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应学会的所有汉字(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

一、字形演变

“石”字初文始见于甲骨文。象形字。其古字形“厂”为象形字,像山石形。后来加装饰偏旁“口”字,便成为“石”,表示从山崖上掉落的石头。因为在甲骨上刻画圆圈难度较大,所以甲骨文都是方形的“口”。(注意:“厂”不是工厂的厂[ chǎng ],工厂的厂是后来才有的简化字。“厂”读[ hàn ],指山边岩石突出覆盖处,人可居住的地方。)

小学三年应学会的所有汉字(汉字的起源与演变)(2)

小学三年应学会的所有汉字(汉字的起源与演变)(3)

小学三年应学会的所有汉字(汉字的起源与演变)(4)

小学三年应学会的所有汉字(汉字的起源与演变)(5)

金文延续甲骨文的写法,后加“口”,有方形,有圆形。写作:

小学三年应学会的所有汉字(汉字的起源与演变)(6)

小学三年应学会的所有汉字(汉字的起源与演变)(7)

小学三年应学会的所有汉字(汉字的起源与演变)(8)

篆书笔画圆转,字形呈纵式,“口”作圆廓形。写作:

小学三年应学会的所有汉字(汉字的起源与演变)(9)

小学三年应学会的所有汉字(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0)

小学三年应学会的所有汉字(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1)

隶书字形呈横式,写作:

小学三年应学会的所有汉字(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2)

小学三年应学会的所有汉字(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3)

小学三年应学会的所有汉字(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4)

楷书更加笔画化,写作:

小学三年应学会的所有汉字(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5)

小学三年应学会的所有汉字(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6)

小学三年应学会的所有汉字(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7)

二、含义

石字本义指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即岩石。《说文解字》:“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凡石之属皆从石。”《增韵》:“石,山骨也。”《释名》:“山体曰石。”《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琢磨玉器,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也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特指石磬。《书·尧典》:“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孔传:“石,磬也。”

后延伸至古人用以治病的石针,现已失传。《战国策·秦策二》:“扁鹊怒而投其石。”高诱注:“石,砭[ biān ] ,所以砭弹人臃肿也。”又引申为用石针治病。《素问·腹中论》:“灸之则瘖,石之则狂。”林亿注:“石,谓以石针开破之。”现在“针砭”比喻发现或指出错误,以求改正。

石是汉字部首之一,以“石”为偏旁部首的字一般属于以下三种情况:

1、石制品,大多与坚硬的物体有关。例:碑砖矿碉砚砥础

2、石头加工。例:砌研砸碎破

3、固体非金属化学元素。例:硼碳硅矽硫砹磷砷硒碘碲

石作古代计量单位,读dàn。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计算重量的单位,《汉书》:“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即一百二十斤为一石。计算弓弩强度的单位。《唐书·张弘靖传》:“汝辈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官俸的计量单位,《师古曰》:“汉制,三公号称万石,以下递减至百石”。在汉代因郡守(太守)的俸禄为二千石(俸禄一半发谷,一半发钱,偶有变动),所以又以二千石作为郡守(太守)或同级别的官员的别称。

小学三年应学会的所有汉字(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