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谁能为大秦建功(胳膊拧不过大腿)(1)

戚继光曾说"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之人少之又少。大部分走仕途或者行伍之人的终极目标,还是封侯拜相。

汉朝初立,高祖皇帝总结了秦朝和战国的经验,推行出郡国并行制。他在保留了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了一百四十三位列侯。

君主专制下产生的家天下的思想,让他本能的认为天下就是自己家的。所以,把土地分给儿孙,这也是理所应当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血缘关系也开始变淡,诸侯王和皇帝的关系自然就势同水火。

(一)、七国之乱,皇王矛盾的爆发

"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馀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经过长时间战乱,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最初分封的诸侯们,大的手下不过万户,小的不过百余户。

所以,对中央构不成威胁。但汉初推崇的黄老之学,让百姓修养生息,经过几代的发展,国家又开始变得繁华富饶。诸侯们下辖的人口开始愈发增加,这也让皇帝开始有了猜忌。

看谁能为大秦建功(胳膊拧不过大腿)(2)

1. 分封诸侯,埋下极大隐患

首先,当上皇帝以后控制欲是很强的,而且疑心病也会加重。他不认为那些亲戚们承担的是"镇抚四海,承卫天子",反倒会认为他们有不轨之心。

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谁也不愿意自己的东西,长期被他人霸占,所以历史上有很多削藩的案例。其次,当刘邦刚封王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和他有着十分亲密的关系。

有的和他是父子,有的和他是叔侄,也有的是开国元勋。但过不了几代,诸侯们就和皇帝成了远方亲戚。这其中没有血脉作为纽带,那自然是很不可靠的。

看谁能为大秦建功(胳膊拧不过大腿)(3)

再次,随着诸侯们管辖的人口越来越多,皇帝的猜忌之心,就会加重。万一他们自立称王,再打着老刘家的旗号兴风作浪,那对皇帝而言,可是不小的打击。

所以,从一开始,这种关系就不牢固。诸侯们会认为自己是承蒙祖先庇荫或者靠自己的本事得来的地位,和当朝的皇帝并无关系。但是还要卑躬屈膝的向他俯首称臣,也要时刻提防着削藩,这根本就不公平。

皇帝则会认为,天下传到手里就是自己的。那些诸侯凭什么自己称霸一方,万一他们有反心,再学着春秋战国那样,该当如何是好。

看谁能为大秦建功(胳膊拧不过大腿)(4)

2. 战争的背后是政治

自从汉高祖去世后,吕后祸乱朝政,诸侯们就一直心怀不满。而文帝以庶子之位继承大统,地方上的王爷们对此就更是愤懑。

他们开始想方设法的给文帝下绊子,甚至还想着联合匈奴人,杀死汉文帝。如此一来,中央皇权和地方诸侯的矛盾一再加深。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忕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诸侯们都觉得自己可以与朝廷相抗,不过就是没人挑起大旗而已。直到晁错鼓励汉景帝颁发的《削藩策》,这才引燃了火药桶。

看谁能为大秦建功(胳膊拧不过大腿)(5)

吴楚等七国眼见形势迫在眉睫,便以清君侧为名公然发动叛乱。一上来也是气势汹汹,大有挺进潼关之意,多亏周亚夫,临危受命,仅仅用了三个月就将战火熄灭。这场事件,其实就是皇权与王权之间的矛盾激化。

不过,七国之乱虽是平定,但《削藩策》也未能继续执行下去。但这给汉朝皇帝削藩,开了个好头。大家都知道了皇家的实力,谁也不敢再轻举妄动。

(二)、权力博弈,没有硝烟的战争

"灌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七国之乱正好给了皇帝打压诸侯的借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什么理由都能够成为制裁和清洗的说法。

它为后来汉武帝推恩令和酎金夺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正是因为七国之乱的平定,才给了汉武帝彻底削藩的信心和勇气。

看谁能为大秦建功(胳膊拧不过大腿)(6)

1. 顺水推舟,皇权率先发难

文景年间诸侯们骄横异常,虽然平定了七国之乱,可是他们仍然没有很大的收敛。主父偃建议汉武帝"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

这就是推恩令,诸侯们去世以后,不再是只有嫡长子可以继承领土和爵位,他的庶子和次子们也可以一起瓜分。

表面上是皇帝大发慈悲,实际上是想削弱诸侯的力量。因为蛋糕就那么大,本来只有一个人吃,现在好几个人一起吃。而且,他们退场以后,还有更多的人上来再把他们各自拿到的蛋糕分到手里。

如此一来,那些大的诸侯国,就变得很小很小,他们就再无实力与朝廷抗衡。虽然大家都知道皇帝的终极目标,但敢怒不敢言。

首先,汉武帝他占理,不管怎么说,也是为诸侯的子孙后代着想;其次,七国之乱令大家都看到了皇家的实力。此时大多数人都不敢强行出头。

显然,在这场斗争中,汉武帝要更胜一筹。

看谁能为大秦建功(胳膊拧不过大腿)(7)

2. 一鼓作气,立威于诸侯之间

淮南王刘安与衡山王两人一直对推恩令心怀不满,他们串通勾结,企图借助当地官员的力量策划谋反。结果,事情败露,两王纷纷赴死,甚至刘赐的妻子,也判了极刑。这两个国,紧接着就降级成了郡,两万余人受到牵连。

"至酎,少府省金,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馀人"。元鼎年间,武帝祭祀宗庙,要求诸侯们都要上酎金以助祭。刘彻以酎金不足为由,当即罢免了一百零六位诸侯。此事一出,朝野震动,诸侯们也不知所措。

但是大家谁也不敢再起反心,公然与朝廷抗争。因为大家已经见识到了汉武帝的雷霆手段,也知道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自那以后,再也没有诸侯敢兴风作浪,干涉朝政。这可以说是整个汉朝,皇权与王权相较的最后一战。

看谁能为大秦建功(胳膊拧不过大腿)(8)

从那开始,在推恩令的作用下,诸侯的封地越来越小。他本以为推恩令可以让大家都乖乖听话,不料淮南王还如此猖狂。这其实就是酎金夺爵的导火索。可能在那以前,武帝还没有彻底的下定决心,要如此狠心的对待自己的那些亲戚。

(三)、群阴慑服,赢得最终胜利

古代的开国皇帝们大都会分封诸王,毕竟辛辛苦苦的打江山,就是为了让子孙后代都能过上好日子。当然,也有的是因为一时需要而封锁异姓王。

这些列侯和皇帝本身就是水火不容的,因此藩王和皇帝之间总是会爆发战争。就像后来的建文帝削藩,把江山都给削没了;而康熙削藩,差点把自己削回关外老家。和他们相比,汉武帝的削藩之路是非常成功。

看谁能为大秦建功(胳膊拧不过大腿)(9)

1. 一路坎坷走来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想守的四方,就是他打下的江山。他想着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们,在那片土地上永远享受荣华富贵。自己辛辛苦苦大半辈子,不就是为了家人都过上好日子。因此,他开始把自己的亲戚,儿子都封成王侯。

当然,受形势所迫,也封了很多的异姓王。后来,又亲手把他们一个一个的都铲除掉,还说"非刘姓称王者,天下共击之"。紧接着又有了吕后篡权,吕家的人眼看着地位就要高过刘家。那么诸侯们对此,是十分的不满。

文帝继位,因为是次子,再加上吕后篡权导致人们对皇权十分看轻,所以诸侯们都蠢蠢欲动。直到景帝继位,在晁错的建议下实行了《削藩策》,爆发了七国之乱。平定战乱以后,继位的汉武帝才有了大刀阔斧削藩的底气。

看谁能为大秦建功(胳膊拧不过大腿)(10)

推恩令看似是在广布皇恩,其实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终极目的还是为了打击藩镇势力。当大家都看到了皇家实力后,酎金夺爵之事,那自然一气呵成,没人敢再去议论什么。

2. 彻底消除诸侯隐患

有了文景之治的奠基,武帝上位汉朝的国力有了明显的上升。他本人当然清楚削藩的必要性,因此挟着七国之乱平定的余威,开始了自己的削藩之路。他的推恩令,可以说是刚柔并济。不像《削藩策》那样,来的那么直接,让诸侯难以接受。

不管怎么说,从表面上看,推恩令的确是为诸侯的子孙着想。而淮安王和衡山王兵变失败,更是给汉武帝助长了威风。列侯们很清楚,刘彻并不是一个软弱可欺之人。相反,此人"笑里藏刀",大家明知道是要对自己不利,而无法挑出任何毛病。

看谁能为大秦建功(胳膊拧不过大腿)(11)

随着酎金夺爵的结束,汉武帝的威望大增。他又趁热打铁,推行了《附益之法》《汉书》记载"封诸侯过限曰附益。或曰阿媚王侯,有重法也"。

当时很多高官都想着巴结诸侯,与他们走的很是亲近,此法一出,严令禁止官员与王侯来往,一经发现,严惩不贷。

结语:

汉朝年间,皇帝与诸侯之间的斗争,自高祖开始,由武帝结束。那些叱咤风云的诸侯们,在皇权强势打压下,变得不再具有任何影响力。

酎金夺爵就是在告诉列侯,"只要我想,随时都能收回你们的权力"。

参考文献:

《汉书》

《史记》

文/南宫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