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丝竹 时拾史事 historytalking

唐贞观某年,一则新药广告忽然在长安城各里坊街巷广为流传:“【牛乳荜茇气痢停】,圣天子陛下御用神药,清理你的肠道,一吃就灵!”

苏东坡讥讽王安石(唐太宗的痢疾苏轼的痔疮)(1)

图肯定是错的,小编找不到唐朝医药广告!

自从以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命名的金创神药“刘寄奴草”、“刘寄奴散”问世以来,又一剂天子躬亲验证疗效的良药诞生了!

【《本草蒙筌》(明•陈嘉谟):“刘寄奴草。山侧道傍,春暖即产。凡用入药,随时采收。原因刘裕小名寄奴,用此以治金疮获效,竞指名曰刘寄奴草也。”

《普济本事方》(宋•许叔微):“刘寄奴散。敛金疮口,止疼痛。刘寄奴一味为末,掺金疮口,裹。宋高祖刘裕微时,伐荻见大蛇长数丈,射之伤。明日复至,闻有杵臼声,往觇之,见青衣童子数人于榛中捣药。问其故,答曰∶我王为刘寄奴所射,合药敷之……”】

“牛乳荜茇气痢停”很快脍炙人口,迅速爬上年度最具品牌价值偏方排行榜首,载入医药典籍,代代相传,为解开贞观某年唐太宗李世民(后世粉丝爱称“二凤”)患病之谜提供了线索。

《资治通鉴》等史料记载,贞观某年,二凤陛下患病,很长时间不能痊愈,长孙皇后昼夜不离地照料病歪歪老公,日常系一袋毒药于衣带,准备在老公不幸挂掉的情况下,立刻服毒殉情。

【《续世说卷八》:长孙皇后侍太宗疾,累月昼夜不离侧。常系毒药于衣带曰:“若有不讳,义不独生”。《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四》:上得疾,累年不愈,后侍奉,昼夜不离侧。常系毒药于衣带,曰:“若有不讳,义不独生!”】

凤陛下究竟得了什么重病?又是怎样治愈的呢?司马砸缸先生没有给我们答案。

不过,医药典籍《本草图经》(宋•苏颂)、《景岳全书》(明•张介宾)和《续通志》卷一七四 《 昆虫草木略》 都有这样的记载:“ 《唐太宗实录 》 说,贞观年间,皇帝患气痢,很久都没有痊愈,请名医诊治开药也不见效,因此下诏访求灵丹妙药。有卫士进献黄牛乳煎荜茇的方子,太宗皇帝服用有效。唐代的刘禹锡也记录过这件事,并说这个药方此后屡次给体质虚冷者的病人使用,全部有效。”

【按《 唐太宗实录 》 云:‘ 贞观中 ,上以气痢,久未痊,服名医药不应,因诏访求其方。有卫士进黄牛乳煎荜茇方,御用有效。 ’ 刘禹锡亦记其事,云:后累试于虚冷者,必效。】

鉴于长孙皇后有殉情的考虑,可见当时二凤的病情看起来有性命之忧,笔者由此推测,贞观某年折磨了凤陛下近一年的顽疾很有可能是气痢 老毛病“风疾”(高血压)。

苏东坡讥讽王安石(唐太宗的痢疾苏轼的痔疮)(2)

气痢,是痢疾的一种,症见便痢赤白粘腻、肠鸣腹痛、腹胀,大便时排气多,气味臭秽,一旦腹胀,大便就随之而下……还可能兼有小便不利的症状……

啧啧,即使是威加四海的天可汗二凤陛下,也还是肉骨凡胎,一样吃五谷杂粮,得的病还是相当尴尬的呢!

估计那段时间,寝殿里经常进行类似下文的对话:

二凤:“老婆,哎哟,我又要坐马桶了……”

长孙:“去吧,我扶你……”

二凤:“老婆,抱歉臭到你了,囧……”

长孙:“呵呵,放心,我不嫌弃你就是了……”

凤陛下自从贞观四年(公元630年)阅览《明堂针灸图》,对医学萌发浓厚兴趣,开始自学针灸,并在多年后达到赤脚医生的水准。然而终其一生,我们找不到他拿自己或老婆孩子练手的记载,而是一再拿族弟、大臣当小白鼠。所以他这次生病也是下诏寻医问药,绝不肯自己治疗的。

搜索historytalking 关注

某卫士(据《景岳全书》引《唐太宗实录》记载,其人名为张宝藏)不忍坐视天子和皇后受疾病折磨,苦心搜罗到一个偏方:用黄牛的乳汁煎进口草药荜茇服用。

荜茇,又作毕勃、荜拨、逼拨、毕蕟,显然是外来语音译。唐代段成式著 《酉阳杂俎》也有记载:“摩伽陀国呼为荜拨,梨拂菻国呼为阿梨诃陀。”所以这是舶来品,进口药材。

凤陛下向来兼容并蓄,大胆尝试,疗效意外地显著,疾病逐渐痊愈。想必寝殿内又进行了如下对话:

二凤:“老婆,太好惹,肠不鸣了,肚不痛了,气顺了,也不污染空气了……”

长孙:“呵呵,你好,我也好……”

苏东坡讥讽王安石(唐太宗的痢疾苏轼的痔疮)(3)

但是,事情并没有就此幸福美满大结局。《景岳全书》记载了此事的后续:李世民决定给进献药方的卫士授五品官,以资奖励。

此时,以善于给领导拍砖而流芳百世的魏徵理所当然地出来作梗了。他觉得不合适,压了半年多不办理干部考察任用手续。

李世民毕竟是全国一把手,主要抓识人用人、大政方针,对手下这班人马的信任度也很高,放手让他们施展才能,满以为卫士提拔的事早办妥了,也没有追问。直到气痢复发,直接服牛乳煎荜拨并再次痊愈,他又想起献药方的卫士,发现授官一事没有下文,质问左右道:“我说了要授予人家五品官,君无戏言,怎么不见动静?”

魏徵狡辩:“不知道老大您的意思是给他授文职还是武职,不好落实哟。”

李世民大怒:“以前有人治好宰相的病就授官三品,我的命难道还不如你们贵重?”当即拍板授予献方者三品官——鸿胪寺卿。

【上服之,立效,宣下宰臣与五品官,魏征难之,逾六月不拟。上疾复发,复进之又平。因问左右曰∶进方人有功,未见除授,何也?征惧曰∶未知文武二吏。上怒曰∶治得宰相,不妨授三品,我岂不及汝耶?即命与三品文官,授鸿胪寺卿。】

凤陛下的囧病事件终于告一段落,黄牛乳煎荜拨的药方也流传下来 ,惠泽后人。


【2】

接着,让我们坐时光穿梭机,快进到中唐时期。

某日,文学成就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出仕为官做到柳州刺史的柳宗元先生——没错,就是人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的那一位,出现了胸闷气堵、心悸难安的症状。

苏东坡讥讽王安石(唐太宗的痢疾苏轼的痔疮)(4)

笔者曾经猜测,柳宗元的病症有可能是被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双重动荡气出来的。要知道,公元805年,唐德宗李适驾崩,唐顺宗李诵即位,改元永贞,推行旨在抑制藩镇和宦官权力、反腐倡廉、整顿税收制度的“永贞革新”。可惜顺宗大业未成,身先病重,既得利益集团反攻倒算,顺宗被迫禅位给太子李纯(即唐宪宗)。

维持不到两百天的“永贞革新”至此夭折,属于革新派的柳宗元受到牵连,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遭到追加处罚,贬为永州司马。半年后,他的母亲卢氏病逝。

理想遭遇重大挫折,职务一降再降,再逢丧母之痛,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如果说这种内外交困的境遇诱发了柳宗元的疾病,倒也不足为奇。

不管笔者的猜测准确与否,总之,事实是柳宗元病体难以支撑,只好就医求药。医生开了一副药方:服用茯神(可简单理解为极品茯苓)。

柳宗元去了趟市场,顺利买到茯神。他兴高采烈地带回家煎服,谁知,吃了之后症状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

柳宗元惊骇不已,跑去问平脉开药的医生。人家看看他买的茯神,忍俊不禁:“天啦噜!原谅我要打击你噢,这哪里是什么茯神?是削了皮的野芋头冒充的!你被卖假药的骗啦!”

可想而知,柳宗元获悉真相,必定气愤难平,并感到深深的耻辱和羞愧。

河东名门柳家公子、顶级望族“七望五姓”之范阳卢氏的外孙、文学家、哲学家、大唐官员,深知庙堂之高,不谙江湖之远,栽在大字不识一箩的假药贩子手里了。

不过,文学青年就是文学青年,社会责任感非常强烈,柳宗元毅然写下《辨茯神文并序》,把上述误买假药的经历公之于众,以警示后来者:

“……余迨于理兮,荣卫蹇极。伏杯积块兮,悸不得息。有医导余兮,求是以食。往沽之市兮,欣然有得。洛濯爨烹兮,专只尔力。反增余疾兮,昏聩冯塞。余骇其状兮,往游于医。征滓而观兮,既笑而嘻。曰胡昧愚兮,兹谓蹲鸱……野夫忮害兮,假是以欺……今无以追兮,后慎观之。物固多伪兮,知者盍寡。考之不良兮,求福得祸……茯神之神,在于舒肝愉心……野芋多生于低湿之地,于水中潜藏繁盛,常与蝗虫混杂滋生,单夫施计伎,刮野芋皮,削于茯神状,中空而外泽,以伪乱真,敞之误服之,险遭不测,乱真之世,无力挽救,药物既多伪,知之者甚少,故著词意,以悟来者。”(注:原文较长,有删节)

三百年后,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后来者苏轼(东坡居士)吸取了柳宗元的教训,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医药。

要说学霸就是学霸,苏轼在医学道路上自学成才,汇编一本传世良方《苏学士方》(后与北宋科学家沈括汇编的药方合并为《沈括良方》),并于宋哲宗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杭州传染病疫情时期,用自己收集的一剂“圣散子方”救活无数病患。

照此看来,假药贩子肯定是蒙不了他的。非但如此,苏轼还给了我们更大的惊喜:常见病,人家自己就能治。

某天,东坡居士病了,此病名为:“痔疮”——得的病还蛮亲民的。

苏东坡讥讽王安石(唐太宗的痢疾苏轼的痔疮)(5)

所以,苏轼是基友黄庭坚笔下的“神仙中人”又怎样?和你我一般的血肉之躯,只要静脉曲张、肛垫下移,都逃不脱“十人九痣”的魔咒。哈哈哈!

苏轼的痔疮十分顽固,患病历史悠久,单单他写给表兄程正辅的书信就不下五次谈到自己的痔疮。

书信一:“哥啊,我最近苦于痔疮时愈时发,无奈加无聊,没心思唱和您的最新诗作噢!”【某近以痔疾,发歇不定,亦颇无聊,故未和近诗也。】

书信二:“哥啊,老弟这边情况没啥变化,但痔疮不免有时发作。自从冬至以来就闭门谢客,不看书,凡事都荒废了。”【老弟凡百如昨,但痔疾不免时作。自至日便杜门不见客,不看书,凡事皆废。】

书信三:“哥啊,报告一个好消息,您的阿轼近来睡得香、吃得好,痔疮也渐渐痊愈了。”【轼近来眠食颇佳,痔疾亦渐去矣。】

书信四:“哥哥啊,我被痔疮折磨了十多天,有多受罪您可以想象。近来逐渐好了,您不用太惦念。”【苦痔疾逾旬,牢落可知,今渐安矣,不烦深念。】

书信五:“哥哥啊,我最近试着酿酒了!酒质清白,味道醇美(我技术不错吧?哈哈!)有人教我添加发芽的大麦粒,说这样酒的味道更醇正,可我这里绝对找不到大麦那东东。如果您所在的韶州有这东西,请您帮我买几斗。不要怪罪我喔!嘻嘻……”【近酿酒,甚酽白而醇美。或教入大麦蘖,而此中绝无大麦。如韶州有此物,因便人为置数斗。不罪!不罪!】

然而,很可能正是因为他好了痔疮忘了疼,急不可耐地酿酒享受,大吃大喝不亦乐乎,痔疮再度悲剧般地复发了。

幸运的是,这次复发也给了他一个契机,找到治疗痔疮的灵丹妙药。而这剂良药还和唐代假药受害者柳宗元产生了联系。详情如下:

书信六:“哥啊,我吃痔疮的苦头有二十一年。近日忽然大爆发,来势凶猛,用什么药都不见效。虽然明知痔疮并不是重病,但痛苦两个多月,实在难以忍受。没办法,想戒粮食,又不可行,于是采取相似的行动,戒酒戒肉,还戒了咸卤酱菜,凡是有味道、好吃的都戒了。呜呜~又戒了粳米饭。只吃味道清淡的面食。期间也吃少量胡麻、茯苓把肚子哄饱。胡麻就是黑芝麻,去皮,蒸九遍,曝为白色。茯苓也去皮,捣入少许白蜜,拌着胡麻吃,味道美极了!这样连服多日,体力不衰,痔疮渐渐消了……只怕没有上好的白茯苓。红的不能用,请哥哥您在韶州等地买它十几斤,应该就够了,如果不够再马上买也行。另外我也派人去广州看看能不能买。茯苓这种药不时出现冒牌货,也就是柳子(柳宗元)说的,尽是老芋头冒充。如果有松根穿着的,却是茯神,和茯苓一样,也能用,只求能分辨货色的真假。我频繁骚扰哥哥,真不好意思,可是我这老病身子必须用这药,还请您挂心,那我就灰常、灰常的幸运了!”

【某旧苦痔疾,盖二十一年矣。近日忽大作,百药不效,虽知不能为甚害,然痛楚无聊两月余,颇亦难当。出于无计,遂欲休粮以清净胜之,则又未能遽尔。但择其近似者,断酒断肉,断盐酢酱菜,凡有味物,皆断,又断粳米饭,惟食淡面一味。其间更食胡麻、伏苓少许取饱。胡麻,黑脂麻是也。去皮,九蒸曝白。伏苓去皮,捣罗入少白蜜,杂胡麻食之,甚美。如此服食已多日,气力不衰,而痔渐退。久不退转,辅以少气术,其效殆未易量也。此事极难忍,方勉力必行之。惟患无好白伏苓,不用赤者,告兄为于韶、英、南雄寻买得十来斤,乃足用,不足且旋致之,亦可。已一面于广州买去。此药时有伪者。柳子云尽老芋是也。若有松根贯之,却是伏神,亦与伏苓同,可用,惟乞辨其伪者。频有干烦,实为老病切要用者,敢望留念。幸甚!幸甚!】

这一封封私信,拼接出一个可爱、多才且富于人情味的资深痔疮患者形象。而与这位痔疮患者兼医者相比,同时代的另一位大V——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大宋荆国公王安石先生(简称“王荆公”)的“病”才是最囧的。

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王安石脸色发黑,身边人很担心,估计是怕他得了肾病,万一恶化为尿毒症可就危险了,于是请来医生给他诊断。

医生一看,哭笑不得,说:“这是污垢,不是病。给他澡豆(古代洗浴用品,综合沐浴液、洗面奶、洗手液的功能)好好洗洗吧。”

鉴于《宋史》等资料都记载王安石不修边幅、不讲卫生,衣服肮脏,脸脏了不洗,须发习惯性风中凌乱,仪表邋遢,和囚犯差不多,在御前奏事时,胡须里面曾爬出虱子来,笔者相信沈括并没有污蔑王安石。肯定是脸上堆积了几十年的老泥,生生把小鲜肉腌成老腊肉了——对和他一桌吃饭的人深表同情。

【宋史: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东坡诗话》:王荆公启事帝前,有虱游于须上,帝屡顾之。】

对于这样的“病”,王安石的反应却是大义凛然:“我天生黑脸,澡豆有什么用?(不洗!)”

苏东坡讥讽王安石(唐太宗的痢疾苏轼的痔疮)(6)

【《梦溪笔谈》:公面黧黑,门人忧之,以问医,医曰:“此垢污,非疾也。”进澡豆令公靧面。公曰:“天生黑于予,澡豆其如予何!”】

呵呵,这些形象高大上的唐宋名人,生病、治病的经历还是挺“”囧囧有趣”的吧!

好了,由于最后那个故事气味浓郁,今天就八到这里,不然要吃不下饭了。

作者介绍:细雨丝竹(又名浅樽酌海、井飞鸟),法学毕业,金融从业者,文史控、推理迷、言情痴、考据癖。三观正、兴趣多。长篇历史背景小说《神探王妃腹黑骄妻》(暂名)已签约出版,继续创作中(部分连载于晋江),长篇历史散文《鱼玄机》(暂名)筹备中。

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 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

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

搜索historytalking 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