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刘启泉

吉林省四平人,1940年生,1960年被保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曾参与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

1960年,那年我20岁,因为成绩优秀,被保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读大学。1966年,一纸命令又将毕业仅一年的我从黑龙江省巴彦县调到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

从黑土地到大西北,我先坐火车再换乘大客车最后徒步,几经周折终于到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时,中心各方面条件都很落后,周边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只有几间简陋的平房,风沙肆虐、缺水少电是常态,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

刚到中心,我就被编入加注中队,主要负责为导弹发射加注燃料,由于表现出色,没过多久,连队又选送我去参与核试验,担任加注技师。

经过中心全体工作人员不懈努力,终于迎来了那个我终生难忘的日子。那天,为了安全起见,发射现场只留下了负责主要工作的7个人,其中就包括我,其余人员要求全部撤离。当时,我们7个人进入距离“两弹结合”试验发射场坪100米的地下控制室,都立下了“死就死在阵地上,埋就埋在导弹旁”的铮铮誓言。

9时10秒,随着发射中心原第一实验部参谋长王世成一声“点火”口令,一枚装载着核武器的导弹从巴丹吉林沙漠呼啸而起,精准地射向了远在新疆罗布泊的预定靶区。我们终于成功了!望着呼啸升空的导弹,在场的工作人员激动地相拥在一起。这一天也被永远载入中国航天事业史册。

后来,我们7个留在第一现场的工作人员也被大家称为“两弹结合”试验“七勇士”,上级还荣记我二等功。1970年,我转业回到四平,一直到2007年导弹核试验工作解密,酒泉发射中心领导几经波折联系上了我,家人和朋友才知道我在部队的那几年从事的是导弹核试验。

2018年,酒泉发射中心建成60周年,中心邀请我们“两弹结合”试验“七勇士”回酒泉参加纪念活动。六十年一甲子,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早已不是当年的戈壁荒滩,街道绿树掩映、草坪青翠欲滴、湖水碧波荡漾,现代化的房屋林立,让人仿佛置身江南小镇,也让我感慨万千。

从1955年党中央做出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到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两弹结合”核试验发射成功,到1999年新型远程导弹研制成功,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长征”“神舟”“嫦娥”“天宫”等字眼频频出现于公众视野……几十年间,东风航天人走过了一条极为坎坷的航天路,他们坚定信念、奋发图强、攻坚克难,以强烈的创新自信,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和限制,突破关键性技术难关,铸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强盾牌。

祖国的日益强大,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我为自己身为中国航天人而骄傲,为自己曾经为航天事业尽过一份力而自豪。

两弹结合老英雄(见证两弹结合辉煌时刻)(1)

2018年10月2日,刘启泉夫妇受邀来到高中母校,为师生讲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难忘回忆。

两弹结合老英雄(见证两弹结合辉煌时刻)(2)

刘启泉荣立二等功的喜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