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张蓉 刘俏言

劳动教育试验田种植体验 杭州这所小学13年新劳动教育试验(1)

学生在老师的辅导下收割麦子。

劳动教育试验田种植体验 杭州这所小学13年新劳动教育试验(2)

学生在老师的辅导下收割麦子。

从立冬到立夏,大自然的变化悄然而明确。

风吹麦浪,又到了麦收时节。5月9日下午,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以下简称“富春七小”)校园广场内,四十多个矮小的身影,在田间热火朝天地忙活着——有的手持镰刀收割麦子,有的运麦子,打麦穗,剪麦秆……

他们是富春七小四(2)班的学生,也是这片田的承包责任人。立冬节气,孩子们在近百平方米的花坛里播种下这片麦谷。此后,他们不时相约而来,在班主任和科学老师的指导下,施肥、浇水、除虫、观测生长……

从入学伊始,富春七小每班学生都会分到两畦农田,耕耘六年直至毕业。这样的农事劳作,从2009年开始富春七小已经开展了13年。

“孩子们在农场里,感受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也会在一丛稻、一株花中发现万千世界,生命教育、情意教育、挫折教育、理财教育等都渗透其中。”富春七小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劳动教育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章振乐将其概括为“新劳动教育”。

在富春江畔、鹿山脚下,这所学校的孩子以独特的方式,与大自然同生共长。

观察一粒麦谷的发芽成熟

去年11月,立冬时节,四(2)班的同学们第一次尝试起种麦。

“我们播下种子后,每周都会到麦田里去看望这群小伙伴。每次去,它们都有新变化。”吴硕铭最喜欢给麦田浇水的时刻,“听到咝咝的泥土吸水的声音,感觉它们喝得很满足,我也很有成就感。”

一粒麦谷的一生会经过怎样的旅行?在富春七小,和麦谷有关的内容进入各科课程教育:科学课种麦子、语文课写麦子、数学课算麦谷、美术课制作秸秆工艺、财商课卖麦谷……

即便是假期,在科学课老师组建的微信群“麦田研究群”内,每天依然很热闹。

去年11月起,四年级300多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各自种起小麦。学生们遵循传统历法,跟着节气养护麦子——浇水、施肥、除草、治虫。从发芽、出苗,到拔节、孕穗、抽穗、扬花,他们不断收获麦子成长的惊喜,也时常发现新的问题。

劳动教育试验田种植体验 杭州这所小学13年新劳动教育试验(3)

麦子成熟了。

“叶子为什么会发黄?”“麦秆怎么会断了?”“土壤里怎么多了一些小生物?”……孩子们的提问五花八门。科学课老师带着学生们上网查资料,向有经验的农民请教,也发动大家各自做起科学小调查。

于是,有孩子对麦田的“小伙伴”——各类昆虫产生了兴趣,有孩子发现了小麦的天敌,制作起稻草人,帮助麦田抵御贪吃的小鸟,有孩子用显微镜探索起麦子内部的世界,还有孩子计算起小麦的成长规律,也有的孩子从中体悟到生命的顽强与不易。

从入学到毕业,体验六年的田野大课堂

“新劳动教育”缘起一项调查。

“2009年建校之初,一项针对全校1000多名学生开展的调查显示,91%的学生缺乏亲历农耕劳动的体验,70.3%的学生不参加日常劳动。”这组数据让章振乐吃惊,“没有亲近过土地的孩子,怎么会有快乐的童年?”

当时,网络游戏《开心农场》正兴盛,很多孩子乐于在网上“偷菜”。章振乐突发灵感:“何不在校园内办现实版的开心农场。”

劳动教育试验田种植体验 杭州这所小学13年新劳动教育试验(4)

学校的开心农场。

如今,校园西侧,15亩闲置土地被打造成包含种植区、养殖区、农具博物馆,以及现代农业区等的“开心农场”,成为各班劳作的乐园。除了种小麦,孩子们还种稻谷、蚕豆、油菜、花菜、向日葵,养兔子、小猪、昆虫……

粗粗一算,在富春七小校园里养殖过的动物有十多种,种植的农作物有70多种。

每年,当一年级新生入学时,学校会为每班分配开心农场内的两畦农田,并颁发为期6年的班级责任田土地证。他们还会收到来自六年级学生的特殊礼物——他们亲手耕种并收获的向日葵种子。

劳动教育试验田种植体验 杭州这所小学13年新劳动教育试验(5)

向日葵丰收了。

劳动教育试验田种植体验 杭州这所小学13年新劳动教育试验(6)

番薯丰收了。

劳动在富春七小代代相传:一年级种蚕豆,二年级种土豆,三年级种桑养蚕,四年级种油菜,五年级种向日葵,六年级学养殖……“新劳动教育”贯穿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也贯穿每个学生的六年时光。

每年“五一”前,富春七小还会举行一年一度的“收获节”。操场上,各个班级搭起美食摊位,孩子们会将种植的蔬菜、水果进行制作、分享和义卖。有的将刚收获的土豆和蚕豆做成美食,有的亲手做出农家乌米饭,有的兜售着农场里长成的巨大花菜……

兔子咬人引发的大讨论

劳动教育试验田种植体验 杭州这所小学13年新劳动教育试验(7)

开心农场。

新劳动教育坚持13年,还有些收获,突破了章振乐起初的设想。

富春七小的“开心农场”曾养着两只小白兔,给学生们带来很多欢乐,但2011年,其中一只兔子不见了。

“有学生觉得,农场里只剩下一只兔子太孤单了,便把自家养的兔子放进了农场。”章振乐回忆说,可这只兔子一来就闯了大祸,“当时,总有一些孩子围着小兔玩,喂它吃草,但新来的兔子一连咬伤了3个孩子。”

“我们紧急讨论处理办法。有的老师建议赶快把兔子送走,但也有学生急切地来找我,希望把兔子留下来。”章振乐决定,把决定权交给全体学生。

那一周,兔子的去留成了老师、学生和家长间讨论的热点话题。

“有学生联名给我写信,说他们查过资料,小兔是不适应新环境,害怕同学伤害它才咬人。连受伤学生的家长也打电话给我,说‘兔子急了也会咬人’,不能都怪兔子。”章振乐说,孩子和家长们想了很多办法,几乎所有的建议都是,留下兔子。

最终,兔子在校园里安了家,老师们借此机会教育,孩子要多关爱小动物,不要伤害它们。

劳动教育试验田种植体验 杭州这所小学13年新劳动教育试验(8)

孩子们做的自然笔记。

此后,一系列“兔子课程”在校园推出——在观察母兔拔毛护崽的过程中,孩子们领略了母爱的伟大;在母兔产崽后,孩子们领养回小白兔,为生命的延续助力;当小兔子夭折时,孩子们一起为它举办简单的葬礼,体会生命的离别;兔子的故事还被搬上舞台,排练成课本剧;兔子咬人的事例被搬进课堂,展开辩论……

“这就是劳动教育的延伸。”章振乐说。

新劳动教育种子的生根发芽

劳动教育试验田种植体验 杭州这所小学13年新劳动教育试验(9)

“收获节”。

新劳动教育的一粒粒种子,渐渐在孩子们的身上生根、发芽。

身为家长的胡华英感慨,“自从儿子在农场里种过大蒜,以前不爱吃的大蒜现在也吃了。”

“儿子在富春七小读书时,他们就要自己打理农田,培养了比较强的动手能力。”学生彭一锴的母亲杨佩珍很欣慰,“即便儿子已经读高中,学习压力比较大,但他还是乐于做家务,洗碗、垃圾分类做得比我都仔细。”

羊楚依的母亲则清楚记得,女儿还在读一年级时,有一天带了个神秘宝贝回家,“因为下雨,她用校服包得严严实实。我打开一看是个大萝卜,原来是孩子自己在农场里种的萝卜丰收了。”她笑着回忆说,那天,女儿抱着萝卜睡了一晚。

孩子们珍爱自己亲手种植的农作物,也在农场的劳作中萌发出对大千世界的好奇,或者对人生的认识。

自从在农场遇见甲壳虫后,13岁的骆亿垚就对昆虫产生了浓厚兴趣,“最多的时候家里养着20多种昆虫。”8岁的汪科辰则探究起动物的繁衍,有个暑假用20天将一箱受精蛋孵化成22只小鸡。

劳动教育试验田种植体验 杭州这所小学13年新劳动教育试验(10)

独轮车比赛。

从富春七小毕业8年,但任冠潮仍记得当年自己耕种向日葵的艰辛:种子迟迟不发芽,他浇了很多水,可因为浇水太多,反而死了。后来,他调整了方法,向日葵终于开花了,并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在日积月累中,任冠潮渐渐懂得,无论是种植,还是人生,都不能急于求成,“如果遇到挫折,就再多尝试几次。”

任冠潮还记得作文曾是他的短板。高考前几个月,任冠潮和同学约定,每天写一篇800字的作文交给语文老师。其他同学只坚持两天便中断了,但任冠潮持续了整整三周,直到评分提高了10分。

“劳动教育不只是让孩子学会劳动这么简单,而是一种综合教育。由劳动延伸开,孩子们既能培养劳动技能,又能体验日常劳动和科技创新背后的艰辛,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章振乐看来,这正是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课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提升到新高度的缘由,“这是育人模式的转换,教育方向更加注重具备实践性、体验性、社会性的劳动教育,注重人格修养的过程。”

劳动教育试验田种植体验 杭州这所小学13年新劳动教育试验(11)

富阳是“新劳动教育”概念的萌发地和创造地。为了把劳动意识贯穿在课堂、班级、校园、家庭等不同场域中,早在2019年,富阳已推出一至九年级学生劳动项目清单。

同时,富阳还全域开展新劳动教育实践体验活动。到山上挖笋、采茶,去田里拔草、摘野菜,劈柴挑担,用乡村土锅灶烧菜,学做地道的酒酿馒头,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2019年起,富阳便组织三至八年级学生,每年开展一至两次“新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让学生们进农村、入农户、下农田,体验农事活动,感受民俗民风。

“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劳动的艰辛与收获,从而热爱劳动,并尊重与热爱不同身份的劳动者。”章振乐说,这也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直接通向生活世界和工作世界、拓展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有机结合。

新闻

熊丙奇:培养孩子基本生活技能的重要性

劳动教育试验田种植体验 杭州这所小学13年新劳动教育试验(12)

给秧苗搬家。

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对于学生而言,劳动教育主要具有三个价值:让学生学会自主生活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通过劳动教育对学生进行职业启蒙,拓展学生的职业兴趣、专业兴趣。

基于这三个方面,学生首先要有日常的劳动,包括做家务等等来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这次劳动教育课里面也提到,让学生学会养花养草,做饭炒菜,这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做家务的能力,让他们能独立自主生活。

第二就是让学生参加生产和社会服务劳动。学校层面要组织学生去参加这些劳动,通过体验劳动来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

第三则是让学生接触不同的劳动技术,进行初步的职业启蒙。这是非常重要的,职业启蒙并非要等到成为技能型人才时才去培养,可以从小开始拓展。

“家长要意识到培养孩子基本生活技能的重要性。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长不要大包大揽,让孩子体验生活的乐趣,培养孩子自主生活能力,也增强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因此,从培养孩子成为有自主生活能力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出发,家庭教育要回归生活教育、生命教育与生存教育。”熊丙奇说。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