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中考古诗词鉴赏必会

《中学生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40首古诗词,是中考考试范围。40首中八年级上册共包含8首,即《黄鹤楼 》《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饮酒(其五)》《望岳》《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任务不多,八年级新生可以提前学习,学会鉴赏,为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中考,打下基础。清平乐老师将用4天时间逐首讲解,请同学们按时关注。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鉴赏选择题(八年级上册中考古诗词鉴赏必会)(1)

雁门太守行

一、原诗与节奏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文常填空

1.作者 李贺 ,字 长吉 唐代 (朝代)诗人,世称“诗鬼”

2“行”是古诗一种题材。“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

三、解词

1.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2.城欲摧: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3 .甲光向日金鳞开: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4.角:军中号角。 6. 燕脂:胭脂,深红色,形容战场血迹。

5.塞上燕脂凝夜紫: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6.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即“幽州台”) 7.玉龙:指宝剑。

四、解读诗意:

敌军如黑云压城,城墙仿佛将要坍塌,(守城将士的)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军中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军队半卷着红旗悄悄靠近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视,手持宝剑奋勇杀敌,视死如归。

五、理解默写。

1. 《雁门太守行》中表现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危急形势的句子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借用典故,抒发九死不悔的报国之志的句子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六、归纳中心:本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出悲壮的战争场面,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歌颂将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精神和奋勇杀敌、誓死报国的决心。

七、历年中考题集锦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李贺的这首诗描写的是边塞征战。

B.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一个“压”字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C.“霜重鼓寒声不起”中“不起”的原因是战士们连天作战,已经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诗人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

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黑云”两句既写景也写事,运用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半卷”两句以“半卷红旗”“声不起”表现出了战士们在行军途中士气不振。

C.“报君”两句运用燕昭王的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D.诗中以“黑”“红”“金”“紫”等凝重的色彩,描绘了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表现出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

4. 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5.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3分)

示例一: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表现守军将士临危不惧、斗志昂扬,奋勇杀敌、誓死报国的决心。

示例二:“压”即“逼近”(“摧”即“摧毁”),形容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渲染出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反衬守军将士临危不惧、斗志昂扬,奋勇杀敌、誓死报国的决心。

示例三:“开”,比喻,写出将士铠甲闪闪发光,表现守军将士临危不惧、斗志昂扬,奋勇杀敌、誓死报国的决心。

6.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3分)

“满”字从听觉的角度表现出战争规模之大,鼓角齐鸣,杀声入云,生动形象地展现将士们斗志昂扬,奋勇杀敌场景。

7.“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2分)

渲染了苍凉悲壮的气氛,写出了激战中的边塞风光的壮美。

8.描绘“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所展示的画面。(3分)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响起来,战斗从白天持续到夜晚,晚霞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鉴赏选择题(八年级上册中考古诗词鉴赏必会)(2)

9. 诗人用斑斓的色彩来描写战争场面,请任选其中一句进行描述。(3分)

示例:“黑云压城城欲推,甲光向日金鳞开”。敌军如黑云压城,一缕阳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10.诗人为什么将地点设置在“易水”边?“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重”“寒”“不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3分)

“易水”使人联想到战国时荆轲的《易水歌》,渲染了一种悲壮色彩。“重”“寒”“不起”,突出天气严寒、气氛紧张凝重,反衬将士们斗志昂扬、奋勇杀敌、誓死报国的精神。

11.“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色彩运用的特点及作用。

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用凝重的色彩,衬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

1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运用了什么典故?“黄金台”和“玉龙”分别指什么?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用了战国时燕昭王筑台招纳贤士的典故,“黄金台”指燕昭王筑台招纳贤士的地方;“玉龙”指宝剑。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誓死报国的決心。

13. 范仲淹的《渔家做・秋思)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两首诗词均借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2分)

《渔家做・秋思》用勒石燕然典故,表达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雁门太守行》则用燕昭王筑台招纳贤士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奋勇杀敌、誓死报国的决心。

如果有用,请关注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