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文明本源出发,重塑你的认知,在更高的地方看世界——这是一场关乎人类命运的终极论述!

庄子老子孔子孟子谁更学问大(王东岳109.孟子学说与孔子学说有何不同)(1)

我们下面看看孟子学说和孔子学说的差别。

孔子曾经提出“男女大防”,我在孔子课上讲过避免伦理混乱,那是一个很柔和的避免伦理混乱的一个道德操作。可是到孟子,他的语言已经苛峻化到“男女授受不亲”,第一个“授”是赠给你物品,第二个“受”是接受别人的赠品。他说男女之间之间传递东西的时候,不能有肌肤接触。

男女防备的如此程度,那么问题就来了,有一个弟子提出:“嫂溺,则援之以手乎?”说我的嫂子掉到河里快淹死了,我该不该伸出手拉她一把呢?大家一听觉得这也未免太荒唐了,可按照孟子“男女授受不亲”的理论,这确实成了一个矛盾的问题。

庄子老子孔子孟子谁更学问大(王东岳109.孟子学说与孔子学说有何不同)(2)

淳于髡(音:kūn)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孟子还说过一段话,大家都很熟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中国人由此提出孟子的浩然之气,大丈夫之论。可这段话你换一个角度,它是什么含义?它说你活在战国这个糟糕的时代,你要么被富贵所淫,要么被贫贱所移,要么被威武所屈。总而言之,当时的社会状况正好相反,你活不成个正常人样儿,他暗含的不就是这意思吗?

孟子在《告子上》篇中又说一段话,仍然是非常苛厉的一段话: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庄子老子孔子孟子谁更学问大(王东岳109.孟子学说与孔子学说有何不同)(3)

这就是中国那个著名成语“舍生取义”的来源。这段话你换一个角度什么意思?你要想活你就别讲仁义,你要想讲仁义,你就别想活,二者不可得兼。当时的社会状况就是如此,只不过孟子是个大丈夫,选择了舍生取义,可其他人呢?估计当时社会的绝大多数都选择舍义取生吧。

可见,孟子所描绘的是那个时代非常坏的局面,因此他的文化思想的表彰表达也就变得十分的苛刻,十分的严峻。

大家看看我们反观一下孔子那个时代,孔子怎么表述他的思想状态。孔子有一句名言: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他说君子心情总是很平静的,坦坦荡荡;而小人才整天处在忧愁焦虑的状态中,患得患失。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当时孔子所处的社会状况是怎么样的,至少能够相见,和孟子的时代想必,孔子的时代要平和得多。下面我们再从其他言谈中窥视一二。

说孔子有一次跟他四个弟子在一起讨论各自的志向。

庄子老子孔子孟子谁更学问大(王东岳109.孟子学说与孔子学说有何不同)(4)

孔子有名的弟子子路,就说如果我有朝一日能主政一国,我将让这个国家做到国富兵强。弟子冉求说,如果我有一天能主政一方,那么我要让这个地方丰衣足食。弟子公西赤说,如果我能主政一方,我就好好做一个祭司。

然后孔子问曾皙,曾晳就是曾子的父亲,也叫曾点。孔子问曾皙说,你的志向是什么?曾皙居然给他的老师提出了一个叫春游歌咏说。他最大的志向是这样的: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子的父亲曾皙,他说我最喜欢的是这个事,说春天来了,我穿上专门春游的服装。“冠者五六人”,古代满20岁的男子正式成年,成人做成年礼,成年男人要戴帽子,说我找成年朋友五六个人,没成年的忘年交朋友六七个人,“浴乎沂”,“沂”就是今天山东的沂水,到沂河中去洗洗澡游游泳。

“风乎舞雩”大家注意“雩[yú]”这个字。“雩”是古代祭祀天地,乞求降雨的一个祭祀活动的高台。由于敬天祈雨的这个活动,它的最胜状态就是要有一种舞蹈,所以就把雩叫“舞雩”。他说我到沂水里去游游泳,洗洗澡,然后到舞雩台上去吹吹风,叫“风乎舞雩”,然后“咏而归”,吟着诗唱着歌回家,这就是我最高志向。

庄子老子孔子孟子谁更学问大(王东岳109.孟子学说与孔子学说有何不同)(5)

这四个弟子的志向,孔老师最欣赏谁?孔子原话说:“吾与点也。”我跟曾皙的看法一致。我最高志向就是好好生活,春游歌咏。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生活状态,对生活的态度是非常轻松豁达的。

孔子还说一段话,他说: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什么意思呢?他说敢赤手空拳就打老虎的人,过河不借船,脱了衣服顶在头上就渡河的人。他说这些玩命之徒,楞头儿青,我跟他们不是一路人,可见孔子是很珍惜生命的。

庄子老子孔子孟子谁更学问大(王东岳109.孟子学说与孔子学说有何不同)(6)

通过以上言谈的描写可以看出来,孔子对生活是抱着美好的期望的。这样轻松的生活态度,这样理智的礼仪要求,跟孟子苛峻的看法,严格的规约,形成非常明显的对照。

所以大家要注意,孟子学说跟孔子学说的区别不在于仁政,尽管孟子那个时代确实是一个更加败政的时代,但你要知道孔子生活的时代,孔子也认为它是败政,叫礼坏乐崩。后人把它改称为礼崩乐坏。就败政而言,两个人看法是一致的。

孟子和孔子都是主张仁政,但孔孟之间的区别在于战国时代比春秋时代更加败劣。因此孟子的学说和思想主轴上基本观点上跟孔子一样,气态上却完全不同,变得更为苛峻。而且大家要知道,孔孟的思想,当年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的。孔子克己复礼,是想退回到西周早年封建制度最完好的那个状态。

庄子老子孔子孟子谁更学问大(王东岳109.孟子学说与孔子学说有何不同)(7)

他们为什么最后在君主专制时代,也就是消灭了封建制以后建立的这个社会,从秦朝开始一直到辛亥革命,这2000多年都是反封建的时代,都是君主专制时代,儒家反而变成国教呢?两个原因:

第一,我在孔子课上讲过,因为孔子学说尊卑有序,忠恕之道符合君主制内在管理的格局。

第二,就是我们讲孟子时候的这个原因。就是儒家后学不断流变步步适应中国社会的败坏变迁。

由于儒家学说是一个不断变质的过程,因此跟社会格局的变化保持了某种同步关系。这就是主张美好封建社会的孔孟之学,最后成为中国君主专制时代的国教的原因。

庄子老子孔子孟子谁更学问大(王东岳109.孟子学说与孔子学说有何不同)(8)

你理解孟子,你必须理解它是更坏时代的苛峻理论。那么孟子还有一个思想,我们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孟子说过一段话,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我前面提到过这段话,很多人把它理解为孟子有民主思想,我说不是,它是典型的封建思想,这是封建时代的一种治国理念叫“民本思想”,就是“人民是国本”这个思想。

大家注意“民本”和“民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思想。“民本”是统治者思想,“民主”是人民思想。

“民本”,应该理解为帝王之术的一部分。以民为本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思想,这个思想是说给君王听的,也就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君王要稳定国邦,就不能不管百姓死活;

“民主”,则是舶来思想,指的是人民做主,也就是说管理国家的人应该是由人民选出来的,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庄子老子孔子孟子谁更学问大(王东岳109.孟子学说与孔子学说有何不同)(9)

孟子接着说了几段话。孟子讲:

“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他说君王如果有很大的过错,文臣就应该去劝谏他,如果劝他而不听,就应该推翻他换君王。这个说法也比孔子厉害多了。孔子讲的是忠恕之道,对君王要“忠”,“恕”是要宽待,要原谅君王的错误,孟子是不原谅。

孟子接着又说,他说: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杀害仁德之士的人被称作贼子,杀害义士的人被称作残,他说伤害仁和义,就是贼和残。他说残贼之人只不过是一个人,他不配做君王,我只听说过杀掉了纣王这个人,我没听说过这是弑君。孟子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君王是暴君,那么他就不配成为一个君王,推翻他,甚至杀掉他是应该的,不能说成他是弑君。这也跟孔子的主张完全不同。

由于孟子这个主张,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很反感孟子,他居然在明代早期主政期间,把孟子从孔庙中赶出,牌位移除,而且专门出一本删掉了孟子85段话的一个孟子集本,叫《孟子节文》。朱元璋特别讨厌孟子,因为孟子说“君为轻”,说可以推翻暴君。

庄子老子孔子孟子谁更学问大(王东岳109.孟子学说与孔子学说有何不同)(10)

那么孟子是不是有民主思想?不是。请大家注意,一定要把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分清楚,不是一回事。

什么叫民本思想?周代早期就出现,也就是为政者一定要照顾民本。你只有照顾民生,你的政权才能稳固,这叫“民本思想”,它的目的在于求质,在于保持政权的稳定,而不在于民主。

民主的含义是主权在民,一个国家的权力是人民构成的,人民有一个授权程序,政府才有权力,这叫“民主思想”。它跟民本思想是全然不同的。

“民本思想”是专制思想和政治体系的维稳对冲系统,这就是民本和民主的差别。所以大家理解,孟子只不过是把初周以来所贯穿的民本思想以更严厉的方式表述出来了而已。这些基本概念大家要澄清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