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主题征文长汀获奖作品展③——《写给家乡—长征出发的地方》

2020年,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和福建省委讲师团联合开展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主题征文活动。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双向互动。中共长汀县委宣传部积极组织,用心选送。专家评审团队从近3万篇征文投稿评选出的280篇获奖作品中,长汀县取得良好成绩!长汀三中江柏岚《我的祖国我的梦》荣获一等奖,长汀三中范伊芩《历尽千帆,归来仍是汀州城》荣获三等奖,长汀一中董鹿鸣《写给家乡——长征出发的地方》荣获三等奖,师范附小朱昱翔《最是平凡见初心》荣获优秀奖,长汀四中钟心忆《“火焰山”下景色新》荣获优秀奖,汀州小学李余墨涵《一枚军功章,四代践行者》荣获优秀奖,大同中心校黄紫娴《汀江湿地漾欢歌》荣获优秀奖,长汀三中曾蓉珍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长汀县委宣传部荣获优秀组织单位奖!

“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主题征文长汀获奖作品展专栏,今天推出第三期:荣获三等奖作品《写给家乡——长征出发的地方》

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最新征文(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1)

>>>>

第三期:

写给家乡——长征出发的地方

强国征文·高中组

巍巍松毛岭,蜿蜒盘旋的山路旁耸立着一块巨大的标志牌 “长征出发地”。广告牌下面,是宽敞的柏油路;路两旁,是盛开的景观鲜花,连接着金黄的稻田;远处,是延绵不断的青山。沿着这条路走,就能到达一座美丽的古城,长征开始的地方,也是我生命开始的地方——福建省长汀县。

长征,历经十一个省份,是一段长达两万五千里的茫茫长路;充满了艰辛、苦难,充满了泪水与血水的路途;一段走了整整741天以挫折始,以胜利终的征途;一段为了民族的自由和解放,而牺牲了无数热血儿男性命的道路!我认认真真地翻看长征数据,被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字惊呆了:1934年10月长征出发:约300000人;1936年10月长征结束:约25000人。抵达终点者为出发人数十二分之一。其中中央红军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名战士壮烈牺牲。

这只是一组小小的数据,可数据的背后是无数的鲜血与生命,是漫漫草地上被瞬间吞噬的生命、是雪山上被咆哮的寒风冻僵的身躯,是在波涛汹涌的湘江中淹没的4万年轻战士,还有家乡人民盼归的无数眼泪和召唤。

惨烈的牺牲带来的是什么?是一支革命部队的死而后生,是民族精神历练的熔炉。红军若是一颗种子,长征便是这粒种子经过寒冬而长出的绿芽,最终长成了苍天大树,撑起了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它是一支军队的精神铸就,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史诗。

突然如此的骄傲,我的家乡是长征这个奇迹和壮举的出发地:南山镇的观寿公祠便是中央红九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最初起点,是长征“零公里处”,南山的中复村被誉为“红军长征第一村”。站在是长征“零公里处”的石碑前,仿佛看到当年,有多少家乡的热血儿郎挥泪告别家人,走上了这条惊世之路,可回来的又有几人?多少白发的长汀婆婆失去了儿子,多少勤劳的长汀妇女永别了丈夫,又有多少嗷嗷待哺的长汀娃娃没有了父亲?好想为这些从来没有见过的家乡父老鞠一个躬,伴着我滚烫的眼泪。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杨成武率领英雄的红四团一直担任前卫任务,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抢关夺隘,进行了许多著名的战役战斗。在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中,他率红四团沿着崎岖山路,一昼夜袭240里,经激战奇迹般地夺取泸定桥。在炮火纷飞中,衣裳简陋甚至破旧的将军身先士卒地冲锋着,攀扯着铁索前进,用生命高呼:“同志们,冲啊!”使中央红军转危为安。过草地时,根据毛泽东的亲自布置,红四团为先锋团,他率部在死亡恐怖笼罩着的水草地中整整滚爬了6天6夜,终于为全军踏出了一条北上道路。腊子口战役中,他巧用奇兵,以正面强攻,侧翼攀缘绝壁迁回的战法,一举突破天险。聂荣臻同志高度评价:“腊子口一打开,全盘都走活了”。除了与敌人正面激烈交锋,杨成武还利用伪装在一天中不费一枪一弹,智取禄劝、武定、元谋3个县城,巧渡金沙江,在长征路上立下了赫赫战功。站在熙来攘往的杨成武将军广场,看着将军塑像,忆起更多无名的、默默牺牲的普通红军战士,他们是我的同乡和亲人,是长汀人民最伟大的骄傲。

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它不是我们在影院观看的美国大片,却比美国大片更英雄主义!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长征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让我们的国家朝着更宏伟的“民族复兴”新长征前进。

历史不会忘记,我们更不会忘记,有一天我会接过责任,挺立在祖国的土地上,无论什么用自己的行动书写新的长征!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一中高三(8)班董鹿鸣

指导老师:刘桥连

网 编:陈炳林 邱冰花 赖松林 付燚杰

编 审:吴德荣 官凌云 黄建良

监 制:钟彬彬

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最新征文(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2)

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最新征文(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