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 )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 )。是( )日更( )定矣,余挐( )一小舟,拥( )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 )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 )。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 )余,大( )喜曰:“湖中焉( )得更( )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 )饮三大白( )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 )此。及( )下船,舟子喃喃曰:“莫( )说相公痴( ),更( )有痴似( )相公者!”

二、 文言词汇选择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旦日,客从外来

B湖中人鸟声俱绝/绝山献多生怪柏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及下船/及郡下,诣太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进亦忧,退亦忧/是日更定矣

B.见余,大喜/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上下一白/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夫日出而林霏/连月不

B.有亭翼然于泉上者/执策而

C.云而岩穴暝/微斯人,吾谁与

D.林壑美/水清冽

三、重点句子翻译题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6)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从听觉的角度突出了冬雪的寒冷威严,反衬出作者冒寒看雪的雅趣。

B.“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语虽出自二客,其实也表达了作者相同的心声。

C.写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给人以一种欣逢知己的惊喜,是“看雪”的延伸,作者因此喜极而悲。

D.文中的“痴“似傻非傻,这里指作者凌晨欣赏西湖雪景的雅趣不能被一般人所理解。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叠用三个“与”,结合“一白”,仅仅几字,就勾勒出天连着云、云连着山、白茫茫一片的浑阔清远。

B.“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下文喜遇知己,舟子感叹就是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文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似贬实褒,反衬出作者怀才不遇则寄情山水的情怀;同时天涯遇知己,心中的愉悦化解了故国之思带来的淡淡愁绪。

D.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且静中有动,寂中有声:这是一篇立体感很强的游记散文。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人鸟声俱绝”写声,以“上下一白”写色,为雪中亮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设置了宏大的背景:作者纯用白描勾勒了一幅朦胧、悠远脱俗的西湖夜雪图。

B.文章白描雪景后,详写喜遇知己,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生气与魅力。

C.作者以舟子喃喃之语收束全文,起到了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是一种很妙的正面描写。

D.本文描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看雪奇遇,事、景、情有机结合,令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呼之欲出。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接着记叙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B.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C.作者通过“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组合,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 氛,全都传达了出来。

D.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体。

(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的“绝”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的情思。

B.本文作者张岱观察雪景,从“大雪三日”到“上下一白”,最后看到“舟中人两三粒”,采取的是浓墨重彩的描绘。

C.作者写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表达了自己对故国的怀念。

D.本文叙事时的情绪变化是一波三折,但是都是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

五、请判断以下句子是否运用白描手法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③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

④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

六、课外文言文阅读 湖之鱼

林子①啜茗于湖滨之肆②,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③其下。

戏嚼豆脯④唾之,群鱼争喋⑤。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⑥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⑦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之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鱼图食而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⑧独无钩乎?不及其盛⑨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选白小刻本《畏庐文集》

注释:①林子:林纾( 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②肆:指茶馆。③会:汇聚。④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⑤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⑥葑(fēng)草:水生植物。⑦寻:长度单位,八尺。⑧薮( 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⑨盛:多,频频。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随喋随逝(流逝) B.再唾之(又)

C.寻丈之外(长度单位,八尺) D.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离开)

10.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久 乃 知 凡 下 食 者 皆 将 有 钩 矣 然 则 名 利 之 薮 独 无 钩 乎。

11.文章由观鱼喋食而引发人生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蕴含的深刻哲理。(3分)

七、附录。

名句积累

1.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文言词汇

部编语文二上导学案(部编版九上语文湖心亭看雪导学案)(1)

内容理解

1.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2.湖心亭的奇遇令作者大喜,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点明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3.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艺术特色

1.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2.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写出了景物的主要特征,显得悠远脱俗。

3.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阅读启示

像作者一样保持不随流俗的闲情雅致,但作品中流露出的孤高自赏和消极避世的情调,我们不应盲目欣赏。

写作意图

本文通过描写湖心亭看雪的经历表达了作者慨叹人生渺茫和故国之思的心情。

一课一技法

如何把握文言断句

【常见题型】

1.对下面句子(或画线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是。

2.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

【答题指导】

1.通过句意断句。阅读文句,了解大意,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字词翻译以理解句意,然后根据逻辑关系断句。

2.根据语法断句。(1)主语、谓语之间要停顿。(2)谓语动词与宾语、补语之间要停顿。(3)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3.借助文言词语断句。(1)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要停顿。(2)时间状语在句首要停顿。(3)句中表转折关系、并列关系、顺接关系的连词前要停顿。(4)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中间要停额。(5)句中语气助词“也”后要停顿。

知识链接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成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劫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家家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辨别白描手法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①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②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③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