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是好兆头(好日子犹如天天过大年)(1)

山西新闻网河曲视窗特稿(特约通讯员 鲁拴娥)日子过得真是快,忙忙碌碌中,一年又将逝去。感慨人生如梦,时光如水的同时,也免不了掐指数着这365天里所剩无几的日子。也还想追着疯跑着赶路的时光为“春节”准备点年货。

说到备办年货,还真该抓紧时间准备了。往年,腊八一过,人们早已忙碌起来了。记得刚结婚那会儿,一进入腊月,就能闻到年味儿。村里的乡亲们先是推碾磨面。豆面、糕面、米面、莜面,还有黑豆去皮,碾成豆仁。家家户户全家人口齐上阵,记得刚开始是在村里的大石磨上磨。一头被蒙上眼睛的驴子拉着石磨转圈圈,有一个人还要帮忙推,其他人扫的扫,筛的筛,装的装。大家忙的不亦乐乎。当时我娘家的村庄已经用上了电力带动的机器,可这偏远山区又过了好几年才有了加工的机器。我对那种接近原始的加工方式很不以为然。没想到多少年后的今天崇尚绿色环保纯天然的人们却又把石磨加工抬举到了加工业的最高境界。加工出来的产品登上了省城各大超市的大雅之堂,走到了城里人的餐桌上。可当时,人们要加工出各种米面,确实要付出九年二虎之力。

等把各种原料加工好以后,接下来就是准备做成熟食。先是做豆腐,农村里家家户户的女主人都能做得一手好豆腐。现在想起来,婆婆做的豆腐更是豆腐中的精品,那雪白的豆腐脑每次做出来我都会情不自禁吃上一碗。压出来的豆腐是在笸篮子里成型,成圆形的豆腐上面会有一层金黄色的油皮,切一刀下去,软软的、嫩嫩的,很是精到,很有弹性,豆腐里包着清清的浆水,真是令人馋涎欲滴。那豆腐的香味是现在城里的豆腐坊永远都做不出来的。豆腐做好了,接下来便是压粉条,蒸馒头,煎麻花,做米窝窝,煎油食,炸油糕。整个腊月,做什么吃什么,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很多。山里人过日子厚道,宰一口自家辛苦一年喂养的猪,舍不得卖,舍不得吃,单等着进入腊月过年吃。反正腊月二十三之前,家家户户都在各自忙着准备充足的年货。那时你若走进村里,都能闻到浓浓的胡麻油的香味。听老年人讲,谁家的年货准备的厚实,谁家以后的日子就过得厚诚。不用说,人们的美好愿望导致的是家家户户你攀我比,你家油糕做下一大盆,我家粉条豆腐做好了一大翁,他家麻花油食也炸了一纸箱。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乐坏了,他们曾经是饿怕了,现在这年过的吃啥有啥,财主人家过的日子也让他们赶上了,怎能不高兴呢?

公公曾经说起过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听说爷爷在公公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留下奶奶姑姑和公公孤儿寡母,少依无靠,受尽了饥寒交迫的折磨。那时候,正所谓“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想必,陈毅元帅当时所写的对联反映的情形和公公所说差不多,最好的家庭过年也只能比平常多吃点米面精粮,而公公一家只能靠邻居接济一点麸皮硌糁勉强糊口,比起平时的吃糠野菜,也算是年饭了。他们这辈人如今能赶上这好日子,很知足。他们常常满怀深情地说,比起过去,现在的好日子真是好比天天过年了。

比起公公那辈人,我们这代人就没有见过吃糠野菜。留在童年里的过年的记忆是美好的。记得那时候,妈妈也做年货,内容大致相同,印象中,妈妈生的豆芽白白胖胖,生豆芽的小磁翁总是穿着父亲厚厚的皮袄;妈妈蒸的馒头有各种花型,漂亮极了,我是比较喜欢蒸馒头这项活动的,喜欢跟着妈妈学揉面团,捏兔子,枣花等各种形状的馒头,更喜欢把蒸出来的馒头给涂上漂亮的红色、绿色。直到现在,我每年都会给我的子孙们蒸花馍馍。这也算是传承一点传统文化吧。

除了准备年货,为春节做准备的就是卫生清洁和房屋装扮。记得那时的窗户都是木头做的窗棂,窗户有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窗眼,除了留一块装玻璃的,其余是要糊上窗户纸的。这糊窗户就有讲究了。除夕夜一过,正月初一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要出行去各家各户串门,看谁家的窗户糊的漂亮也就成了人们评论的话题之一。那时候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电视,全村人在这一天相互走访,成了当时人们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妈妈有双灵巧的手,自然我家那红绿油纸剪得漂亮的、年年有新意的窗花会被大家一致称颂。有的甚至当时就向妈妈替好了样子,打算来年用。而我这时最喜欢看的是家家户户新帖的年画。那时的年画是纸质的,有人物、山水、花草,有就像小人书一样的故事画,少则一张一个故事,多则两张、三张、甚至四张连续讲一个故事,画上的故事精彩动人,人物实景惟妙惟肖。记忆最深的是《白毛女》,《智取威虎山》。记得这些年画多数是杨柳青年画。也许当时杨柳青年是唯一的一家出版画的印刷厂?反正给文化氛围匮乏的童年增添了无限乐趣。

也许是小孩子的缘故,那时候过年是板着指头盼着的。盼着过年从里到外穿一身漂亮的新衣服在小伙伴面前显摆,盼着过年拉着小伙伴的手东家出西家进无忧无虑尽情玩耍,盼着在一个一个拿在手里点燃扔出去的鞭炮声中渐渐长大!

突然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年已经不再是我的期盼,反而我成了被年轮追赶着不能停歇的陀螺,不停地转啊转,不知不觉中,霜花染白了我的鬓发,皱纹爬上了我的脸颊。沧海桑田,世事变化,时代在一个一个连续不断的春节中跨着大步向前,这其间,社会进步了,人民富裕了,各种高科技冲击着人们的生活,各种新观念充斥着人们的思想。多媒体和人们如影相随,微信、QQ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大年夜陪伴人们的是一年比一年精彩的春节晚会和争先恐后飞来飞去的祝福信息。人们再不会聚在一起谈论少吃没穿的窘迫,而是畅想如何使物质生活过出高质量的同时享受高品质的精神生活。

想起放假前和同事聊起过年的事,有的说,年货不弄了,年饭已经在饭店订好了;有的说,年货吃什么买什么就行了,什么也不用自己弄,现在真是要什么有什么;有的说,年货要弄也必须少弄点儿,弄多了,既没有放的地方,又每天吃旧的,不新鲜,不如现吃现做。说到打扫屋子,更是有家政服务,省力省心。现在不是需要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而是充分利用社会发展下的优越条件,让各行各业的人们各尽所能,各司其职。说来道去,这过年还真是不需要准备什么,想想人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一年四季,四时新鲜果蔬,东南西北各地特产,甚至家居日用,时尚服装,与人们生活有关的任何东西都可以通过物流、快递、航运、海运来到人们生活中,让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让人们的好日子犹如天天过大年。

只是,缺少了年前准备年货的热闹与忙碌,缺少了一大家人吃年饭的热气腾腾,缺少了熬年时发火龙放爆竹的震耳欲聋,孩子们缺少了围着火笼捡炮竹的童趣,似乎就缺少了许多年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