鲁仲连在赵国,平原君就向鲁仲连请教。鲁仲连便和辛垣衍见面,展开了一番辩论。

鲁仲连先是说了尊秦为帝的之害,又举了小国邹国、鲁国不让有僭越帝号之心的齐湣王,进入自己国家的例子,最后说到秦国和魏国都是万乘之国,都有王的名号。如果尊秦为帝,

“是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

春秋战国10大谋士(春秋战国名士辈出)(6)

最为关键的是,说到了涉及辛垣衍切身利益的一点:“一旦魏国为秦所灭,梁王都可能会成为秦国的阶下囚,那么将军你现在所享受的荣华富贵,又会在哪里呢?”。

鲁仲连的一番言论,让辛垣衍拜服,再也不敢说尊秦为帝。这时,魏国公子无忌夺取了晋鄙的兵权,救援赵国,秦军也因此退去。平原君为了感谢鲁仲连,多次想要封他做官,还送给他千金,给他祝寿,都被鲁仲连拒绝。

李白在他的《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中,盛赞鲁仲连的高风亮节: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春秋战国10大谋士(春秋战国名士辈出)(7)

二、尺书破城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鲁仲连“义不帝秦”的二十多年后。这时的燕国名将乐毅,连续攻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后来齐国的田单,用“火牛计”击败了乐毅,并开始逐渐收复失地。当到聊城时,田单攻打了一年多时间,士兵死伤很多,却迟迟不能攻下。

春秋战国10大谋士(春秋战国名士辈出)(8)

这时,鲁仲连来到了聊城下,用箭射进去了一封信,给守城的燕将。在信中,鲁仲连为燕将分析了当下的形势,还为他列举了三种情形:

智者不倍式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现身而后君。

此时的燕将,由于齐国人散布谣言的缘故,使得他不敢回到燕国。这时的他,进退两难:前无法破敌突围,后不能引兵回国。看到这封信后,哭了三天,还是犹豫不决,最后喟然长叹:“与其让别人杀我,我还不如自杀。”,便自杀身亡,田单也趁机攻下了聊城。

攻下聊城之后,田单想要给鲁连官职,鲁连便逃到了海边,从此隐居。

春秋战国10大谋士(春秋战国名士辈出)(9)

结语

从这两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鲁仲连情操高洁,不贪图荣华富贵,不为达官显赫,心怀天下苍生,真乃国士也。他的高尚情操和品质,也正是他被后人尊为“真国士”的真正原因。


文中图片素材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