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技工院校排名(广州技工院校拥3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1)

用工匠精神打磨中国品牌。 新华社发

广州市技工院校排名(广州技工院校拥3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2)

陈立准,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专业带头人,世界技能大赛网站设计项目中国队专家、教练,陈立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

广州市技工院校排名(广州技工院校拥3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3)

广州市技工院校排名(广州技工院校拥3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4)

刘铁儿,广州市技师学院“铁儿大师工作室”的负责人,199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1998年获“全国十大杰出工人”。

广州市技工院校排名(广州技工院校拥3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5)

杨伟明,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教师,杨伟明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工作室在行业内,已对区域机械制造行业产生较大技术辐射作用,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110余名数控技师和预备技师人才。

广州市技工院校排名(广州技工院校拥3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6)

梁登,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汽车维修与改装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汽车专业带头人。

广州市技工院校排名(广州技工院校拥3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7)

广州市技工院校排名(广州技工院校拥3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8)

广州市技工院校排名(广州技工院校拥3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9)

广州市技工院校排名(广州技工院校拥3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10)

刘铁儿退而不休,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从去年开始,每年5月的第二周为我国职业教育活动周,今年职业教育活动周主题是“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技工教育在广州已有64年发展历史。目前,全市有28所技工院校,每年的毕业生近3万人,就业率96%以上,发挥了“就业教育”、“平民教育”、“兜底教育”的作用。

在广州市的7所技师学院中,拥有3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30个省市级大师工作室。“将细节做到极致”、“不单是谋生,更是获得快乐”、“把工作当做一种修行”……在大师们的眼中,工匠精神离不开细致和坚持。有大师指出,技工教育不是教育的“补丁”,先进的技术可以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借鉴,但大批量的技术工人是不可能引进的,只能靠技工教育来培养。

撰文/何颖思

图/广州市人社局提供(除署名外)

大师金句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和言传身教,来影响孩子们对于技工或者技能人才的重新理解和定位,让他们相信技能可以改变命运,技能可以改变生活质量,技能可以更尊严而体面地生活。”——刘铁儿

“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工匠的工作不单是为了谋生,更是为了从中获得快乐,这也是很少有工匠改变自己职业的原因。这些工匠都能够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职业技能的极致化。”

——周承杰

陈立准:

向“制造强国”转变

必须加强技工教育

“我理解的工匠精神是对工作的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一种坚守岗位的毅力与恒心,更是一种将细节做到极致的追求。”2006年,陈立准参加了在香港举办的第4届穗港澳青年职业技能竞赛并获得季军,在之后的10年职业生涯中,竞赛、带竞赛就伴随着他。他从一名技校生逐渐成长为一名青年骨干教师、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级技能大师,更成功地把3名工贸学子培养成3届世界技能大赛网站设计项目中国国手并在世赛上获得优胜奖。

“在这其中,我凭借的就是认真、执着和韧劲,而我也把这种精神很好地传递给了工作室的团队成员,以及我所带过的每一个学生、选手,我相信这对于他们成长成才是很有帮助的。”陈立准说。

陈立准认为,技工教育在定位方面就侧重于岗位教育,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旨在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国家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必须加强技工教育,以培养更多更强的技能人才。“从‘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提出,到全国上下热议工匠精神,我认为技工教育将迎来突飞猛进的发展。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输出将支撑起技能强国的打造,也一定会带动社会更好的发展。”

在谈到如何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时,陈立准认为,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应该是他能在一个特定的群体中发挥多大作用,而不仅仅是他能获取到多少利益。”其次是用自己的行动、用其他业界前辈的案例来激励他们,“网站设计领域,蕴含着无穷的知识,技术的迭代发展之快,需要坚持创新、极致的精神去探索,值得用一生去追求。”最后是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们通过努力、在职业技能方面帮助到其他人,从而让学生感受由此所带来的喜悦和动力。

“希望看到学生时刻怀有远大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成为大国工匠,始终是一小部分人所能实现的目标。但我相信,只要始终坚持工匠精神,学生们在人生道路上必然会发光发亮。”陈立准说。

周承杰:

工匠不单为了谋生

更是为了获得快乐

从2001年毕业到工作、再到回校教书,周承杰从事广彩行业已15年。“选择广彩行业,首先是兴趣使然。”周承杰说,做一个普通广彩盘子就需要一个月,做一个80cm高的瓶子则要半年甚至一年,如果不是凭着兴趣和热情很难坚持下来。他发现,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虽然没有深厚的基础,但是凭着兴趣和热情,有的学生可以从早上一直练习到深夜,“进步也是蛮快的。”

不追求“短、平、快”,而要追求“高、尖、精”,周承杰在教学中反复向学生传达这个理念。“完成一件广彩作品,需要经过打墨稿、描线条、填色、反复洗染、烧制,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用心,稍不留心,就会前功尽弃。教学也是如此,备课、授课的每个环节,我都会细细琢磨,尽可能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讲解。”

“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工匠的工作不单是为了谋生,更是为了从中获得快乐,这也是很少有工匠改变自己职业的原因。这些工匠都能够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职业技能的极致化。”周承杰认为,除了职业精神外,工匠精神还需要深厚的文化和技艺来支撑,“如果工人掌握了熟练的技法,但作品多是模仿、重复前人和今人的技法,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去支撑,很难看到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上不了高度,也就成不了‘师’。”

“有人说我们就是身处在一个普遍缺乏工匠精神的时代,我并不认同。”在谈到如何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时,周承杰认为,工艺这一行当里,十年磨一剑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因此必须教导学生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反复改良制作工艺。

说到对学生的期望,周承杰说,希望学生们不断坚持自己的工作方向,专注于一个方向的深入探索。

刘铁儿:

相信技工院校学生

前途是无可限量的

“我仅有小学文凭,16岁进入广州南洋电器厂就职,当过司机,做过运输班长,典型的国企工人。‘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朴素观念。”刘铁儿在工人生涯期间先后发明、设计、制造了80多台(套)装卸机械,获得国家13项实用新型专利,为工厂节省、创造的价值超过360万元。2002年,他退而不休,创办了广州铁儿实业公司。六七年前,鉴于爱人患病腿脚不便,刘铁儿便为她制造了一辆“爬楼轮椅”,现在轮椅已更新至第十代。

“我认为工匠精神可以大致概括为:摒弃浮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善于钻研、追求卓越。在工作中的体现,就应该是爱岗敬业,心怀梦想,不懈追求,同时,要坚定、踏实、耐住寂寞,不轻易被困难困境打倒。”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和言传身教,来影响孩子们对于技工或者技能人才的重新理解和定位,让他们相信技能可以改变命运,技能可以改变生活质量,技能可以让人过上尊严而体面的生活。”如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刘铁儿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可以通过职业讲坛邀请更多的工匠大家现身说法,在实操中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们通过观察,有自己的思考;在校企合作中多多融入企业文化、职业态度的熏陶。

“工匠精神说到底,一方面靠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靠个人修为,它与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没有了爱,没有付出的责任担当,没有面对困难的坚韧与执着,就没有工匠精神。”刘铁儿说。

“我相信技工院校学生的前途是无可限量的。我期待他们首先相信未来、千万不可妄自菲薄;其次是发现并发扬自己的优点、亮点,保持热情;三是脚踏实地,扎实地学好技能;四是少空想多行动,在实践中不断磨炼真本领,并在磨炼中学会快乐而积极地面对困难。”刘铁儿认为,技工教育不是教育的“补丁”,而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因为先进的技术可以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借鉴,高精尖人才也可以引进,但大批量的技术工人是不可能引进的,只能靠技工教育来培养。

杨伟明:

技工学生是技术骨干

是保证品质的直接人

“作为机电人,我一直秉承的‘爱岗敬业、专注坚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信念,也可以说是自己的‘工匠精神’。这种工匠精神把工作当做一种修行,并在行动中体悟修行的乐趣。”杨伟明说,他于2001年在企业实习半年后回到技校,从事钳工专业的教学工作。

后来,他受命负责进口五轴设备(MIKORN UCP710)的生产与教学工作,这台设备的厂商技术人员都在香港,每次的技术沟通只能通过电话,说明书又全是英文,每天下班后他都学习到深夜,“有时甚至到天亮,所以我知道5点多钟校园树上的鸟叫的声音最哄亮。”最终,杨伟明用了2个月就能使用五轴机床协助校办工厂进行对外产品加工,“这是我工作后首个最有成就感的任务。”

杨伟明认为,目前我国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等现象,难以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企业的技术骨干,是保证品质的直接人。要提高品质与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在技工教育中就开始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工人。

“在平时上课讲教学案例时,我会注重对同学们的责任心的培养,哪怕是一个零件上的倒角,我都要求他们必须满足图纸的要求,不得偷懒。”在谈到如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时,杨伟明表示,除了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还要培养技术创新的能力。

“如今有些技术工人存在急功近利问题,缺乏对工作的专注和坚持,也有点心态浮躁,缺乏对工作的珍惜和敬畏。”杨伟明指出,有很多技工学生因为工资待遇问题,经验与技能还没有积累就频繁换岗,导致技术没有积累,更谈不上技术创新。因此学生在专业技能成长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要树立一种对工作热情执着、对产品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能在枯燥的重复工作中,拥有不知疲倦的技术性快乐。“坚守工匠精神,就必须摒弃浮躁。”杨伟明最后说。

梁登:

不断提升自身技术

从而做到精益求精

梁登教过的学生,有全国冠军、有电视大赛超人,而最让他引以为傲的是,在去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他和他的学生陈志文,共同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

“我的工作无处不需要工匠精神,以前在企业从事车辆维修,不仔细就可能发现不了故障点;现在在职业院校工作,没有耐心更谈不上教育,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班上每一个学生都关心到位,把团队带领好、建设好,这些都是我努力的方向。”梁登说,从小到大他一直都记着老爸说过的一句话:“尽最大的力,做最好的你”,“我认为这就是工匠精神,不论做什么事情、不论在什么岗位,一定要尽全力把最基本、最本质的事情做好。”他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最基本的就是要热爱工作,对每一件事情都做到专心致志,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才可以保持对工作的热情,才会不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不断进步。

谈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梁登说,在教学当中要把其所学到的车辆维修技能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针对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让他们觉得学习不仅是学会谋生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可以发现钻研技术的乐趣。其次是培养学生勇于钻研的信心,引导学生像工匠一样追求完美,“比如问题虽然已经解决了,但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呢?在车辆维修的过程中,怎么做才能有效降低返修率呢?通过这些引导,使学生不断追求自身技术的提升,从而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做到精益求精。” 陆志伟:

盆景是浓缩艺术

容不下“差不多”

作为广州花地人,陆志伟一家四代人都与盆景结下不解之缘,自幼便接受父亲严格的专业训练,近40年来制作的盆景有数万盆。

陆志伟介绍,盆景制作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反复锤炼的技艺,一个好的盆景作品是制作者细致心境和精湛手法的完美结合,要经过几番设想、探索,几番失败、调整,方能取得成功,而这个过程可能要几年甚至几十年。他说,父亲当年大胆突破以往四平八稳的艺术格局,抵制人工斧凿痕迹过重的弊病, 以创新精神寻觅盆景艺术的广阔新天地对他影响很大。耳濡目染中他也养成了凡事喜欢琢磨的“毛病”,后来和父亲一起琢磨出“打皮”、“挑皮”、“打木砧”、“T字枝嫁接”等陆家盆景独门技艺。

“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的职业上心,有了这份心才能耐得住枯燥、经得起磨炼、受得了劳苦,有了这份心才会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更高的高度,最后成就匠心独具的作品。”陆志伟认为,技能强国的基础,应该是首先要有一大批信仰工匠精神、掌握精湛技艺、保持创新意识的技能人才,而技工教育是打好根基的教育。

“我在学校收了不少徒弟,我认为,培养工匠精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言传身教。”陆志伟说,徒弟们经常说他做事太刻板,对他们限制太多,对养护要求精确到厘米,但他从来不放松对他们的要求,因为盆景就是方寸之间高度浓缩的艺术,容不下“差不多”。这种追求精准的要求,这种约束下的个性作品,会让徒弟们慢慢地接受“限制”,在技艺磨砺中走向严谨、细心、踏实。

林壤明:

普通食材用心加工

也能品出美妙味道

2014年,林壤明开创国内先河,在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系挑选了8名学生作为自己的徒弟。8人中,蔡汶峰和黄儒浩在2014年广东省餐饮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取得团体金奖,另有两人还被分别授予“广东省金牌厨师”和“银牌厨师”称号。

对于已经退休在家的林壤明来说,自己本来可以不再在灶台边烟熏火燎,但《寿司之神》的纪录片改变了他。纪录片中的主人公小野二郎已经80多岁,依然在东京银座的高级寿司店亲手制作寿司。让林壤明印象深刻的是,这家寿司店只有10个座位,需要提前一个月预约,人均最低消费约合人民币1567元。如此高的价格,顾客还不能点菜,吃什么由当天店里的食材决定,尽管如此人们仍趋之若鹜,这让林壤明决定 “重出江湖”。

林壤明对“工匠精神”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工匠精神”意味着把自己的抱负和技艺施用在一点上,并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做到完美。而在将自身的价值定格到那一点上的时候,也代表着自己的行为可以为别人或是周围带来一些影响,并乐此不疲地坚持下去。具体到厨师行业,他觉得既然选择了做一名厨师,就必须要有平和的心态,良好的厨德,时刻怀着创造的理念,更要勤学苦练、吃苦耐劳。

林壤明说,如果内心把烹饪只是当作简单的做菜,那么永远都不会提升,但假如把每一次烹饪都当成一幅艺术品专注打造,那么再普通的食材,经过用心加工,所有人都会感受到菜品中所蕴含的美妙味道。一个好的厨师,要细心地感知生活、品味生活、创造生活,这样所创造出的菜肴才能饱含感情,让更多的人欣赏。否则,刀工再精细、造型再漂亮,也不是一个真正具备了“匠人精神”的优秀厨师。 (专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