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会觉得,糖尿病总是会找上胖人,瘦人则相对要安全得多。

不过,如果您是以下这三类瘦人,那么就要当心糖尿病“找上门”了:

第一类瘦人,表面上看着很瘦,实际上体脂率却超标,尤其是向心性肥胖(腹部肥胖)。

这类“瘦子”的内脏脂肪很多,危害往往更大——不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发病风险都会比一般人高。

因此,这类“瘦子”应当注意监测腰围:男性腰围不应超过90厘米(二尺七),女性腰围不应大于80厘米(二尺四)

·

关于糖尿病的真相认知(瘦人也要当心糖尿病找上门)(1)

第二类瘦人,平时不论什么原因或情况,总是不爱运动,经常待在家中久坐或久卧不动;即便外出,也是能坐着就绝不站着、能坐车就绝不走着。久而久之,随着现代人容易摄入过多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加上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身体慢慢进入一种疲惫状态,基础代谢率过低,十分容易堆积更多脂肪——血糖悄然爬升,到一定程度糖尿病就来了。

第三类瘦人,则经常透支自己的身体,即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者。这种瘦子往往身体、精神、心理压力较大,总是处于一种高负荷的应激状态,其血糖、血压等指标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往往会对胰岛功能产生持久性的伤害,最终诱发糖尿病。

总之,无论胖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至关重要:除了要远离垃圾食品以外,注意适当运动,不论时间多紧张,都要避免久坐,尽量多走多动,充分锻炼身体机能,降低患上糖尿病的风险。

中国2型糖尿病发病率在过去数十年中呈“爆炸式”增长,中国已成为全球首位的糖尿病大国,每10人就有一人为糖尿病,全球四分之一糖尿病人在中国。

根据以往的研究,91%的糖尿病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指出:肥胖、饮食问题、体力活动不足等推高了中国糖尿病的发病。

肥胖是首位

肥胖是中国糖尿病大幅增加的最主要的原因,体重指数(BMI)增加导致了中国4380万糖尿病。

中国人口中肥胖人数持续上升,使中国在男性和女性从1975年世界排名第60位和第41位,升至2014年男女均为全球第二位。

尽管这样,作者估计,可归因于高体重指数的糖尿病负担仍然可能被低估。这是因为估算依据主要来自欧洲人群,而中国人倾向于具有较高的糖尿病风险。

吃得太细

全谷物摄入量低和精制谷物摄入量高仍然是中国糖尿病的主要饮食风险因素。中国人平均每日吃精制碳水化合物在1997年为442克/天,在2011年已经下降到348克/天。1997年吃全谷物为4克/天,2011年也仅为4.6克/天。

研究估计,全谷物摄入量低和精制谷物摄入量高分别导致3780万和2180万糖尿病患者。中国人的主食以碳水化合物主。据估计,中国每天有79.9-88.8%的人口吃大米,而63.3-80.2%的人每天吃面食。

作者认为,虽然有下降趋势,但美国碳水化合物中消耗的能量不到50%。中国人吃的大部分碳水化合物都是精制的,包括白米和精制小麦粉,这些是饮食血糖负荷的主要来源。而精制的谷物摄入量与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

中国传统的粗粮对健康有益。与精制谷物相比,粗粮升糖指数低,并含有较高量的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糖尿病风险。

体力活动下降近50%

研究还发现中国人的体力活动水平急剧下降。

1991年,≥20岁成人的平均身体活动水平为每周379 MET小时,2011年下降到每周190.3 MET小时,下降了近50%。预计到2030年,仅体力活动不足一项就会导致4240万中国人患糖尿病。

中国的血压也呈上升趋势,收缩压从1991年的119 mmHg上升到2011年的123 mmHg。由于高收缩压导致的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31年将达到3040万人。

(上述内容来源于:Li Y,et al. Time Trends of Dietary and Lifestyle Factors and Their Potential Impacton Diabetes Burden in China. Diabetes Care 2017 Dec; 40(12): 1685-1694.)

请大家关注我,了解更多逆转糖尿病高血压、消减动脉斑块降脂方面的知识,平安健康享受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