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师说我妈妈还是我母亲好(妈妈老师说)(1)

昨天,同事和我聊起她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说她儿子和她说了这样一件在学校发生的事。在早读课上,儿子读书看到了“深沉”一词,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于是在早读结束后,儿子找到他们的语文老师,问:“老师,深沉是什么意思呀?”老师看了看他,说:“你就很深沉呀!”

读到这里,你也许会想,这叫什么回答呀,完全和没回答一个样,什么老师呀!但我却觉得这位老师很懂教育的智慧,能抓住教育的契机。

听了老师的回答,看到老师笑盈盈看着自己的目光,儿子不好意思再问,挠挠脑袋,返回了座位。“我就很深沉”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弄懂,但他知道不是批评他的词。我想,这个孩子那时一定在心里纠结:我在老师心目中是深沉的,那是个什么样子呀?琢磨来琢磨去,没明白,所以才回家的第一时间,就去问妈妈。

这位老师教会了孩子学会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

当过父母或接触过小孩子的人都知道,小孩子就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代名词。因为对周围的所有新鲜事物都感到好奇,都想知道为什么,所以他总是自然而然的问:“这是什么呀?”“这个是怎么回事呀?”“为什么年轻的叫姐姐,年老的叫奶奶呀?”家长有时对此烦不胜烦,知道的就直截了当的告诉答案,不知道的有时就说:“哪来那么多为什么呀,就那么规定的。”孩子或者是直接得到答案,或者是不愿在进行思索,慢慢的孩子就觉得,事情原本就是这样,也不发问了。

但这位老师却很好的帮助孩子学会了思考。听了老师的回答,孩子会想:我在老师的眼中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在他小小的脑袋了,进行了多种多样的琢磨,导致他会反复翻看包含这个词语的句子或文章,思索“深沉”的样子;也可能会主动的查字典,看看字典里的解释;或是在解释不通的时候,回家问家里的大人。虽然老师没给他答案,但最后他一定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得到答案。

这个答案的获取过程,就是小男孩思考问题、找解决办法的过程,这在孩子的成长中是多么的重要呀。或许有很多孩子都没有在他的成长中,有过这么一次深刻的思考、这么一次尝试独立的解决问题的经历,也不曾体验到最后解决问题的快乐。不信,你反思一下自己的孩子,有这么认真的对待过某一问题的时刻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今核心素养下的教育,为什么更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学会思考在孩子的一生中真有这么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问题应该不言而喻。

而家长们忽略的,这位老师却做到了。

为什么现在假期领孩子出游的家庭越来越多。更多的家长可能更趋向于让孩子利用假期放松放松,开阔开阔眼界。于是,孩子选择去游乐场,就报去游乐场的团;孩子喜欢玩水,就报个玩水的团,孩子玩得高兴,于是家长就满意了,效果达成了。这样的旅游肯定有效果,但效果不见得最好。

记得还是女儿小学的时候,暑假,我也抱着这样的心态,领着女儿去了北京,看了故宫,看到了青砖黄瓦,这就是历代皇帝居住的地方,就是这个样子;又逛了御花园,又小又旧,也没有电视中呈现的那么美丽与独一无二,于是很败兴的出来了。

但在我们乘船抵达“颐和园”的时候,女儿的兴趣和故宫截然不同,她很兴奋的拉着我看长廊横槛上的画、八角宝塔形的万寿山,并告诉我屋顶都是琉璃瓦,我们还认真的看了十七孔桥,看了桥上的狮子,女儿还惊呼“真的都不一样呢!”一切的一切女儿都非常感兴趣,也想当的了解。我问女儿,你怎么知道的?她告诉我,语文书上学的。于是我知道了女儿刚刚学习过一篇关于颐和园的课文,所以女儿对这里熟悉。

两处不同的景观,收获迥然不同。这也让我思考,旅游不是到一个地方,玩玩看看,照几张相就可以的事。旅游对历史古迹、名山大川的探访,需要我们在旅游前做充分的了解,比如故宫中的“午门”在什么位置,是做什么用的?御花园为什么没有电视中演的那么独特,是电视造假,还是中间经历了什么?地面的青砖为什么是残破的?甚至古人的穿着、器皿,等等都要有所了解,这样在参观的时候才不至于盲目,才会带来更多的思考、受到更大的教育。

国家现在倡导学校进行“研学”活动,目的就是让孩子们走进历史、走进自然,受到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教育。我还清楚的记得,最开始的一次研学,学校就是报了个研学团,预定了研学的日子,领着孩子就出发了,真就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学生也很开心,出去玩了一趟,不错不错。研学就像在学生平日的学习生活中,插播了这么一次实践活动,不久就销声匿迹了。

但今年的“研学”就大大的不同了,在研学之前,学校就领着孩子们做了很多的功课。孩子们走访学习的地方是长白山,学校组织各班,利用课余时间,观看长白山相关的视频介绍。从长白山的形成、到长白山的人文、地质、动植物等等,进行了深入的了解。给孩子们下发了研学手册,在班级划分了小组,布置了不同的研学任务,让孩子们带着一定的目的去学习,去游玩,孩子们的此次研学都收获了很多。在回校之后,我对孩子们的上传的照片进行了整理,在整理中,发现了一张这样的照片:一个孩子拿着数码相机,对着一个植物在仔细的观察并拍照,看到这个照片,我很吃惊,看来孩子们真的用心了。

也许,我所说的“深沉”一事和旅行、研学好像关联不是很大,但我想表达的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思考着做事、思考着旅游,只有有思考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能走心的、能影响孩子的未来的好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