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曾几何时,以二人转为基础的东北搞笑风头无两,本山大叔称雄春晚舞台二十多年,小沈阳仅凭一个小品《不差钱》,瞬间风靡全国。那时候如果你说了上句“这个没有”,对方马上就会接“这个可以有”,而你会会心一笑,接“这个真没有”。据传外网有人自称是中国人却抹黑中国,底下有人对暗号:“宫廷玉液酒”,结果这位没有答上“一百八一杯”,大家马上就能肯定对方是冒充中国人故意抹黑。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以东北二人转为基础的东北搞笑,和“宫廷玉液酒”一样,俨然成了全中国人的新民俗,东北话独有的“忽悠”、“扯犊子”、“2”、“要啥自行车”都变成了全国的通用语言。

德云社和刘老根大舞台距离(德云社的刘老根交换生)(1)

小沈阳凭借小品《不差钱》一炮而红

除了本山传媒之外,潘长江、黄宏、巩汉林、闫学晶的作品也都属于典型的东北式小品。二人转最火爆的时候,东北喜剧一家独大,连昙花一现的魏三和孙小宝都登上了春晚舞台,和李咏一起表演二人转绝活。

东北搞笑的精髓在于敢于讽刺和接地气

马克思曾对喜剧的本质做出过阐释:

喜剧精神的本质是建立在社会历史实践基础之上的,戏剧精神和喜剧冲突之间的某种关联。

简单来说,喜剧就是人民大众所创造的,揭露旧事物腐朽、丑陋、迂腐、封建,而宣扬新事物真善美的一种创作形式。东北搞笑能够被大众所接受,也一定要遵循这一客观规律。纵观东北二人转式搞笑,其精髓就在于两点,一是善于和敢于讽刺,二是接地气。

①不论是本山传媒还是开花麻花团队,讽刺常常是小品最重要的主题,在赵本山早期的小品里尤为如此。《红高粱模特队》里赵本山嘲讽范伟扮演的模特老师“劳动者才是最美的人,没有普天下广大的劳动者,你们吃啥,你们穿啥,吃穿都没了,你还臭美啥”。《牛大叔提干》里本山提着用线串着的甲鱼蛋说“扯淡,扯淡,是不搁这来的呢?”,这种讽刺的力度力透纸背,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可比拟的。

德云社和刘老根大舞台距离(德云社的刘老根交换生)(2)

小品《红高粱模特队》极尽讽刺之能事

②东北搞笑的另一个特点是接地气,用二人转术语讲,叫“和观众不隔语,不隔心”(二人转剧作家那丙辰语)。演员在舞台永远和观众有互动,甚至演员可以走下舞台,比如本山早期的小品《小九老乐》,本山就是在观众席走出来,面对着观众席吐槽自己媳妇“小九”,一边吐槽还一边和观众“犟嘴”:

啥叫怕老婆?这叫夫妻感情,懂不,小样这点事都整不明白还说风凉话呢!

这里演员角色的这种“跳进跳出”,其实是来源自二人转的。虽然看二人转也叫看戏,但是二人转并不是严格的戏,因为二人转演员并不固定扮演人物,只是唱人物,可以随时从扮演的人物中跳脱出来,站在第三视角,也就是上帝视角。那么一旦站在上帝视角,就和观众保持了相同的视角,随时可以和观众互动。正是由于二人转艺术形式本身的接地气优势,加之二人转演员从农村一路摸爬滚打练就的真本领,东北搞笑一登上广阔的电视舞台,马上就成为喜剧小品的主流。

相声风生水起,二人转日渐式微

不过艺术也和人一样,是有生命周期的,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能够一直火下去。当年徽班进京,京剧是深受京城达官显贵追捧的,而今时过境迁,除了张火丁、于魁智、王珮瑜等少数几位外,有几个京剧演员能卖出票去?

德云社和刘老根大舞台距离(德云社的刘老根交换生)(3)

张火丁是为数不多有票房号召力的京剧演员

二人转和相声同属于曲艺行当,此消彼长动态竞争。随着德云社越来越火,相声逐渐被大众接受,德云社的相声不仅在北方盛行,在南方也风生水起,这对于巅峰时期的二人转式搞笑来说,也是不可想象的。

反观以二人转为根基的顶级东北喜剧演员,可谓是“死走逃亡”。本山大叔退隐江湖,范伟不再演小品变成影帝了,高秀敏也去世很多年了。现在能在喜剧舞台占有一席之地的二人转演员,也就数宋小宝了。不过宋小宝的国民度和上边的三位相比,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东北式搞笑不论是规模数量还是影响力,都在日益衰退。

相声的二人转化发展趋势

熟悉相声的朋友会发现,不论是电视相声还是小剧场的相声,都已经和传统相声相去甚远。传统相声讲究“三番四抖,铺平垫稳”,最典型的就是马三立先生的相声。首先马先生语速不快,台风非常稳;其次内容比较平,并不追求演出效果火爆,而更在乎观众听的舒服,有回味,听马先生的相声,有春风拂面之感。而现在的相声,有明显的二人转化趋势。这里所谓的二人转化,一方面指相声在内容上越来越多的借鉴二人转,另一方面指相声的表演形式、创作理念也在向二人转靠拢。

德云社和刘老根大舞台距离(德云社的刘老根交换生)(4)

马三立相声“铺的平,垫的稳”

  • 相声在内容上借鉴二人转

德云班主郭德纲属于最早借鉴二人转内容的相声演员,郭德纲是专业评剧演员出身,而评剧和二人转属于典型的姊妹艺术,在东北地区评剧和二人转经常搭班一起下乡演出,所以郭德纲早期的作品里经常学唱二人转,而且唱的非常地道。比如郭德纲早期的相声《学小曲儿》,说于谦老师的母亲是艺术大师,在家里也唱小曲儿,小曲儿名叫《妓女悲秋》,这段“皓月当空,如同白昼,有妓女闷坐在青楼”就来自二人转。

据我统计,郭德纲在相声里唱过的二人转曲目之多,包括《回杯记》、《王二姐思夫》、《王美荣观花》、《柴郡主送饭》等等,不下二十种,足见郭德纲功底之深厚。

德云社和刘老根大舞台距离(德云社的刘老根交换生)(5)

郭德纲早期作品经常学唱二人转

受郭德纲影响,德云社的中青一代或多或少、或自觉或不自觉的借鉴了二人转内容。张云雷在喜剧人节目里演唱二人转曲目《红月娥做梦》,一旁二人转出身的杨树林、程野瞪大了眼睛,没想到自己从小学艺吃饭的家伙儿,反倒成了外行的取胜法宝。而德云社的小字辈儿,这种借鉴二人转的内容就更多了,抖音上经常能刷到周九良演唱二人转《十唱裙钗女》,烧饼唱《回杯记》,尚九熙更是被称作“刘老根交换生”。

  • 相声在表演形式、创作理念借鉴二人转

传统相声管一个节目叫做“一块活”,非常强调内容的完整度,即使演出中途演员和观众互动,也是点到为止,马上重新“入活”。而现在的相声,“活”的整体度被逐渐拆解,甚至一场相声听下来,你压根没听出来这是《黄鹤楼》还是《大保镖》,演员和观众互动反而成为不少小园子相声表演的主体。

观众的口味日益刁钻,年轻的相声演员不得不做出改变,以便迎合观众口味,比如常见的“炒作CP”。想象一下马三立先生表演《汾河湾》,和搭档分别扮演薛平贵和柳银环,马三立会和搭档说“咱俩就舞台上表演夫妻,一会结束回酒店,你可不能去我那屋”么?答案很肯定,不会的。这是年轻相声演员故意为之的“炒作CP”,德云女孩千千万,在舞台上两个男孩子越有“CP”感,她们就越喜欢,所以我们就能看到甚至有演员舞台上直接亲搭档,这在传统相声里是无法想象的。

德云社和刘老根大舞台距离(德云社的刘老根交换生)(6)

相声舞台的“CP”

这种创作思路、表演形式的改变借鉴了二人转,因为二人转是最早做出改变的曲艺形式,是先驱者。80年代的二人转说口10分钟 正戏40分钟 曲苑杂坛10分钟,90年代的二人转就变成了说口40分钟 正戏10分钟 曲苑杂坛10分钟,现在的二人转就只有说口和曲苑杂坛,正戏几乎没有了。相比二人转来说,相声更加传统,有门第之见,不易做出改变。不过时代的车轮滚滚,相声也正不得不向这一趋势发展。

结语

相声和二人转同属曲艺,彼此互相学习,动态竞争此消彼长,传统曲艺唯有不断创新,才能紧紧抓住时代潮流。不过事物有其双面性,在向现代性靠拢的同时,二人转和相声都不可避免的丧失其传统性、文化性和艺术性,不失为一大憾事。


参考文献:

  • 《土野的美学》
  • 《东北地方文化中的喜剧元素分析》
  • 《喜剧小品的情感诉求与表达》
  • 赵本山小品、郭德纲相声、德云社最新相声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