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讲,平常对三国历史了解比较少的人,一听到“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肯定会想起足智多谋,上识天文下识地理的诸葛亮,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草船借箭诸葛亮怎么巧施妙计?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草船借箭诸葛亮怎么巧施妙计(老师不会告诉你)

草船借箭诸葛亮怎么巧施妙计

一般来讲,平常对三国历史了解比较少的人,一听到“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肯定会想起足智多谋,上识天文下识地理的诸葛亮。

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该故事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许多人即便没看过《三国演义》,对此也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老师一般不会告诉你,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的计谋,这件事其实是孙权干的。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草船借箭有多个版本?

实际上,小说三国演义版本的草船借箭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将原本不属于诸葛亮的事迹强加在他身上。史书《三国志》中,明确记载孙权才是草船借箭的实施者。

《三国演义》版本的草船借箭

《三国演义》的整体思想是拥刘反曹,因此,作者罗贯中是站在刘备这边,对诸葛亮等人能力是无限夸大的。

既然要拥刘反曹,那刘备的敌人曹操和半敌半友的孙权也会被贬低。《三国演义》版本的草船借箭在抬高了诸葛亮的同时,把周瑜黑得体无完肤,将他的形象塑造成一个气量狭小之人。

《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大致是这样,孙刘联合抗曹,孙权拜周瑜为大都督,指挥作战。孙刘联盟确定后,诸葛亮留在周瑜大营,负责协助工作。

周瑜因诸葛亮能猜透孙权的心思而对他有所防备,后诸葛亮又是屡屡识破周瑜对曹操所用计谋,周瑜对诸葛亮心生忌惮。

周瑜觉得诸葛亮比自己聪明,留着他是一个祸患,决定找个理由将其杀掉。因此,周瑜故意为难诸葛亮,要他10天内造十万支箭,却不给造箭所需的材料。

诸葛亮何等聪明,他很快识破了周瑜的毒计,并且信誓旦旦说三天就造好。诸葛亮之所以敢这么说,原因是他上识天文下识地理,已经预测到三天后江面有大雾。

为了不给周瑜留下把柄,诸葛亮请来了老好人鲁肃帮忙,向他借了20条船,每条船上需士兵30名,且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束草千余个,分布两边。

鲁肃为抗曹大计,瞒着周瑜私自调了20只船,统归诸葛亮调遣。等到第三天,诸葛亮邀请鲁肃陪自己去取箭。

诸葛亮一面与鲁肃在船中对饮,一面让兵士将船向北岸驶去,靠近曹操水军大寨,并擂鼓呐喊,惊动熟睡中的曹军。鲁肃大惊,不知所措,诸葛亮解释曹操见江面大雾,不敢轻出,我等可放心喝酒,等大雾散了就回去。

曹操性格多疑,见江面有雾,恐遭埋伏,便命令军士向靠近岸边的船只射箭,一时间,一万余弓箭手一起向江里射箭,箭如雨下,许多设在了船只的草把和布幔之上。

就这样,诸葛亮指挥船上士兵,让船只两面受箭,等日出雾散后,命令船只返回。就这样,诸葛亮识破周瑜毒计,凭借其胆略和智慧,向曹军“借”来十万余支箭。

当然,这是一个虚假的故事,并不符合历史。尽管在孙刘联盟初期,诸葛亮的确奉刘备之命到东吴商议联合之事,且不辱使命。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并没有与周瑜有过多接触,双方不可能发生矛盾。

周瑜的确曾建议孙权扣押刘备,把关羽和张飞收编,但孙权考虑到刘备不好控制,也就没有同意周瑜的建议,毕竟当时孙权和刘备有一个共同的敌人——曹操。

《三国志》版本中的草船借箭

或许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孙权在多数读者的心中形象不是特别好,他打仗不行且背刺盟友,没有立场,是一个小人。

历史上并非如此,孙权能稳坐江东数十年,自有他的过人之处。至于孙权违背盟约,袭击荆州,稍懂历史的人都知道那是刘备做得太过分了,孙权这么做是为了自保,且当时孙刘联盟因湘水之盟而名存实亡。

曹操与孙权之父孙坚属于同辈,他曾评价孙权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曹操对孙权能力的认可。

孙权之兄孙策之所以把江东托付给孙权,也是为大局考虑,为整个孙氏家族考虑,孙权在选贤举能,维持内部多方势力平衡关系,这方面要强于孙策。

孙权屡攻合肥受挫,并非他军事能力不行,而是江东士兵不擅长陆战,曹操的北方士兵陆战很强,水战却很拉胯,与孙权是一样的道理。

孙权与曹魏大军曾数次在濡须口对峙,据《三国志》记载:

草船借箭这件事就发生在这次的濡须口之战中,裴松之引注的《吴历》中详细介绍了此次战事的经过。

当时孙权依仗着水军的优势,在濡须口附近屡屡向曹军挑战,曹军水战不行,曹操只能坚守不出。

为了打击曹军士气,孙权亲自乘坐一艘轻船,从濡须口出发,顺风而下来到曹军水寨前面。

曹军水寨的士兵向曹操报告后,曹操下令万箭齐发,射向孙权的轻船。孙权的轻船因箭重向一边倾斜。孙权不慌不忙,下令掉头,让船的另一边也受箭,使“箭均船平”后返回。

临走时,孙权让手下士兵敲锣打鼓,这一切曹操都看在眼里又无可奈何,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草船借箭该事件在史书《吴历》和《魏略》均有所记载,内容稍有不同。《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所写的小说,真实性肯定不如《魏略》等史书。

孙权自己的水军是非常自信的,这是东吴能屡次取得保卫战胜利的根本因素,孙权本人也是极有胆略,仅一艘轻船就敢靠近曹军水寨勘察。

在课堂上,老师不会告诉你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前者是小说演义,后者是历史,完全不一样。想要了解三国这段历史,光读《三国演义》是无法真正了解的,把演义当历史,会在某些场合下误导别人,如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是谁?这是一个历史问题,回答诸葛亮就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