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汉】贾谊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1],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首尾衡决[2],国制抢攘[3],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孰[4]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孙子兵法白话版完整版?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孙子兵法白话版完整版(治安策)

孙子兵法白话版完整版

作者:【汉】贾谊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1],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首尾衡决[2],国制抢攘[3],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孰[4]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

夫射猎之娱与安危之机,孰急?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勿为可也。乐与今同,而加之诸侯轨道[5],兵革不动,民保首领[6],匈奴宾服,四荒乡[7]风,百姓素朴,狱讼衰息。大数[8]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生为明帝,没为明神,名誉之美,垂于无穷。《礼》:祖有功而宗有德。使顾成之庙[9]称为太宗,上配太祖,与汉亡极。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10],至孝也;以幸天下,以育群生,至仁也;立经陈纪,轻重同得,后可以为万世法程,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至明也。以陛下之明达,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致此非难也。其具可素陈于前,愿幸无忽。臣谨稽之天地,验之往古,按之当今之务,日夜念此至孰也,虽使禹、舜复生,为陛下计,亡以易此!

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11],下数被其殃,上数爽[12]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今或亲弟谋为东帝[13],亲兄之子[14]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15]矣。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16]。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17],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18],彼自丞尉以上遍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

黄帝曰:“日中必熭,操刀必割[19]!”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20],岂有异秦之季世[21]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假设陛下居齐桓[22]之处,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臣又以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假设天下如曩时,淮阴侯尚王楚[23],黥布王淮南[24],彭越王梁[25],韩信王韩[26],张敖王赵[27],贯高为相[28],卢绾王燕[29],陈豨在代[30],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天下殽乱,高皇帝[31]与诸公并起,非有仄室之势以豫席之也[32]。诸公幸者,乃为中涓[33],其次廑得舍人[34],材之不逮至远也。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馀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也,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35]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然尚有可诿[36]者,曰疏,臣请试言其亲者。假令悼惠王王齐[37],元王王楚[38],中子王赵[39],幽王王淮阳[40],共王王梁[41],灵王王燕[42],厉王王淮南[43],六七贵人皆亡恙,当是时陛下即位,能为治乎?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44]亡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45],汉法令非行也。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幸而来至,法安可得加!动一亲戚,天下圜视[46]而起,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47]者,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陛下虽贤,谁与领[48]此?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49]也。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征[50]矣,其势尽又复然。殃祸之变,未知所移,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将如之何!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51],而芒刃不顿者[52],所排[53]击剥割,皆众理解[54]也。至于髋髀[55]之所,非斤[56]则斧。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释斤斧之用,而欲婴[57]以芒刃,臣以为不缺则折。胡不用之淮南、济北?势不可也。

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信倚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豨兵精,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最弱,最后反。长沙[58]乃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曩令樊、郦、绛、灌[59]据数十城而王,今虽已残亡可也。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60],虽至今存可也。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61],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62]。虽在细民[63],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64],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地制一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下无倍畔[65]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贯高、利幾[66]之谋不生,柴奇、开章[67]之计不萌,细民乡善,大臣致顺,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卧赤子[68]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69],朝委裘[70],而天下不乱,当时大治,后世诵圣。一动而五业附[71],陛下谁惮而久不为此?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72],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73],一二指搐[74],身虑亡聊[75]。失今不治,必为锢[76]疾,后虽有扁鹊[77],不能为已。病非徒瘇也,又苦蹠盭[78]。元王之子[79],帝之从弟也;今之王者,从弟之子[80]也。惠王[81],亲兄子也;今之王者,兄子之子[82]也。亲者或亡分地[83]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逼[84]天子。臣故曰:非徒病瘇也,又苦蹠盭。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注释:

[1]本文选自《汉书·贾谊传》,又名《陈政事疏》。其中内容与贾谊《新书》中多篇文字大致相同,今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认为是《汉书》作者班固采掇《新书》,剪裁熔铸而成。这里所选仅其中一部分。 [2]衡决:横断,脱节。 [3]抢(chéng程)攘:纷乱的样子。 [4]孰:熟。此指仔细。 [5]轨道:谓遵守法制。 [6]首领:脑袋。 [7]乡:通“向”。 [8]数:道理。 [9]顾成之庙:汉文帝所建之庙,在长安城南。 [10]六亲:父、母、兄、弟、妻、子。 [11]树国:诸侯立国。疑:通“拟”。必相疑之势:指诸侯国增强实力,必然形成与中央政权相比拟、相抗衡的形势。 [12]爽:伤。 [13]亲弟:指文帝之弟、淮南王刘长。刘长封地淮南,位于长安之东,故曰“谋为东帝”。文帝六年(前174),刘长谋反,被捕,流放道中绝食而死。 [14]亲兄之子:指文帝兄齐悼惠王刘肥之子、济北王刘兴居。兴居于文帝三年(前177),企图趁文帝迎战匈奴之机,西取荥阳。文帝回京后击败叛军,兴居自尽。 [15]见告:被告发。吴王刘濞(bì必)是汉高祖兄刘仲之子,当时不循汉法,有人告发。后于景帝三年(前154)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挑动七国作乱,败死。 [16]傅:汉廷为年幼诸侯所设的太傅少傅。相:汉廷为诸侯所设行政官员。 [17]冠:行冠礼。古时男子二十加冠,表示已成年。 [18]称病而赐罢:谓诸侯王为摆脱朝廷控制,谎称傅相有病,恩赐免官。 [19]熭(wèi卫):曝晒。“日中”二句喻机不可失。 [20]堕:同“隳(huī灰)”,毁坏。抗刭(jǐng景):斩首。 [21]季世:末世。此指秦末大肆杀戮秦大臣和诸公子。 [22]齐桓: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 [23]淮阴侯:韩信。信汉初封为楚王,后有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高祖十一年(前196),与陈豨谋反而被杀。 [24]黥布:即英布。英布汉初封淮南王,高祖十二年,谋反败死。 [25]彭越:汉初封梁王,高祖十一年谋反被杀。 [26]韩信:战国韩襄王之后,汉初封韩王。曾遣往太原抵御匈奴,因多次议和,刘邦生疑,韩王遂勾结匈奴反刘,兵败被杀。 [27]张敖:张耳之子,刘邦女婿。袭父位为赵王,因国相贯高企图谋杀刘邦,贬为宣布侯。 [28]贯高:赵王张敖相。因谋害刘邦被捕,自杀。 [29]卢绾:汉初封燕王,刘邦怀疑他附从陈豨谋反,遂于高祖十二年投奔匈奴。 [30]陈豨:汉初封阳夏侯,高祖十年自封代王,兵败被杀。 [31]高皇帝:汉高祖刘邦。 [32]仄室:即侧室,指卿大夫的庶子。豫:通“预”。席:凭藉。 [33]中涓:皇帝近侍官。 [34]廑:通“仅”。舍人:地位卑于中涓的近侍官员。 [35]角材:较量才干之高下。 [36]诿:推托。 [37]悼惠王:高祖之子刘肥,高祖六年封齐王。 [38]元王:高祖之弟刘交,高祖六年封楚元王。 [39]中子:赵王刘如意。高祖有八子,如意排行第四,故称中子。如意为高祖宠姬戚氏所生,高祖九年封赵王,后被吕后害死,谥隐。 [40]幽王:高祖之子刘友,高祖九年封淮阳王,后徙赵,吕后幽禁而死。 [41]共王:高祖之子刘恢。高祖十一年杀彭越,封恢为梁王,后徙赵。 [42]灵王:高祖之子刘建,高祖十一年燕王卢绾投匈奴,次年封刘建为燕王。 [43]厉王:高祖少子刘长,高祖十一年淮南王英布谋反被杀,封刘长为淮南王。 [44]虑:大概。 [45]黄屋:皇帝专车。屋:通“幄”,车盖。皇帝车盖为黄缯所制。 [46]圜视:瞪眼而看,表示吃惊或愤怒。 [47]冯敬:汉文帝时御史大夫,因揭发淮南王刘长谋反,并提议严惩,被刘长刺客所杀。 [48]领:治理。 [49]效:效验。 [50]征:证明,征验。 [51]屠牛坦:春秋时精于宰牛者,名坦。解:剖割。 [52]芒刃:锋利的刀刃。顿:通“钝”。 [53]排:剖开。 [54]理:纹理筋络。解:关节间隙。 [55]髋(kuān宽):髀的上部,上股与尻之间的大骨。髀(bì币):大腿骨。 [56]斤:刀刃较长的斧子。 [57]婴:同“撄”,接触。 [58]长沙:指长沙王吴芮。芮秦时为番阳令,举兵应汉,英布为其女婿。高祖五年封长沙王,至文帝时已传四世。 [59]樊:樊哙。汉初封舞阳侯,因功升为左丞相。郦:郦商。汉初封曲周侯,后擢为右丞相。绛:绛侯周勃。文帝时任右丞相。灌:灌婴。以中涓从刘邦定天下,封颍阴侯,与周勃、陈平共诛诸吕,立文帝,后代周勃为丞相。 [60]信:韩信。越:彭越。彻侯:秦、汉封爵二十级,彻侯最高,只封爵而不封地。 [61]菹醢(zū hǎi租海):古代酷刑,杀人碎其骨肉,剁成肉酱。 [62]辐凑:车轮上的辐条聚集于轴心,喻人聚往一处。归命:归顺听命。 [63]细民:小民。 [64]“诸侯之地”句:谓诸侯因犯罪而招致封地大量被汉廷收回。 [65]倍畔:通“背叛”。 [66]利幾:原为项羽部将,归汉后封颍川侯,后以反叛被杀。 [67]柴奇、开章:均为淮南王刘长谋士,参与谋反之事。 [68]赤子:初生儿。初生儿色红,故名。此指年幼的皇帝。 [69]植:树立,扶持。遗腹:遗腹子,此指尚未出世的皇帝。 [70]朝:朝拜。委裘:先帝遗衣。 [71]一动而五业附:谓只须采取一项措施,即“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则“明、廉、仁、义、圣”五项功业即随之成就。 [72]要:同“腰”。 [73]信:通“伸”。 [74]搐(chù处):牵动、抽缩而痛。 [75]亡聊:无所依赖,此指难以忍受。 [76]锢:通“痼”。 [77]扁鹊:战国时名医,姓秦,名越人。家于卢,又名卢医。 [78]蹠:脚掌。盭(lì立):同“戾”,反扭。蹠盭:足掌翻转,无法行走。 [79]元王之子:刘郢,其父楚元王刘交是刘邦之弟。 [80]从弟之子:刘郢之子刘戊,文帝时封楚王。 [81]惠王:齐悼惠王刘肥,为文帝刘恒之兄,刘肥之子刘襄为齐哀王。 [82]兄子之子:刘襄之子刘则,袭其父爵位。 [83]分(fèn粪)地:按名分应得之地。 [84]逼:威胁。

赏析:

西汉文帝七年(前173),贾谊终于结束了谪居长沙的三年漫长的忧郁生活,重新被召回京城长安,担任文帝少子、梁怀王刘揖的太傅。表面看来,由长沙王吴差的太傅调任京师,仍是充当诸王教官,只不过教导的对象从异姓王变成了同姓王,差别并不太大,但贾谊可不这样认为。由于辅佐怀王,得以有机会接近天子,使贾谊久遭创伤的心灵,重又充满希望;他那压抑多年的议政从政的激情,也又变得不可遏制。此后几年之间,贾谊多次上疏献策,畅抒对当时国势政局的看法和建议。《治安策》就是当时含有总论性质的一篇长文。

《治安策》论及当时潜在或明显的多种社会危机,用贾谊自己的话来说,包括“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等众多严重问题。这足以令人痛哭、悲泣和长叹的社会弊端和政治危机,涉及天子与地方诸侯之间、汉廷与北方异族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种种矛盾。针对这令人忧心的一切,贾谊富有针对性地一一指明相应对策和补救措施。本文作为《治安策》的第一部分,首先论述最为紧迫的、“可为痛哭”的政治危机,即诸侯不听节制,渐萌异心。

汉初,高祖刘邦推行分封制。为酬劳共过患难的开国功臣,他曾对一些异姓将军封爵赐地;为巩固汉家天下,扩张刘姓势力,又大封兄弟子侄为诸侯王。谁料如此一来,这些拥有封地特权的王侯,渐渐建起“国中之国”,骄横跋扈,不听政令,成为国家安定统一的祸害和隐忧。早在高祖时,阳夏侯陈豨、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敖和燕王卢绾等异姓王就相继叛乱。文帝时,叛乱未及彻底平定,同姓王随着势力的膨胀,也日益呈露与汉天子分庭抗礼的迹象。与当初刘邦平定诛灭异姓王时的情形有所不同,同姓王皆是汉文帝的骨肉至亲,且并未明目张胆地打出反叛的旗号,因此处理这一问题相当棘手。贾谊的《治安策》,首先针对这一敏感问题,足见他的惊人胆识。他并非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如文中所述的:“虽有悍如冯敬者,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若是所谓识时务的俊杰,必然远避其事,缄口不语,但是贾谊却不肯沉默,于此可见他为了汉廷甘愿洒血捐躯的赤胆忠心。

本文条理缜密,说理透彻。起首开门见山,振聋发聩,在痛斥那些粉饰太平、阿谀奉承的小人的同时,极言当前的危险。指出眼前的安宁,犹如睡于干柴之上,至于柴下的火种,却视而不见,然而一旦酿成大火,悔之晚矣。

第二段建议文帝施行法制,并陈述法制必将带来的好处。首先,建立法制无需文帝劳心伤神。其次,法制能确保汉廷长治久安,能使文帝的美德昭于世人,传之后代,生为贤明之帝,死为圣明之神。总之,法制无论对于汉朝,还是对于文帝本人,都有百利而无一害,而文帝唯一该做的,就是倾听并采纳贾谊的意见。

第三段切入正题,以不久前文帝亲身经历的干戈之争,说明王侯的危险性。以眼前的事实为例,是力求令文帝触目惊心,促其猛醒。

第四段论述即将面临的危险,分析暂时安宁的缘由,指出解决王侯问题的紧迫性。文中紧扣“强则作乱”这一症结,强调危险正日益逼近。因为随着时光的流逝,“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遍置私人”,一旦条件成熟,必定作乱。所以必须趁他们羽翼尚未丰满,及时下手。否则待到形成气候,即使尧、舜再生,也无能为力。

第五段以许多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疏者必危,亲者必乱”的道理,借以打消文帝可能存在的一切侥幸心理。文中颇为大胆地以文帝与高祖刘邦相比较,直言不讳地断言文帝缺乏对付诸王作乱的能力,再一次提醒文帝,必须及时设法。

第六段借用屠牛坦宰牛这一故事,说明治国的道理。告诉文帝,治国应切中症结,该狠则狠,快刀利斧,往往奏效。又一次敦促文帝,不能优柔寡断。

第七段在前面的层层铺垫之后,开始出谋划策,提出实际的解决办法。首先他告诉文帝“强者先反,弱者乃安”的道理,随后指出,当今之计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也就是削强为弱,逐渐分割诸侯封地,分封给他们的子孙,使得大国不复存在,而众多各自为政的小封国,则不会对汉廷构成威胁。如此“众建诸侯”,既能显示文帝恩泽有加,又可侵削诸侯实力,实为一举两得,同时它还独有不露痕迹的效果。

最后一段则与开头呼应,用“病大瘇”“苦蹠盭”作比,又一次点明当今局势的严重性和危险性。

本文凝聚了贾谊多年来对于诸侯乱国这一事实的观察和认识,其中揭发、论述和分析,往往一针见血,切中肯綮。按理来说,汉文帝并非昏庸无能之辈,贾谊旨在削弱诸侯势力的策略,应该能够立见成效。但是,由于当时的形势和某些方面的限制,贾谊的呼吁和警告,并未引起执政者足够的重视。后来,文帝虽然“分齐为六国,尽立悼惠王子六人为王”,“又迁淮南王喜于城阳,而分淮南为三国,尽立厉王三子以王之”(《汉书·贾谊传》)。多少采纳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然而涉及范围太小,力度也不够。终于在景帝三年(前154),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而最终彻底消弭诸王对朝廷的威胁,则是后来由景帝和武帝逐步完成的。

贾谊的政论文,开创了汉代此类文字笔力劲练、内容充实、语言朴茂、气势磅礴的风格。清人金圣叹就曾盛赞《治安策》如海如潮,浩瀚闳肆,实为天下罕见的奇文:“夫此则真谓之海矣:千奇万怪,千态万状,无般不有,无般不起。则真谓之潮矣:来,不知其如何忽来;去,不知其如何忽去。总之,韩(愈)、苏(轼)二公文章,纵极汪洋排荡时,还有墙壁可依,路径可觅。至于此文,更无墙壁可依,路径可觅。少年初见古文,便先教读一万遍,定能分外生出天授神笔。”(《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六)

所谓如海如潮,忽来忽去,千奇万怪,千态万状,首先是指本文多变的风格和流畅的气势。作者仿佛是在与文帝当面对话一般,随时根据需要,改变着语气和节奏:时而如挚友谈心,娓娓道来,犹如细雨润物般的温柔;时而又痛快酣畅,无所顾忌,仿佛诤友瞠目而视,对面辩诘。如第二段述及“射猎之娱与安危之机”时,注意设身处地为文帝切身利益着想,声明为治国而“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则大可不必,他所提供的策略不但能确保国家平安,还可保证文帝“乐与今同”,不必烦心劳神。如此措语,当然是为了诱使文帝耐心听讲,使论说易于入耳。然而如此委婉的语气,到第五段中却变得异常激烈,一个接一个“能”或“不能”的诘问,步步紧逼,简直令文帝无路可走;连续三个“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则又将文帝一切幻想击得粉碎,促使他于面红耳赤之后,猛醒深思。气势如此逼人,辞锋如此犀利,在历代呈送帝王的疏策中是罕见的,这正是贾谊政论文最可珍贵的风格。

贾谊这“天授神笔”除了能使文势忽峻急,忽缓和,首尾相衔之外,还能在议论说理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运用文学笔法,使得后人读他的文章,感觉特别形象和亲切。穿插于本文论议之中的比喻,就极为奇妙。如说到“危险”,或拟为厝火积薪,或喻作病大瘇、苦蹠盭;论及中央与地方的正常关系,形象地比作“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然而一旦出现反常,则又是“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亡聊”的描画譬喻。其余将治国比作宰牛,把诸侯拟为髋髀等等,皆有出神入化之效,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除了夹喻的妙用,贾谊的丰富想象力还表现在不时的“夸大其辞”。这种明显带有战国纵横家文风的笔调,虽然难免会有危言耸听之嫌,但运用得恰当,却令平实的说理增添许多魅力。如本文极言“众建诸侯”的功效,称一旦天下因此而大治,“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不仅是初生儿做皇帝,就是天下只有那样一个象征性的君主——胎儿或已逝的帝王,也照样安宁无事。这就是《治安策》的奇效。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评议“洋洋至六千言”的治安之策,并将贾谊的文风与稍后的晁错作过比较,认为贾谊“尤有文采,而沉实则稍逊”。但不管怎样,以《治安策》《过秦论》为代表的西汉鸿文,毕竟为古代散文史揭示了崭新的一页。其慷慨陈辞、雄辩滔滔的议政胆略,文势苍莽、笔力纵横的浑朴文风,足以“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