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出自于《伤寒论》,是治疗太阳伤寒的主方,堪称散寒解表第一方。原方用于治疗“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其组方如下: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麻黄汤是治疗风寒还是风热(散寒解表第一方)(1)

麻黄汤

麻黄汤中以麻黄为君药,所以得名麻黄汤。麻黄辛苦温,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及散寒通滞的功效;桂枝为臣药,具有发汗解肌、温经散寒的功效;苦杏仁降肺止咳平喘,与麻黄一宣一降,共同恢复肺的宣降功能;炙甘草止咳平喘、兼顾中焦。

麻黄汤是我们《方剂学》教材上的第一方,麻黄也是《中药学》教材上的第一药,所以对麻黄汤印象特别深刻。其实印象最深的还是上《方剂学》学麻黄汤时老师讲过的一番话,大致意思是:中医讲究三因制宜、用热远热,广东处于岭南,气候湿热,麻黄汤比较辛温峻猛,所以他在广州行医30多年,几乎没有用过麻黄汤,所以当时对麻黄汤甚为畏惧。

后来大二的时候有幸跟随儿科的几位老师出门诊,发现他们对小儿外感非常喜欢用麻黄汤或者小青龙汤,而且麻黄用量特别大。后来有幸跟随廖世煌教授出诊两年,廖老是我们大学《金匮要略》教研室的老主任,对经方研究颇为透彻,对我读书及临床指导颇多。廖老曾对我讲,虽然广东地处岭南,但是现在使用空调越来越多,夏月伤寒的也越来越多,有是证用是药,虽然岭南、炎夏,也可不必避讳麻黄。

麻黄汤是治疗风寒还是风热(散寒解表第一方)(2)

麻黄

等到我独立临床,尤其是去了急诊科之后,接触到很多外感发热的患者,才知道几位老师所言都不虚:夏日伤寒越来越多,而且即便是在广州也有寒疫,但是毕竟是在南方高温地区,用法用量都需要谨慎。2016年上半年的那波流感,病人主要表现的是风寒,因此那半年多正哥用了有10000g左右的麻黄。而到了2017年下半年的乙型流感则表现为“高热、咽痛、恶寒、便秘”的寒包火症状比较多了,这些也会用到升降散合麻杏石甘汤,但是这个时候用麻黄就是四两拨千斤了,用量不宜大、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用量稍大患者很容易从阳化热了。

麻黄汤是治疗风寒还是风热(散寒解表第一方)(3)

流感风寒证

正哥在临床上用麻黄汤一般用生麻黄5~10克,1~3岁小孩子一般用3~5克;苦杏仁一般用10~15克,若是小儿则改为甜杏仁;由于南方天气湿热,所以很多时候不用或少用桂枝,以减少辛温发汗的力度(因为患者很多时候是3天才能复诊,中间不方便调方,一般宁愿稳妥)。但是广州地区气候潮湿,即便是风寒,夹湿的也不少,因此我喜欢在前方的基础上加紫苏叶、广藿香、苍术之类兼顾解表化湿醒脾。如果是寒包火,就改为麻杏石甘汤法,或者联合应用升降散法了。

正哥应用麻黄汤的时候遵照小量频服的方法,一般会让患者将药物先浸泡15分钟,大火煮开后再煮6~8分钟,然后滤出分三次服,每次相隔半个小时,以出汗为度,出汗后余药弃用,第二天用量减半。如果是服用了三次(一剂)还没有出汗,恶寒还未缓解,就再煮一剂,服法同前。曾试过一个患者按照这个方法半天连服两剂(生麻黄总量用到20克)而从39.6℃高温热退脉静的。但是也试过有患者服用完麻黄汤(用量10g,只见过这一例)而心烦呕吐的,因此《伤寒论》里面也有“先煮麻黄减两升,去上沫,内诸药”的煎煮法,同浮沫令部分人心烦呕吐有关。

在急诊的临床使用中,正哥深刻体会使用经方治疗外感发热整体效果非常好,尤其是小儿外感发热,但是前提一是要辨证准确,二是要胆大心细,三是不要只局限于感冒的治疗。

#【中医入门】发现中医之美##了不起的医生##为医者点赞#@中国中医药网@广东省中医院张医生@刘医生的小金方@潘教授说@儿医傅证儒@儿科医生袁绍华@范京强谈骨论筋@黄闰月教授谈风湿@医师黄继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