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诗的国度,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顶峰,唐代诗人辈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他们的名字点燃了唐代璀璨的星空,加上唐朝国力日意昌盛,助推了文化包容并蓄,令唐诗格局开朗、题材广泛、昂扬壮阔、各竞风流,体现出很强的现实意识、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大唐气象异彩纷呈,自信满满。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了李白游览黄鹤楼的故事。李白登临黄鹤楼,饱览眼前美景之后,诗兴大发,忽然看到崔颢的七言律诗《黄鹤楼》,连读几遍,拍手叫好,自己搜肠刮肚,打油一首,诗云:“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飞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的《黄鹤楼》让诗仙李白都无诗以对,就此搁笔,悻悻而去。真的是这样吗?据明代文学家杨慎考证,此诗并非李白所作,而是一个禅诗所写。是不是李白原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李白大呼“绝妙”的诗,究竟妙在何处,以至于诗仙赞叹不绝?

李白写的关于黄鹤楼的诗名句(崔颢黄鹤楼被评为七言律诗之冠)(1)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翻开《唐诗三百首》,就会发现崔颢的《黄鹤楼》排在七律诗中第一首,南宋诗论家严羽曾著有《沧浪诗话》,他在此书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原诗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起句抚今追昔,神仙骑鹤而去,只有高楼在原地矗立。此处的“昔人”指的是仙人子安和三国名臣费祎,黄鹤楼也是因为这两个人曾经在楼中停留休憩,并由此驾鹤登仙,后人才把此楼命名为黄鹤楼。

李白写的关于黄鹤楼的诗名句(崔颢黄鹤楼被评为七言律诗之冠)(2)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颔联开始又重复“黄鹤”二字,这在格律诗中被视为大忌,而且平仄并未做到交替、相粘、相连。崔颢一气连用三次“黄鹤”,并未让人觉得啰嗦,反而有贯穿上下文,一气呵成之感。接着作者放眼高空,白云悠悠,如似仙境。这种气韵打通了古今,打通了时空,为读者营造出一个缥缈的似有若无的意境。

这正是抛开句式章法的限制,有了奇句,摆脱“以词害意”的结果。例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句的尾字“骨”本应用平声字,然而杜甫在这里用了仄声字,若是换一个字替代,反而不如这一个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颈联中,作者将思绪和视野收回到眼前,看到的是汉阳树和鹦鹉洲,这是实景描写。在明媚的阳光下,树木葱翠,芳草萋萋,景色宜人。作者将平川、江水、树木、芳草、绿洲尽收眼底,头顶的蓝天白云,眼前的银色江水,远处的碧树芳草,在时空交错和春日的暖阳中,无比明丽绚烂,宛若画卷。

李白写的关于黄鹤楼的诗名句(崔颢黄鹤楼被评为七言律诗之冠)(3)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客愁,这是中国人的思乡之情。夕阳西下,倦鸟归巢,游子归家,淡淡乡愁从“芳草萋萋”一句已然而生,落笔到一江春水,不由得增添了几许愁思。

作者从天上的悠悠白云,写到人间的日暮乡关,再回到天上的烟波浩渺。时间的往来穿梭,空间的移步换景,加上反复使用叠字“悠悠”“历历”“萋萋”,不断强化音韵节奏,读之如行云流水,抑扬顿挫,字字生情。崔颢以神来之笔,细腻描绘了盛唐气象。

那么李白究竟写没写黄鹤楼的诗呢?不但写了,还写了两首《黄鹤楼》,其一为《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另一首是《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写的关于黄鹤楼的诗名句(崔颢黄鹤楼被评为七言律诗之冠)(4)

这两首诗也不失为佳作,但遗憾的是,两首都是短小精致的绝句,相比于崔颢的七言律诗,体量较小,这一比,似乎李白输给了崔颢。李白当然不甘落后,他以另外的方式致敬崔颢,表达对他的敬仰之情。那就是他没有写黄鹤楼,而写了鹦鹉洲,原诗如下:

诗仙将崔颢原诗“黄鹤”二字改为鹦鹉,将“悠悠”改为“青青”,这其实是在模仿崔颢的写法,也没有做到合辙押韵。后两联合律。汪师韩在《诗学纂闻》中曾说:“李白《鹦鹉洲》一章乃庚韵而押青字,此诗《文粹》编入七古,后人编入七律,其体亦可古可今,要皆出韵也。”有学者把这首诗归入拗体七律。

李白写的关于黄鹤楼的诗名句(崔颢黄鹤楼被评为七言律诗之冠)(5)

李白从鹦鹉写起,借鹦鹉洲春景感怀自己仕途不顺,并借祢衡的典故,喻示自己流落异乡的遭遇,抒发孤愤的心情。

两个唐代诗坛的巨星,做了两首不合辙押韵的七律,掀起了唐代诗坛巨浪,均风骨飒飒,超然旷达,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为原创,百家号首发。

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