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滓洞监狱旧址-----公馆历史

渣滓洞监狱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重庆市歌乐山麓,距白公馆2.5公里。渣滓洞原为人工开采的小煤窖,1920年由资本家程尔昌所建,因产出的煤中含煤矸石多,被称为渣滓洞。1943年军统局看中此地的地势隐秘,三面靠山,一面临沟的有利条件,逼死矿主,霸占矿工住房,将此改为监狱。

1943年和1947年,曾被辟为军统局(后改组为保密局)和重庆行辕看守所。看守所分内外两院,外院为特务办公室、刑讯室等。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当局对关押在此的政治犯实施了系列屠杀,尤以11月27日大屠杀最为惨烈,180余人遇难,15人脱险。

渣滓洞的历史由来(一座城弥漫历史)(1)

渣滓洞监狱旧址

中美合作所撤销后,犯人于1947年4月回迁,渣滓洞监狱被合并至白公馆看守所,但暂时废弃。1947年12月,渣滓洞重新关押犯人,称“重庆行辕二处第二看守所”。关押的人员主要是1947年,“六一”大逮捕案、“小民革”案、《挺进报》事件被捕人员,上下川东三次武装起义失败后被捕的革命者,如江竹筠、许建业、何雪松、罗世文等,最多时达三百余人,此地还曾居住过“小萝卜头”和他们一家人。

渣滓洞的历史由来(一座城弥漫历史)(2)

小萝卜头、爱国领将杨虎被害处

监狱结构

外部---该集中营三面靠山,前临深沟,高墙外的制高点有岗亭六座,机枪阵地一处,常有国民党军一个连驻守。

渣滓洞的历史由来(一座城弥漫历史)(3)

渣滓洞外部结构

内院渣滓洞看守所分内外两院,内院有一放风坝,有16间男牢,2间女牢。内院墙上写“青春一去不复还,细细想想”“认明此时与此地,切莫执迷”“迷津无边,回头是岸”“宁静忍耐,毋怨毋忧”等标语。

渣滓洞的历史由来(一座城弥漫历史)(4)

内院标语

外院是办公室、刑讯室。外院墙上写有“长官看不到、想不到、听不到、做不到的,我们要替长官看到、想到、听到、做到”等标语。渣滓洞有牢房、审讯室、看守所长室,还有审讯台、铁锁链、竹签、辣椒水、老虎凳等酷刑室,“老虎凳”是一个长凳子,再把手脚都捆到凳子上,给脚腕下摞砖头,摞到第三层的时候腿就断了。在白公馆和渣滓洞里,有近三百英烈在这里被杀害。

渣滓洞的历史由来(一座城弥漫历史)(5)

牢房、审讯室、看守所长室等

渣滓洞的历史由来(一座城弥漫历史)(6)

看守所分内外两院 内院有一放风坝,16间男牢,2间女牢

相关事件

11.27大屠杀

革命者凭想象制作的五星红旗

1949年10月1日,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后,革命者欣喜若狂。被关押在白公馆监狱的罗广斌、陈然、丁地平等100多人难平心中的激动,他们用一床红色的被单和几个纸剪的五角星做了一面红旗。红旗做好以后藏在牢房的地板下,胜利的前夜,除了罗广斌等15名同志脱险以外,其他同志全部光荣牺牲。

渣滓洞的历史由来(一座城弥漫历史)(7)

革命者凭想象制作的五星红旗

杨虎城被杀

1949年8月,蒋介石带毛人凤来到重庆亲自布置了屠杀计划。杨拯贵,秘书宋绮云、徐林侠及幼子宋振中(小萝卜头)由贵州被押往重庆,当晚被秘密杀害在戴笠的会客室、警卫室。敌人为了掩人耳目,将杨虎城将军尸体埋在戴笠会客室的花坛下并种上花草,宋绮云夫妇被埋在警卫室地下,然后打上三合土。

渣滓洞的历史由来(一座城弥漫历史)(8)

渣滓洞的历史由来(一座城弥漫历史)(9)

杨虎城将士

春节联欢会

1949年春节,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捷报传入渣滓洞监狱,难友们无比兴奋,决定举行“春节联欢会”。经反复交涉,得到当值看守黄茂才的同意,争取到开门大放风的机会,在放风坝里举行“春节联欢会”。嘹亮的国际歌声拉开了联欢会的序幕,这便是难友表演的第一个节目;第二个节目是互赠礼物和“贺年卡”;贴春联是第三个节目;压轴戏是女牢别具一格的表演,她们披着绣花被面,在放风坝里扭起了陕北的秧歌舞,随着欢快的节奏,边扭边唱:“猪呀!羊呀!送到哪里去?送给那英勇的解呀放军……”春节联欢会是革命者对敌人的政治大示威,是黎明前的一次祝捷大会。

渣滓洞的历史由来(一座城弥漫历史)(10)

监中春节联欢会

解放前夕惨案

11月27日下午4时,解放军已经解放了四川大部分地区,国民党开始屠杀被关押的人员。敌人对白公馆监狱的革命者进行屠杀时,从渣滓洞监狱也提出三批人押往白公馆附近枪杀。深夜后,已可隐约听到了人民解放军的枪炮声,此时白公馆尚有19名、渣滓洞约有200余名被关押的革命者。渣滓洞的刽子手向白公馆的刽子手求援,于是,丧心病狂的刽子手集中到渣滓洞,以“马上转移,要办移交”为名,将男女牢中的全部人员分别锁在男牢楼下的八间牢房里,突然用机枪、卡宾枪扫射。屠杀后,又纵火焚烧了牢房。当刽子手集中到渣滓洞进行大屠杀时,白公馆的看守杨钦典由于平时受到狱中革命者的教育,在这紧要关头毅然倒戈,站在了正义的一边。他打开牢门放走了最后的19人。

刽子手在渣滓洞屠杀时,烈士们用自己的身躯堵住牢门挡住敌人的扫射。在刽子手纵火焚烧渣滓洞时,30名受伤或未中弹的难友,从血泊中挣扎逃出,冲到围墙缺口突围时,被刽子手发现,又有十几人被枪杀,最后有15人脱险。

歌乐山下的这场悲剧,开始于1949年9月,结束于11月29日,殉难者达300余人。

渣滓洞的历史由来(一座城弥漫历史)(11)

歌曲《把牢底坐穿》系何敬平狱中作词,周特生作曲

渣滓洞围墙缺囗

1949年夏天因暴雨此围墙坍塌出一个缺口,特务命令狱中“政治犯”修复,难友们抓住这一机会,暗中将新筑墙体修得一推可倒。同年10月,再次因雨水修复处剥落出裂痕。由于人民解放军正在江西南,特务们人心惶惶,顾不上及时修复。1949年11月27日六屠杀中,由于特务行刑慌忙,尚未牺牲的难友在大火中冲出牢房,合力推倒修复处墙体,部分难友跑出缺口脱险,火光中,正在撤离的特务发现还有人影晃动,又开枪扫射,最后仅15人生还。

渣滓洞的历史由来(一座城弥漫历史)(12)

逃生墙最后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