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赤子心,悠悠西游情。

在海拔一千多米的湖北省武穴市北部山区的余川镇,有一位人人熟悉的“西游文化”热情研究者。他就是余川镇中心学校退休教师吴学书。

花果山西游文化(武穴西游文化的不懈探寻者)(1)

吴学书的家乡素有“一尖二尖,伸手摸天”之称,地处神秘莫测的北纬30°线上。

这里奇峰异峦、奇洞异穴、奇云异雾、奇树异木、奇花异草、奇禽异兽、奇传异闻、奇情异景。随处可见高山、深涧、壑谷、奇峰、怪石、青松、翠柏、花草、瀑布、飞禽、走兽,真乃仙境之地。

花果山西游文化(武穴西游文化的不懈探寻者)(2)

花果山西游文化(武穴西游文化的不懈探寻者)(3)

花果山西游文化(武穴西游文化的不懈探寻者)(4)

缘 起

吴学书对西游文化的兴趣是从小就培养起来的。小时候,吴学书跟长辈们上山放牛、砍柴,每次间歇时,老人们站在高高的山顶上,指着远近的地方告诉他,那远处是灵山、大圣山、碧波潭、凌云渡、紫云山……近处是猴王庙、化龙池、白马驮经、乌龟石、女儿城……每次总要讲一两个与地名相关且与《西游记》大同小异的西游故事。

什么神猴出世、仙人洞菩提传技、放马场悟空养马、东岳庙太宗游地府、灵山唐僧师徒取经、八卦顶老君炼丹、牛头颈斩杀牛王、清水潭大圣龙宫借宝、猪头山八戒投胎、龙头石泾河龙王被斩、西来寺西天取经归来……

这让从小爱看《西游记》这本书的吴学书大吃一惊,咦!这不都是活脱脱的西游记故事吗?

这些真实的山水地名和民间故事,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任何人也编造不出来。

这难道仅仅是与《西游记》偶然的巧合?家乡的西游文化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但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江苏淮安人,他怎么会千里迢迢跑到广济(今武穴)这里来写《西游记》呢?

这些谜团让他无法释怀。

从此,在他幼小的心里埋下了弄清原委的种子。

从那以后,探寻、研究本地西游文化魂牵梦绕地占据了他的心灵。

花果山西游文化(武穴西游文化的不懈探寻者)(5)

花果山西游文化(武穴西游文化的不懈探寻者)(6)

花果山西游文化(武穴西游文化的不懈探寻者)(7)

花果山西游文化(武穴西游文化的不懈探寻者)(8)

寻 踪

长大后,从事教育工作的吴学书在一张报纸上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介绍吴承恩晚年因一宗冤案获罪,出狱后赴蕲州(辖蕲春、黄梅、广济等五县)任荆王府“纪善”,正是这个时期,吴承恩写成了《西游记》。

这一发现,使吴学书兴奋不已,脑海里的疑惑也迎刃而解。

随着四大名著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吴学书深感中国四大名著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品,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髓。

他通过教材编入的四大名著篇章,带领学生走进四大名著,让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产生阅读的兴趣。还在课堂上让学生读经典、绘经典、品经典、写经典、演经典。使学生从经典的文字中汲取力量,让阅读浸润心灵。同时,也让吴学书对本地西游文化的研究更是兴致盎然。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吴学书敏锐地察觉到文化研究对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他意识到“西游文化”是武穴走向湖北、走向全国的名片和动力源。

这让他更加痴情于武穴西游文化的探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缺乏文化底蕴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他深知,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吸引眼球的关键在文化。

文化是旅游最独特、最基本、最深层、最触及灵魂力量。

他始终心怀西游情怀,深感历史遗留下来的密码需要破译,于是他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自掏腰包,自带干粮,跋山涉水、攀岩探洞、民间调研、庙寺走访、调查记录、寻访遗址、爬山读碑、拍照留影、寻根溯源。渴了一瓶矿泉水,饿了就啃方便面。

在崇山峻岭之间探寻西游踪迹,足迹遍布武穴、蕲春、黄梅等地,写出了大量极有价值的研究论文和调研报告,唤醒“沉睡”的西游文化资源。

花果山西游文化(武穴西游文化的不懈探寻者)(9)

花果山西游文化(武穴西游文化的不懈探寻者)(10)

科 研

花果山西游文化(武穴西游文化的不懈探寻者)(11)

开始,关于武穴是否是《西游记》发源地,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吴学书想,必须有理论依据,才有说服力,才能被大家接受。

他从武穴的历史沿革、山水名谓、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古迹遗址、民间传说等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解析,以武穴许多山名水名地名桥名洞名石名村名庙名都与西游记同名同景为事实,以古迹为证、文物为证、寺庙为证、传说为证、专家为证为依据,为《西游记》发源于武穴提供了无与伦比、独一无二的实证,让大家形成共识,激扬起旅游开发力量,为“西游文化”提供动力和文化支撑。

花果山西游文化(武穴西游文化的不懈探寻者)(12)

花果山西游文化(武穴西游文化的不懈探寻者)(13)

花果山西游文化(武穴西游文化的不懈探寻者)(14)

花果山西游文化(武穴西游文化的不懈探寻者)(15)

花果山西游文化(武穴西游文化的不懈探寻者)(16)

吴学书痴迷于“西游记”课题研究20年,不但进行了大量的实据考证,也更坚定了自己的判断:《西游记》的发源地是武穴匡山。

他有关此论断的相关论文先后在国内权威学术报刊和新闻媒体上发表30多篇。

如较早发表的论文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的《中国中医药报》2018年3月29日发表其论文《<西游记>与李时珍的渊源》;中共湖北省委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湖北社会科学报》2015年9月1日刊发其论文《西游记中的禅宗元素》;2014年1月11日、2016年11月26日《黄冈日报》发表其论文《<西游记>的真正发源地》、《武穴一尖猪头山传说:印证<西游记>猪八戒投胎》。

后来,吴学书对“西游文化”研究又取得实质性的重要进展。2016年12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游记文化论丛》收录其《灵圣匡山与<西游记>的不解之缘》等4篇论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鄂东晚报》2016年1月28日、3月3日、3月10日、6月9日分别用4个整版刊登《<西游记>与<本草纲目>的渊源》、《武穴匡山:孙悟空的“出生地”》、《武穴灵山:<西游记>的终点站》、《武穴匡山东岳庙:印证唐僧取经“由来”》文章,引起强烈反响。多年来,他还在《农村新报》、《黄冈周刊》、《今日黄冈》、《大江》、《广济天下报》、《武穴传媒》、《匡山艺苑》、《美好乡村》、《黄梅文学》等报刊杂志和网站发表极有价值的西游文化研究论文,受到广泛关注。

他撰写的论文细致缜密,文中用大量翔实的材料论证,集理论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让文章有滋有味、有血有肉、有根有据,令读者信服。

鉴于吴学书在《西游记》研究领域的精深造诣,2018年6月,全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邀请他参加在江苏淮安举办的“全国西游记高端论坛”。

多年来,“匡山西游”文化研究得到武穴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2014年元月,武穴成立了西游记文化研究会,成为武穴研究、宣传、推介“西游文化”的新平台,并在研究、发掘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吴学书经常与武穴市西游记专家朱志勇、湖北省非遗民间文学代表性传承人陈良聚在一起,沟通交流,相互切磋。“西游文化”从“久藏深闺”到“家喻户晓”,他们功不可没。

期间,全国著名《西游记》专家蔡铁鹰、竺洪波、徐习军、刘怀玉等众多专家学者纷至沓来。2017年3月,著名导演张纪中慕名武穴考察匡山通天河景区。为推动和引领武穴西游记学术研究与文化创意的不断深入增添硬核力量。

花果山西游文化(武穴西游文化的不懈探寻者)(17)

花果山西游文化(武穴西游文化的不懈探寻者)(18)

建 议

如今,“匡山西游”成为武穴叫响全省、全国的文化名片。为擦亮“西游文化”这块金字招牌,吴学书的理想很朴实:武穴应充分利用“西游文化”的唯一性、独特性、不可复制性的资源禀赋,把西游文化作为全域旅游发展的带动点、支撑点、闪光点,将散布在群山之间的“西游文化”资源“串珠成链”,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景,打造武穴“世界级西游记文化遗址公园”。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武穴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内生动力和增长极,让青山绿水成为富裕一方百姓的金山银山。

目前,吴学书正在编写《武穴:<西游记>的原景地》一书。

近日,他又集中精力在撰写《关于打造武穴“世界级西游记文化遗址公园”的战略思考和路径选择》的调研报告,向武穴市政府建言献策,提出可行性建议和相关开发对策措施,带动武穴文化旅游跨越式发展。

多年来,吴学书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山里人,他的脚印踏遍了余川的山山岭岭、沟沟壑壑,他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了然于心,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堪称西游文化的“活字典”。为丰富和发展“匡山西游”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谱写出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如今,武穴“西游文化”已经成为包含无穷意义的文化图腾,这是一座精神富矿,一座文化宝山,随着武穴西游文化旅游开发的序幕拉开,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武穴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武穴市干部群众一定会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让人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世界级西游记遗址公园”一定会在武穴大地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