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患者:早晨,一位老年患者早早就等候在诊室前的候诊椅子上,她是今天的第一位患者,我把她喊进了诊室,她一边诉说着自己的病情,近几年来一旦季节变化,受凉后总是咳嗽,每次咳嗽都能断断续续几个月,一直在家也没有正规就诊,天气暖和一点也就减轻了,这次咳嗽实在是受不了了,所以来了。其实咳嗽是呼吸科常见的症状之一,很多疾病 都会有咳嗽症状,例如,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胃食管反流、支气管炎、哮喘、肿瘤、肺炎等等。甚至 一些ACEI类别降压药都会引起咳嗽,呼吸科医师要有一颗细心去一一识别。

对于该患者疾病类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治疗方案:1.一般治疗:戒烟;在生活中避免接触和吸入有害气体或烟尘等;应当加强体育锻炼,避免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可预防接种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疫; 2.控制感染: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静滴;祛痰:乙酰半胱氨酸雾化液雾化吸入;抗炎、解痉、平喘,布地奈德、特布他林雾化吸入。

治疗周期:7天

治疗结果:已经基本康复

治疗经过:患者“因反复咳喘3年,再发加重3天”入院,既往长期吸烟史,患者3年前受凉后出现反复咳嗽,咳痰,每年至少一次发作,受凉或季节交换时加重,持续3月以上,多在当地门诊用药后(具体不详)缓解。3天前患者受凉后咳喘症状加重,且伴有黄痰,无咯血,无发热,无心慌,无胸痛。来我院就诊查胸部CT(2021-04-21):两肺纹理增粗,慢性支气管炎。血常规:WBC:12.5*10^9/L。BNP:正常。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D-二聚体正常。查体:血压122/76mmhg、心率98次/分、脉搏氧95%,两肺呼吸音粗,闻及明显干、湿罗音,心脏听诊阴性,腹(-),双下肢不浮肿。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诊断依据:1.老年女性,长期吸烟史;2.反复咳嗽,咳痰2年以上,每年至少一次发作,受凉或季节交换时加重,持续3月以上;3.胸部CT提示支气管炎,未见结构性肺改变。4.BNP正常,排查心源性哮喘。鉴别诊断:1.支气管哮喘:多幼年起病,发作性呼吸困难,发作时两肺闻及哮鸣音,该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与其不符。2.支气管扩张:可有反复咳嗽咳痰,胸部CT可见结构性肺改变支气管扩张影像,该患者胸部CT未见支气管扩张,可排除。治疗方案:1.一般治疗:戒烟;在生活中避免接触和吸入有害气体或烟尘等;应当加强体育锻炼,避免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可预防接种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疫; 2.控制感染: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静滴;祛痰:乙酰半胱氨酸雾化液雾化吸入;抗炎、解痉、平喘,布地奈德、特布他林雾化吸入。3.进一步完善痰病原学检查,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治疗效果:7天后,患者两肺干湿性啰音消失,好转出院。

治疗中注意事项:1.抗生素的经验选择要根据当地常见感染菌群来选择敏感抗生素。2.每天观察患者痰液、气喘症状变化



科普:1.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需要进一步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如肺结核、尘肺、肺脓肿、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鼻咽炎、食管反流综合征等疾患)。

本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害气体和有害颗粒如香烟、烟雾、粉尘、刺激性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氮、氯气、臭氧等);感染因素病毒、支原体、细菌等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他因素如免疫、年龄和气候等因素均与慢性支气管炎有关。

缓慢起病,病程长,反复急性发作而病情加重。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急性加重系指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突然加重。急性加重的主要原因是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可以是病毒、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

临床症状:a.咳嗽一般晨间咳嗽为主,睡眠时有阵咳或排痰。b.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和浆液泡沫性,偶可带血。清晨排痰较多,起床后或体位变动可刺激排痰。c.气喘,气喘明显者常称为喘息性支气管炎,部分可能合伴支气管哮喘。若伴肺气肿时可表现为劳动或活动后气急。d查体:早期多无异常体征。急性发作期可在背部或双肺底听到干、湿啰音,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如合并哮喘可闻及广泛哮鸣音并伴呼气期延长

检查:胸部CT、X 线:早期可无异常;血常规:细菌感染时,会升高;肺功能:早期无异常;痰病原学可发现致病菌

诊断依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2年以上,并排除其他慢性气道疾病。或症状不足2年,影像学提示。

治疗:急性期抗感染、抗炎、祛痰、平喘;缓解期a戒烟,避免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颗粒的吸入。b增强体质,预防感冒,也是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内容之一

预后:部分患者可控制,不影响工作、学习;部分患者可发展成阻塞性肺疾病,甚至肺心病,预后不良。应监测慢性支气管炎的肺功能变化,以便及时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控制病情的发展

咳嗽五种原因引起的(咳嗽这种疾病就在你身边)(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