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各位家长:

大家好。

我们今天继续来聊家长对未成年人进行性教育的问题,今天我们来讨论第三部分内容即性作为驱力而存在,也就是讨论家长应如何教育未成年人和这样的性驱力和平相处的问题。今天的讨论需要有一个大前提,即我们之前所讨论的天性和心性的部分未成年人已经过了有效的培养和训练。

各位家长在现实中总看到自己的孩子叛逆呀、不好沟通等等的现象,感觉这样的现象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驱使着现实向前发展,实际上这都是性驱力所展现出来的东西。

只是这样的性驱力变质了,它为什么会变质呢?我们来解释一下。

未成年人性教育对孩子有什么影响(浅析家长对未成年人的性教育问题系列)(1)

简单来说性驱力来源于人们精神世界中本有的表达机制,只要人在现实中接受到了刺激,这刺激就会依据人性体系的作用路径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产生相应的图景,但人性体系产生作用本身是自发的,朴素的,因此表达机制所承载的图景内容从根本上来说就天然的缺乏价值判断这一环节。请注意,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

表达机制及其图景虽然很纯,很真,但是它绝对不美,不美的原因就在于缺乏必要的价值判断以及筛选过程。面对这一现实,只有具备稳定的天性和心性,我们才会在自我的精神世界中认知到这一点。

可是我们大部分同学甚至是家长显然没有达到这样的认识程度,于是在性驱力的驱使下,人们的精神世界就成了那些“纯真”图景的集散地,而人们需要做的就是随机的把这些图景表达出去,毫无判断和筛选甚至毫无逻辑,人在这一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变成了性驱力驱使的对象。

以上是今天讨论内容的第一方面,我们下面来讨论今天内容的第二个方面,如果我们姑且把语言认作是存在的家,那么现实是形而上学的推进还没有在语言中为存在完全找到这个家,因此我们的语言在实际运用中只能偶然的、随机的和某一逻辑形式去结合,而这一结合是在性驱力的驱使下来完成的,这样语言就沦为了人们精神世界表达机制外在的附庸。

以上这两方的结合,就成为人们在现实中看到的性驱力驱使下的表象。我们的人情世故就是这一表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的沉淀和结晶。这样的沉淀和结晶越多,人在精神世界中的自主性也就越差,逐渐的人的认识就会在自我的精神世界中发生异化,终于人认知被自己精神世界的无限发展所淹没,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身不由己。

我们举个具体的例子,如果高中生不去深究和把握数学思想的基本脉络及其底层逻辑的哲学渊源,那么眼前的数学题给他的切身体验就是一个单纯而孤立的思维游戏。在这样的认识下,题目的计算过程就沦为了通关的媒介,既然计算只是媒介,那么通关的秘籍也就是一些所谓的公式绝招就成了这个游戏内容的全部,于是计算由思想的展现沦为了耍猴的把戏,于是学生才会不断的追问有没有什么简便的算法,有没有什么简便的公式。于是数学难,学习压力大之类的说法就产生了,因为语言本身不能确定的描述对象。长期处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高中生对数学的认知就会发生改变,这一念之差,将会是人与人之间的天壤之别。

要想解决以上问题,关键就是要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在表达的机制里加入价值判断这一环节。人们需要让自我精神世界中呈现的图景本身就具备必要的价值判断的因素。能实现这一目标的就是培养未成年人的德性。

在讨论德性之前,我们首先要来描述一下德性存在的场景,这一点的重要性在于它说明德性不是被定义出来的,而是出自自我生命中最崇高的情感体验。在未成年人的天性和心性基本成型的前提下,未成年人就具备了面对困境尤其是面对精神世界中困境的基本条件。在长期处在困境的状态下,未成年人开始体会到自我人性的张力,在有效管控冲动的过程中,未成年人开始不断的触碰到自我人性的极限和边界。这是一个极其煎熬的状态,但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中,未成年人对自我的认识结合现实的需求才会为德性的产生创造条件。

由此可见德性存在的场景有两个关键词,一是长期的困境,二是人性的张力。德性是只有未成年人处于那个场景中精神世界才会产生的需求,它无法通过简单的动作或者单纯的表演就能产生,所以我们才说它是生命情感中最最崇高的一种体验。既然是最最崇高,那也自然就是真善美的体现。

在这样的体验之下,未成年人才会真正具备执着,坚毅等优秀的品质,同时他们也才会自然的把这样的优秀品质作为自己生命情感中的信仰。家长对自己孩子的那种殷切的希望实际上都是在德性这一层面上的东西,只是现实中这些东西的实现需要天性和心性的训练阶段作为先决条件和必要准备,否则殷切的希望就永远只是希望,它不可能在忽略天性和心性的情况之下成为现实。

好,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谢谢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