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曲艺文化是中国表演艺术的精华之处,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在中原大地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曲艺文化。

各地因为风土人情的不同,表演形式和演出内容也多有不同,诸如北方的豪迈、南方的秀气等等。曲艺文化中比较著名的,影响比较广泛的诸如昆曲、黄梅戏、川剧等等,但是在这所有的曲艺文化中还有一支起步较晚却是传播最为广泛的戏曲种类——京剧。

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从众多曲艺文化中脱颖而出必然是其特别之处。

京剧,顾名思义是盛行于京城的戏曲种类,而京剧的产生时代的京城就是北京。

京剧实际上并非北京地区特有,而是以徽派为主,再融合当时北京地区流行的多种曲艺艺术,加上一些民间小调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汇合了多方的文化,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成为国粹的过程。

最具脸谱化的京剧(忠奸脸谱分明的国粹京剧)(1)

一、京剧之根——徽班

我们常有一种说法,一个家族的兴盛要经历三代的发展。一代从商,重视实业发展,积累财富;二代从政,重视政治发展,包揽权利;三代从艺,重视文化发展,提高思想。

在经济富足之后,自然可以寻求更好更长远的发展,以及可以提高思想境界与文化水平的方式。所以徽商在拥有了富可敌国的财富之后,除了开始布局政界,也开始注重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培养,文化消费的欲望在徽商之中高涨。

经济富足的徽商,纷纷蓄积培养自家的戏班子,大力招揽优秀的曲艺工作者与曲艺艺术家,所以当时的徽州剧班都是大家族的私人财富,这也是"徽班"名字的由来。

徽州商人对于徽班发展的资金投入相当的大,所以在当时大家族的徽班发展迅猛。徽商们大力发展戏班,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欣赏,更重要的一项目的是给皇帝欣赏,因为当时乾隆可是非常喜欢下江南的。徽商的发展离不开朝廷的政策,自然要讨好皇帝,这也是徽班最后进京的原因之一。

最具脸谱化的京剧(忠奸脸谱分明的国粹京剧)(2)

在徽商之中,来自徽州歙县的盐商是最富有的,他们也是最早培养家班的。后来江南大地的商人富贾纷纷效仿,就连外地商人也加入其中,最终形成了以安徽长江沿岸分布的徽戏。

这其中安庆的地方调“石牌调”是最为出名的,没有之一。徽班之所以发展兴旺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其极大的发展包容性,在徽商手中的徽班不局限于地方戏曲种类,海纳百川的吸收各方所长。

在徽班之中常有各类名角汇集交流切磋互补长短,这其中来自安庆的曲艺人最受追捧和欢迎,《扬州画舫录》中就这样写道:

"安庆色艺最优,盖于本地乱弹,故本地乱弹间有聘之入班者。"

在徽班当中盛行一句话叫"无石不成班",这句话里面的"石"就是安庆的一个地方,休宁县石牌,是一个古老的集市小镇。后来这句话就变得广义泛指安庆的很多地方,但是这句话无疑是对安庆曲艺文化的高度评价。

在石牌这个小小的地方,拥有戏园、戏台等可以观赏戏曲的地方多达八百多处,每个地方都可接纳几十到几百人之多,当时这个地方的曲艺表演与观赏兴盛至极。戏楼一般都建在各个祠堂之中,但凡有宗族之内的的人科举中举或者婚庆、寿宴等等喜事的时候就会聘请戏班子进来表演庆贺。

《都剧赋》记载:"徽班日失丽,始自石牌"。

可见当时的安庆是徽班的辉煌之地,很多的徽班名角都源于安庆之地,为徽班的发展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如果你喜欢听京剧,你会发现京剧的发音并不都是北京的方言发音,或许你有疑惑,但是如果你碰巧也懂得安庆方言你就会恍然大悟。

如今的京剧当中依然有不少的发音沿袭传统沿用安庆方言。安庆被京剧人看做京剧的耶路撒冷,到民国时期依然有很多的京剧名角,跑到安庆来表演来"朝圣",在他们心中安庆拥有很高的地位,是徽派戏剧以及京剧的发源之地。

最具脸谱化的京剧(忠奸脸谱分明的国粹京剧)(3)

熟悉徽商历史的人都知道,徽州是徽商的家乡,但是徽商并不在徽州聚集,几乎全部的徽商的聚集地都是在扬州,而扬州也就是徽商的城市。徽班从安庆走出去随着徽商来到了扬州,在这做国际化大都市徽班拥有广阔的表演舞台,也可以更好的发展推广。

为了庆祝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寿,来自安庆的一个名叫"三庆班"的徽班,从扬州出发前往京城为皇帝祝寿。这次寿宴的规模相当之大,因此近乎全能的徽班在京城大展身手,赢得了各方的瞩目关注。

徽班主要以二簧调为主,但是不单单只会这个,徽班还会唱昆曲、吹腔、梆子等等。在徽州商人的培养之下,徽班高超的曲艺技能使得他们在京城初露头角,为后面进京的徽班淌出了一条道路,开启了徽班进京的先河,开启了京剧的历史。

二、四徽班进京,奠定京剧辉煌

在三庆班进京大放光彩之后,又接连有三个大徽班进京发展,他们分别是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在当时的京城,四大徽班称霸京城的戏曲界。当然其中肯定还有一些小的徽班,但是主流市场被四大徽班占据,这一事件被称为"四大徽班进京",是京剧历史的第一大事件,也是京剧的开始。

最具脸谱化的京剧(忠奸脸谱分明的国粹京剧)(4)

四大徽班各有所长并不矛盾冲突,因此四家各自在京城开拓一片天地,共同主导京城戏曲风云。

当时的京城对于徽戏相当的狂热,与现在人的追星差不多,所以京城盛行"捧角"。其中不乏有富贾官人对喜爱的角赏赐和吹捧,有实力的名角在各方的追捧之下,渐渐成为拥有极高地位的象征,他们对于徽班的发展和京剧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其中就有一个名叫高朗亭的人,他是第一个进京的三庆班的第一角,同时也是三庆班的班主。作为当时京城戏曲界最具权威的人之一,他还担任了当时北京戏曲界的戏曲组织"精忠庙"的会长。后来规范京城戏曲市场而形成的管理体系也由他掌管,是当时京城戏曲发展的灵魂人物。

《目下看花记》就对他的戏做了极高的评价:"宛然巾帼,无分毫矫强。不必征歌,一颦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软神情,几乎化境。"

作为清朝首都的京城当然是名流汇集之地,各方优秀的人不胜枚举,但是面对如此全面的徽班,实在是毫无招架之力,更别说与之竞争了,甚至是生存都存在问题。

所以在京的许多地方戏种为了生存下去,纷纷的依附归属于徽班之下,徽班也因此吸引了大批的优秀的富有特色的曲艺人才。对于海纳百川的徽班来说丝毫不介意其他种类的戏曲文化的输入,所以强者恒强,当时的京师徽班群英荟萃,不可一世。

在徽班进京之前,京城主要有昆曲和京腔两大流派,但是后来在两方的拉锯战中昆曲渐显下风,京腔一统江湖。后来中国曲艺著名的秦腔进京,开始与京腔展开较量,秦腔一度占领京城,几乎摧毁了京腔,但是秦腔后来被清朝廷下了个有伤风气的禁令,被逐出京城。

后来徽班进京,秦腔曲艺人为了生存下去只能依附于徽班之下,徽班本就擅长昆腔,自此昆腔和秦腔在徽班之下以另一种形态活在京城。

最具脸谱化的京剧(忠奸脸谱分明的国粹京剧)(5)

来自湖北的另一大戏曲体系汉剧与徽剧也颇有渊源。

安庆位于安徽的西部与湖北接壤,所以早在进驻京城之前汉剧与徽剧就有所交流,汉剧中的二黄和西皮与徽剧中的一些表演形式有着近血缘关系。后来汉剧进京,很多的汉剧演员加入了徽班的行列,因此也将汉剧的声腔和表演形式等带入到了徽班之中来。

最开始的汉剧并不被北京人所接受,因为语言文化和表演形式相差甚远所以不讨喜,但是在徽班的帮助之下,多加改良后的汉剧也以另一种形式活跃在京城当中。

自此,以徽班为根基,在京城完成了各曲艺的融合,来自安徽的徽戏、来自江浙沪的昆曲、来自陕西的秦腔、来自湖北的汉剧共同发展成为了最初的京剧,并最终发展成熟成为国粹。

最具脸谱化的京剧(忠奸脸谱分明的国粹京剧)(6)

总结

京剧之所以能称之为国粹,一方面是它发展于京城,并且在京城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播最广的戏曲种类;另一方面也因为它吸收了众多的曲艺文化,是最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的戏曲种类。

京剧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历经时代和人民观众的考验,历经市场磨炼才最终发展成熟的。如今的社会各式表演形式繁华多样,年轻人也越来越不喜欢传统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戏曲应当被重视、被传承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清史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