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满族祭祀(满族祭祀文化)(1)

阿什河畔民俗博物馆藏品

满族是东北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除与其他民族共俗的春节、元宵节、五月节、中秋节等岁时节令外,他们还有本民族的传统习俗。民间的家祭,就是其各家族的“节日”。

家祭的第一天是祭神,分为朝祭和夕祭两个步骤。朝祭的神位设在正室西墙上的祖宗板(类似于神龛,也称神板,满语称:窝车库【weceku】),要在神龛的木架(俗称扬手架)上挂黄布(缎)幔帘,西炕上设供桌。供桌通常分两层,上层摆放糕、饼、鲜花、蜡烛等。下层横排摆放用托盘乘放的馒头,每盘内馒头均为五个乘放方法也是相同的,下面三个平铺为三角花状,上边两个则重叠放置最上的馒头顶部点有七个红点,而托盘的数量则因各家族的祭祀习惯不同数量各异。馒头托盘前部供奉用酒杯或酒盅乘放的祭酒,酒杯数量也因各家族习惯不同或为三杯或为五杯,但基本均遵循单数原则。祭酒旁边摆放长方形香碟,碟内燃“达子香”(一种用年息花制成的香末【niyanci hiyan】)。主祭者是本家族的“萨满”(或称查玛【saman】),无萨满者则由族长(满语称:穆昆大【mukvn da】)担任。其仪式大体是由主祭者用满语念祭词、上香、设供、奠酒,众人按男女长幼顺序随之向神位跪拜。如是萨满主祭,还有唱神歌、击鼓、跳神等一系列仪式。

东北满族祭祀(满族祭祀文化)(2)

阿什河畔民俗博物馆--宗族谱书

族谱样式有两种:一种如书,叫谱书。另一种写在纸上或黄绸上,只有人名,即世系表,叫谱单,与岫岩地区汉族家谱相同。

谱书的编写繁简不同,大致有家族的源流、迁徒、族居、祖茔沿革、祭田管理、宗规家训、典型人物及大事记等。行辈排字及世系是必有的。世系分支填写,谁生儿子,兄弟次序,某氏嫁夫,都清清楚楚。如有官名及别名列在本名下。

清朝入关后,汉族文化对满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满族秉承了汉族修谱的风气。八旗制度的实行,家谱成为官职爵位世袭、人丁身份地位的主要证明和重要凭证,造成了满族修谱之风的盛行。特别是乾隆登基后,下令官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对修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出现了清朝历史上的第一次修谱高潮,由过去个别家族修谱发展到家家修谱。满族修谱多在龙年、虎年、鼠年,取龙腾虎跃,人丁兴旺的寓意。家谱修成后,每隔十年、十五年就要续修。而有些家庭为世袭官职爵位,仅以谱单的形式传承。这些家谱保存了丰富的满族历史与民俗,是研究满族历史的重要资料来源。

东北满族祭祀(满族祭祀文化)(3)

阿什河畔民俗博物馆--香炉

香炉是中古传统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供具。用途亦有多种,或薰衣或陈设或敬神供佛。

东北满族祭祀(满族祭祀文化)(4)

阿什河畔民俗博物馆--烛台

照明器具之一,指带有尖钉或空穴以托住一支蜡烛的无饰或带饰的器具,也可以指烛台上的蜡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