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讲述了一段凄惨的爱情故事(凄美爱情故事梁祝的前世今生)(1)

越剧版《梁祝》剧照

“无言到面前 与君分杯水

清中有浓意 流出心底醉

不论冤或缘 莫说蝴蝶梦

还你此生此世 今世前世

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

当你看到这首歌词、当你听到这首歌,是不是脑海中立马跳出了非常熟悉的两个字?是不是立刻映现出了那段流传了一千多年的凄美的爱情传说?——没错!她,就是《梁祝》!

上面的歌词是吴奇隆所演唱的、由鬼才导演徐克拍摄于1994年的由吴奇隆和杨采妮主演的电影《梁祝》的主题曲,该片也是迄今以来最好的一部非戏曲类电影!其剧情令人荡气回肠、缠绵悱恻!

梁祝讲述了一段凄惨的爱情故事(凄美爱情故事梁祝的前世今生)(2)

吴奇隆、杨采妮版《梁祝》剧照

不过,洒家今日要说的并非这部电影,而是此片的背景故事——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

哎,有看官说了,不就是《梁祝》嘛?!谁没听过、谁不知道似的!还用得着你说啊?!

——不好意思了您呐,这个还真得我今儿个说说,要不然,怕是您还单纯地沉浸于古人所编造的剧情里呢!

关于《梁祝》,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听到的、所传播的、所改编的,都基于下面这个版本:

“会稽郡上虞县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欢吟读诗书,一心想出外求学,但是当时的女子不能在外抛头露面,于是就和丫头银心乔装成男子,前往越州城读书。二人在半途遇见了会稽郡鄮县书生梁山伯及书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见如故,遂结伴同行。

在越州三年期间,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离,白天一同读书、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内心暗暗地爱慕梁山伯,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

有一次清明节放假、二人去镜湖游玩,祝英台借景物屡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梁山伯完全无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后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马文才得知,马文才也才知道祝英台原来是个女的。

后来家人写信催祝英台回家,临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诉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后去祝府提亲,但是梁山伯却以为是三个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个月后才去提亲。等到梁山伯欢欢喜喜赶到祝家时,才知道马文才已经抢先一步提亲、并且下了聘礼,梁山伯只得心碎地离开,祝英台沿路相送、难舍难分。

梁山伯回家后,相思病重,写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药方,表示病情绝望了,同时希望祝英台能前来探望一番,祝英台则回信告诉梁山伯,今生无缘,只希望二人死后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

后来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应允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亲队伍必须从南山经过,并且让她下轿祭拜梁山伯。当祝英台下轿拜墓,一时之间风雨大作、阴风惨惨,梁山伯的坟墓竟然裂开,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马上又合起来,不久,便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

这段短短数百字的叙述,经过历朝历代无数个联想力极为丰富的文人才子,添油加醋、添枝加叶地增删修改,最终形成了流行于现代的各个版本的《梁祝》,比如戏曲版的、比如视剧版的、比如电影版的,更有大型史诗音乐剧!

不过,二人真的是同学吗?二人真的相爱了吗?甚至,二人真的相识吗?—— 答案是:非也!非也!那都是假的也!那都是后人杜撰的故事也!诸君万不可信也!

那么,真实的“梁祝”是怎样的一回事呢?——且听在下娓娓道来……

首先,我得把这二人拆开来说,按照时间先后,我先表一表祝英台这位奇女子!

大概在西晋太安元年、公元302年,在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丰惠镇祝家庄),有一户祝姓人家,家主名东澜,配妻吕氏。

原本,祝家祖上以贩卖蚕丝、经营布料等经商为业,晋灭东吴后,司马氏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通过加重赋税等手段打压商贾。祝家渐渐支撑不下去,不得不关门大吉。好在,祝家家底儿雄厚,有上千顷的桑田。生意没了,祝东澜就把田地分块儿出租给周围没有田地的人家耕种。佃户们或种粮食、或种瓜果蔬菜、或种桑养蚕、或养些鸡鸭。祝东澜心慈人善,每年的收成,他只让佃户们上交其中的四成,剩余的六成给他们过活。如此,一年到头,祝家还是有非常不错的收成!所以,这祝家仍旧算得上中产阶级、家资殷实!

不过,这夫妻二人虽生活富裕、衣食无忧,却有一件心意难平的不足之事:原来,自他家曾祖以来,便支庶不盛、子孙有限,皆是独苗传家,到祝东澜这一代,左右连个姐妹都没,仅他孤身一人。而今,祝东澜已逾不惑之年,尽管除正妻吕氏外,又纳两房妾室,可奈何他命中无子,仅膝下一女,名唤英台。

因此,夫妇二人不仅对这唯一的女儿视若珍宝,还把她当公子养育,专门请了先生到家里为英台教授经赋诗文、古人轶事,除贞姬、高行、蔡人之妻、卫寡夫人、班姑等贞洁烈妇的传闻外,还讲述了专诸、聂政、豫让、荆轲等古代侠客可歌可泣的故事。除此之外,祝东澜又聘请了一位隐藏于本地的东吴时期的将军,传授英台武艺。

小英台天资聪颖、智慧过人,凡所学所接触到的东西,她都过目不忘、一学就会!不过,她对那些个贞洁烈妇的事情并不感兴趣,只喜欢那些侠客义士的作为,常常梦想着自己也能成为他们那样的人,能够惩奸除恶、匡扶正义!

而当时的西晋,正值八王之乱闹得厉害的时候,虽然地处浙江的祝家并未受到战乱的直接波及,但还是影响到了很多地主富户,他们怕哪天打到这里来,纷纷携妻带子举家南迁,这就导致很多原本就贫穷的农民,彻底失去了家园和耕地,变成了朝不保夕的赤贫者。

每天见到很多流浪到此地、以乞讨为生的穷人,祝东澜两口子实在于心不忍,便施钱财、舍衣物、办粥厂,好给他们一口饭吃,不至于受饥饿寒冷而死。很多时候,英台也会和家里的丫鬟仆役们一起分粥、发放物资。

于是,祝英台就在这样的言传身教的环境下成长起来。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两件事,改变了她所生活的世界。

一是,当地其他有钱的土豪劣绅不似有着菩萨心肠的祝家那样,他们都紧闭大门,不肯捐粮捐物,而官府那边,对那些流民乞丐,更是视若无睹,任其自生自灭;二是,随着天长日久,英台家里的粮食和衣物也都散发殆尽,就连她们自己都快顾不住了!而那些穷人却越来越多。

无奈之下,祝英台只好化身为黑衣天使,趁夜间溜出家门,翻到那些为富不仁的富豪家中,偷些钱财粮食,再悄悄散给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

起初,她的行动都很顺利,没有被发现,就是祝氏夫妇,也没有发觉女儿的异常。英台便大胆起来,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今儿个偷这家,明儿个摸那家,不会对同一家下手两次。

很快,县上所有的有钱人家都被她造访了个遍,实在无处可去偷时,她听说了一件事,距离此处数里地之外的邻县有一马姓太守,因仗着和司马氏家族的其中一位王爷(未参与八王之乱)是亲戚,便趁机占田圈地、哄抬物价,各种为非作歹!

于是,狭义之念爆棚的祝英台,不顾危险,便于一个夜间策马赶至邻县,潜入了马家。进入马家库房后,英台被眼前看到的一切震惊到了!——满屋子的金银珠宝和绫罗绸缎,更有一辈子都吃不尽的、三个大仓库的囤粮!

愤怒之余,祝英台顺走了一些钱财,返回家里,命贴身丫鬟找地方兑换成了流通的货币,再散发给那些穷人和乞丐。尝到甜头的她,在随后的几天里,又几次来往马府,“借走”了不少的宝贝和物资。

而马家呢,其实早已发觉了此事,只是,一开始所丢失的财物有限,他们以为是入库的时候登记错了,就没放在心上,直到有一日,管家进行盘点时,发现了地板上掉落的瓦片,又发现了房顶上一个窟窿,这才恍然大悟,家里是遭了贼了!

于是,他们便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诸如加多夜间巡逻的人手和次数,在窗子外面安下网子,甚至,把那个房顶洞口下面的地板挖一个坑,坑里安下尖儿朝上的竹签……只不过,这些小儿科对祝英台没造成任何的威胁!她依然来去自如!那些金银细软也一天天的在减少!

实在没辙了,马太守修书一封命他在王府供职的儿子马文才回来抓贼。这马文才在王爷身边是做主簿的,见多识广,且为人非常奸诈狡猾。他先是命送信的人单独回去,并对他的父亲说因公事太忙,无暇顾及家事,让他自行处理。实则,他乘一匹快马趁夜回到家中。在察看了库房和粮仓的现场后,定下一个极为阴险毒辣的计谋。

他命下人撤掉所有的陷阱,把那些盛有金银细软的箱子挪到角落里,用黑布遮盖住,又命人对外散布说家中库房年久失修,多处塌陷,需雇人来进行修缮。并且,还装模作样地买来瓦片和木料堆放在后院里。

不知是计的祝英台听到消息后,弄来一套下人的衣服套上,又弄来一套木匠干活的工具,扮做一个木匠混进马府中。

她干活的时候,看到库房的隔壁房间上了锁,窗户也被钉上木板,只当是那些金银细软都被暂时挪到那里。于是,当天晚上,待所有人都睡下,英台装成外出上茅厕,却趁人不注意,攀上上了锁的房子的房顶,掀开瓦片,跳了进去。

那屋子里也的确有很多个大木箱子,英台用匕首撬掉中间一个箱子上的铜锁。就那么左右打开盖子、右手伸进去。正在摸索里面有什么东西,忽然感到一阵剧烈的疼痛。

英台本能之下就要把手缩回来。然而,当她把右手从箱子里拽出来时,才看到手掌已是血糊一片,竟还有个铁钩穿过了手心,钩子另一端还有个绳子。

此时的英台,心下才知中了计了!她顾不上那钻心般疼痛,欲夺门而逃。那箱子里却猛地站出个人来。与此同时,四周其他箱子里也都有人跳了出来,每人都拿着一个带绳子的钩子,掷向祝英台。有两个钩住了她的双腿,有两个钩住了她腰部……

英台自知在劫难逃,年轻气盛的她心一横,闭上眼睛左手举起匕首就要自尽!却被那几个人拖出仓库拖到了院子里。——院内,站着一群打着火把的人,为首的一人三十岁上下、背着双手,一脸阴笑地看着祝英台——此人正是马文才。

因为是夜间,祝英台又是一身男人装扮,况且,她脸上都是泥土灰尘,辨别不出是男是女。马文才质问英台的身份和行窃的目的,英台没有理他,只充满愤恨地对他吐出一滩血水。马文才命令那几人用力拽钩子,英台顿时觉得痛苦异常、生不如死!但她除了大声叫喊以外,一个字也不肯说!

马文才为防止事情传出去会有损马府的名声,就走过去夺下她的匕首,一刀割破了英台的声带——他这是在王爷府的私人地牢里学的——英台干张着嘴巴,怎么也喊不出声来,毫无人性的马文才又刺瞎了她的双眼、挑断了她的手筋和脚筋!马府的下人再坏,也没见过这样的情形,都吓得两腿发软,直咽唾沫。他们松开了绳子,任英台在地上痛苦地挣扎……约莫一刻钟后,马文才“欣赏”够了,就按住祝英台,把刀子插进了她的胸膛——也是这个动作,他才发现英台是女的——就这样,一代侠女祝英台香消命殒了……这一年,她才十七岁!

马文才又命人把祝英台的尸体趁天黑扛出去,丢到一个废弃的破庙内。

翌日清晨下起了大雨,有乞丐路过,进庙内躲雨,发现了英台的遗体。乞丐本想剥下她的衣服穿自己身上,结果,待把尸体扳过来面朝上,经雨水的洗刷,乞丐认出了是上虞县曾施过粥给他的祝家小姐!

心存恩德的乞丐又出去召来几个同伴,用庙里佛像前的一挂破帐子,把英台包好,抬着一步一步走到上虞县,敲开祝家大门,喊出来家主……看着平放在地上的那具冰冷的尸体,祝东澜两口子怎么也不相信,那会是他们的宝贝疙瘩!

吕氏忽然想起一件事,她亲手撕开英台的衣服,看到右边胁下的那个独一无二的兔子形状的胎记,才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吕氏直接晕厥过去,被丫鬟们抬到了卧室里——只可怜了年已半百、两鬓斑白的夫妻俩,这唯一的孩子也没了!

悲痛之余,祝东澜也是非常的不理解,他不知爱女为何会出现在外面、不知爱女为何会死在外面,更不知,爱女为何会死得如此之惨!

于是,他叫来女儿的两名贴身丫鬟,一一审问。一名的确什么都不知道,另一个一开始也装作不知道的样子,祝东澜承诺绝不追究,她才把英台在外面的所作所为都说了出来。

祝东澜欲去县衙告状,被那个乞丐头儿拦下,他表示此事不宜声张,只能暗地里调查。

于是,这边祝氏夫妇把女儿遗体暂厝于本县的一座寺庙内,让那些僧人日夜不停地念经超度。那边,乞丐们又回到邻县,多方打听消息。

终于,有一天,他们从紧邻马家的一户人家口中听闻,某日晚上马家不知在干什么,传出阵阵女人的叫喊声。顺着这个信息,他们每天深夜都从马府专门送菜送水的后门旁边的一个狗洞里钻了进去,忍着恶臭,窝在一个坑厕旁的夹墙里隐蔽起来。

前两天,他们什么都没探听到,至第三天的午夜,两名马府的仆人出恭。俩人边蹲大号边聊天。从他俩的闲聊中,总算探听到了那晚发生的一切!

次日一早,乞丐们聚集在发现英台遗体的那个破庙里,商量如何为英台报仇雪恨。其中一人提出混进马府内,把马文才绑出来杀掉。得到了其他人的赞同。

说干就干!首先,他们寻了一个没有月亮的夜间,照旧从狗洞子钻进马府内,控制住了一个上茅厕的下人,逼他说出了马文才所住的房间,又将之捆住丢在夹道里。

这马文才也是该遭报应的,那日杀死祝英台后,本该天亮就返回王爷处,可巧他的母亲突发旧疾,胸口闷得不行,他就留在了家里没回去。

乞丐们摸进他的卧室内,确认床上睡的是正是那天杀的马文才后,直接把他打晕了,一旁马文才的妻子被惊醒,乞丐们索性把她也杀死了!而后,又五花大绑带走了马文才。

马文才被带到那座破庙内,逼迫他跪在当日发现祝英台遗体的位置。乞丐头儿把地上的一些稻草用手搓直了,点着一头,插在香炉里,他们一起向佛像磕了几个头,表示这是除暴安良、为民除害,祈求佛祖原谅。

随后,乞丐头儿掏出那把祝英台的匕首,先挑断马文才手筋和脚筋,又割掉他的舌头、刺瞎他的双眼——因为这个破庙离县城有二里地,且周围比较荒凉,任凭马文才嚎得声音再大,也不会有人来!

马文才在地上打着滚、发出杀猪般的嚎叫声,直到血流遍地、筋疲力尽,趴在那里不再动弹。乞丐头儿才割断他的喉咙,杀死了他。接着,他们又一人一刀割掉马文才的脑袋,分两个地方随便挖了个浅坑埋了。

完事后,乞丐们又对着佛像拜了三拜,告慰九泉之下的祝英台,她可以瞑目了!

祝东澜收到消息后,获悉杀女大仇得报,也只剩下节哀顺变了!他亲手在后院墙外的一处空地挖了个坑,请人打了一副柏木棺材,挑了一个合适的日子,安葬了英台……

谁能料到,几十年后的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在豫章郡(现在江西南昌一带),先后发生了两次大地震,会稽郡也受到波及,其中,上虞县最为严重,很多房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祝家也未能幸免,从后罩房往外的一大块儿土地都下陷了好几米,包括祝英台的坟茔也下沉到了地面以下。

时间一晃,到了太元八年、公元384年,上虞县新上任了一位年仅19岁的新县令,姓梁名山伯字处仁。

这梁山伯学富五车、才华比仙,家庭出身极为一般,却因其超绝的才气和孝道之名,获得了他们那个郡上所有名门望族的推荐,年纪轻轻就被派到这上虞县当上了一县之长。

到任后的梁处仁,凭着年轻气盛、办事干练,工作起来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凡老百姓家中遇到的困难,无论大小他都要亲自去调理解决。诸如谁家丢了一头牛啊、谁家的鸡飞到隔壁下了个蛋要不回来了、谁家小孩儿在邻居家门口拉了一泡屎挨揍了等等。

以及,他的前任和前任的前任累积下来的事情,比如财务上的亏空,他也想尽办法去清理去填补。带领衙役养鸡养蚕、开荒种树……一年到头,从初一到大年三十,他几乎一天休息都没有!

如此这般透支身体,任你是青春年华二十多岁、凭你是年轻力壮,也撑不了几年!果不其然,在梁山伯当上这个县令的第三年、也就是他二十一岁那年,他终于病倒了!

这一病,如似洪水冰雹、山崩海啸,瞬间就击垮了梁山伯,他再也没起来过,上司也着实喜爱他这个下属,把整个会稽郡的名医郎中都请了来,百姓们也都日日夜夜烧香拜佛、求神问道,祈求保佑他,可都无济于事!不过短短几天的时间,山伯就抛下已几年未见的父母、舍下一县的百姓,孑然长逝……

百姓们为他披麻戴孝、为他打幡碎碗,如待亲生父母般,为他举行了葬礼!可就在选好的一处风水宝地挖坑时,却发现,坑底竟然有一口棺材。从那墓志铭上,众人得知了下面的墓主叫祝英台,也了解到了她的故事,无不肃然起敬、钦佩之至!

然而,此时若再为梁山伯重新选一个墓地,已经来不及,但要是压在祝英台棺材的上面,也显得非常不尊重!

众人思忖再三,认为祝英台是一代侠女,梁山伯是一世好官,两人如果生在同一个时期,必是一对儿天造地设的佳偶, 干脆,何不把她二人葬在一起?!

因此,他们把墓坑挖深挖宽,把梁山伯的棺材并放在祝英台棺材的旁边,合葬在了一起。并在墓碑上名之曰:晋 祝英台 梁山伯 之墓!

梁祝讲述了一段凄惨的爱情故事(凄美爱情故事梁祝的前世今生)(3)

梁山伯与祝英台合葬墓

后来,东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于“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苻坚的谢安,听说了梁祝之事,遂赐墓名为“义妇冢”。

数百年后,唐朝初期的梁载言喜欢游历各地,他撰写了一部唐代全国地理总志的书,叫《十道四蕃志》。他在游历到会稽郡的时候(唐朝改称为‘越州’),听说了梁祝二人的故事,称赞祝英台为“义妇”,并记曰:“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

晚唐时期的张读,也听说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事情,他赞叹道“咦,岂非感天动地之千古罕事哉?!”,遂在他的《宣室志》里,进行了如下的杜撰:“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

再后来的记述,都是基于这个《宣室志》里的“记录”的!比如,南宋张津在他的《乾道四明图经》中也是这么说的: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 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台之为女也,其朴质如此。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白朴创作了《祝英台死嫁梁山伯》的杂剧,遗憾的是,未能传至于今。

明朝的徐树丕在他的《识小录》中,则把梁祝的传说添加了更多的枝叶:梁山伯,祝英台,皆东晋人。梁家会稽,祝家上虞,同学于绍三年,情好甚密。祝先归。梁后过上虞寻访,始知为女子。归告父母,欲娶之。而祝已许马氏子矣。梁怅然不乐,誓不复娶。后三年,梁为鄞令,病死,遗言葬清道山下。祝为父所逼,适马氏,累欲求死。会过梁葬处,风波大作,舟不能进。祝乃造梁冢,失声哀痛。冢忽裂,祝投而死焉,冢复自合。马氏闻其事于朝,太傅谢安请赠为义妇。和帝时,梁复显灵异助战伐。有司立庙于鄞县。庙前桔二株合抱,有花蝴蝶,桔蠹所化也,妇孺以梁称之。按,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夫女为男饰,乖矣。然始终不乱,终能不变,精神之极,至于神矣,宇宙间何所不有,未可以为证。

新中国建立后,在1957年,上海音乐学院迎来了一批新生,其中有两位名叫何占豪、陈钢的音乐奇才,他们当时所学的是西方的小提琴,为了让这种乐器为中国民众接受和喜欢,在次年的8月,俩人带头和丁芷诺、俞丽拿、沈西蒂、张欣、朱英等六位同学,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期间就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写出了弦乐四重奏《梁祝》,并进一步被改成了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小提琴协奏曲版的《梁祝》!她由鸟语花香、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长亭惜别、英台抗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构成。

梁祝讲述了一段凄惨的爱情故事(凄美爱情故事梁祝的前世今生)(4)

何占豪、陈钢和演奏者俞丽拿

梁祝讲述了一段凄惨的爱情故事(凄美爱情故事梁祝的前世今生)(5)

何占豪先生和小提琴协奏曲版的《梁祝》

再往后,梁祝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昆曲、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音乐剧等,和各种影视剧,传颂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