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政策的放开,让很多孩子有了弟弟或妹妹家里大人欣喜地围着二孩转的同时,是否感到一孩心理的微妙变化?对于学龄前的孩子们来说,由于他们独特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常常会做出一些让家长费解的行为其实,孩子看似无理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很多含义,需要家长和教师作出正确的解读,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如何理解三岁小孩的无理取闹?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如何理解三岁小孩的无理取闹(正确解读一孩的)

如何理解三岁小孩的无理取闹

二孩政策的放开,让很多孩子有了弟弟或妹妹。家里大人欣喜地围着二孩转的同时,是否感到一孩心理的微妙变化?对于学龄前的孩子们来说,由于他们独特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常常会做出一些让家长费解的行为。其实,孩子看似无理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很多含义,需要家长和教师作出正确的解读。

孩子的反常:沉醉不知归路

小糖是一个可爱外向的中班小女孩,春节后来园的第一天,老师热情地和她打招呼,她却一反常态,谁也不搭理。老师觉察到小糖情绪不佳,为了转移她的注意力,老师邀请她给来园的小朋友分发桌面游戏的玩具。

不一会儿,萌萌的妈妈送萌萌来园,小糖看见萌萌妈妈,突然“哇”地一声哭了起来,老师连忙问:“小糖,你怎么了?”小糖不说话,只是一个劲儿地哭。老师猜想,是不是小糖看到萌萌妈妈,想起了自己的妈妈。老师说:“小糖不哭,老师现在给你妈妈打电话,让她下午早点接你回家,好吗?”可是,老师的话一点儿也没有奏效,小糖一直哭着喊:“我要妈妈”。

中午午睡时间,生活老师发给小糖一个小贴画,她这才在老师的怀抱中抽泣着睡着了。晚上离园时,老师和小糖妈妈交流情况,小糖妈妈说:“小糖今天早晨一起床就不想上幼儿园,可能在家放了几天假,变懒了。”老师听后,嘱咐家长这几天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看看她心里到底有什么想法。

一连几天,小糖来园都是哭哭啼啼的,并且为自己的哭找各种理由,如“我肚子疼”“我不喜欢在幼儿园睡觉,老师午睡不让小朋友大声说话”“幼儿园的饭不好吃”等等。在各种各样的理由面前,老师和家长被小糖绕得一头雾水。

家长的反应:误入藕花深处

孩子不同寻常的反应,让家长也开始焦虑了。每天,小糖妈妈都定时和老师联系,询问孩子在园表现。晚上回家后,妈妈会和小糖耐心地交流,但是她的话总是弄得妈妈对幼儿园将信将疑,怀疑小朋友是不是欺负她了,孩子这疼那疼是不是真的生病了。但是,通过老师的观察,小糖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们的交往,一切正常。家长对于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这件事情,可能存在对幼儿园的误解,于是,我们联系小糖妈妈,决定进行一次家访。

通过家访,我们得知,小糖的妈妈是全职妈妈,两个孩子的抚养和教育让她应接不暇。小糖聪明活泼,自理能力比较强,妈妈总认为孩子自己能行,于是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弟弟身上,对小糖的关注自然就变少。在家访的半个多小时里,妈妈的目光一直追随着弟弟。只有当小糖不停地跑跳,把图书玩具弄得整个客厅都是的时候,才会引来妈妈的注意。这个时候,妈妈就会喊:“快别闹了,吵得人脑袋疼,老师在这里,你还敢不听话。”小糖听见妈妈这样说,会更加起劲地跑跳。

通过和小糖妈妈的交流,我们发现,有了弟弟之后,妈妈对小糖关注少,而且总认为小糖是姐姐,所以什么事情都得让着弟弟,这会让小糖觉得爸爸妈妈不爱自己了。加之妈妈由于忙和累,对孩子的耐心变少,对小糖更多是命令或指责的口气,因此让小糖不得不以哭的方式发泄心中的不满。小糖不想弟弟一个人独占妈妈,所以在幼儿园总是哭着找妈妈,对妈妈更加依恋。老师告诉小糖妈妈,小糖的行为是过度依恋反应的表现。

我们的反思:惊起一滩鸥鹭

我们向小糖妈妈提出建议:让小糖帮助妈妈带弟弟,培养她作为姐姐的自信和自豪感;给予小糖更多的关注和爱,爸爸妈妈可以“分工”陪伴孩子;我们还特别约定,早上入园或者下午离园时,爸爸妈妈可以带上弟弟一起来幼儿园,增加亲子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渐渐地,小糖又恢复了活泼可爱的状态。

在幼儿园里,由于家长生二孩,出现焦虑、过度依恋父母等心理反应的孩子并不少见,有的孩子甚至出现反复生病等病理性身体反应。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弟弟妹妹的突然到来,家长关注重点的转移,都会使孩子产生心理波动,带来异常行为。因此,家长一定要意识到二孩给一孩带来的冲击,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提前沟通,变拒绝为期待。家长要为一孩营造有准备的心理氛围,让孩子开心地去接纳弟弟或妹妹的到来。如鼓励孩子:你会多一个一起玩耍、一起游戏的小伙伴;你可以像爸爸妈妈一样喂弟弟妹妹吃饭;也可以用一些绘本故事等来激发孩子做哥哥姐姐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爱要均等,变求关注为共成长。很多家长因为要照顾二孩,会忽略对一孩的关注。孩子们是非常敏感的,他们会认为是弟弟妹妹夺走了自己的爱,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孩子就会产生“亲子妒忌”的问题。所以,家长一定要更加关爱大孩子,和孩子多交流,爸爸妈妈可以合理分工,轮流陪伴孩子;也可以请大孩子帮助爸爸妈妈照顾小婴儿,既增强一孩对弟弟妹妹的关爱,又能增加亲子活动的时间。

家园共育,及时沟通。孩子如果出现问题,家长要和幼儿园老师及时沟通。幼儿园老师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更懂得孩子的心理活动,也有更科学的教育技巧。例如,老师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娃娃家”区域活动的角色扮演,让孩子习得照顾弟弟妹妹的经验,获得作为哥哥姐姐的满足感,加大对弟弟妹妹的接纳程度;孩子生活经验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迁移,也能够让其与小朋友更友好地相处,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孩子是具有独立思想意识的存在,我们看似不经意的举动或许就会给孩子带来成长路上的插曲。每个阶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轨迹,因此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理解孩子,担负起“第一任老师”的职责,让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下身心健康地成长。(作者:谷锦燕,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第一实验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17年06月11日第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