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课程,请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虚空济】APP,目前《论语》更新中~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原文)

每天学论语知识大全(虚空先生解说国学经典)(1)

"子曰:弟子, 入则孝,出则弟;”

“弟子”两种所指,第一所指年幼之人、年龄小的人,有父母,也是做人子的,也是做人弟的;第二种指的学生,要去学习,必然是有老师的,所以称之为弟子。那我们看看做弟子之人该遵守什么样的法则呢?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入”就是在家的时候,在家的时候要孝顺父母。如果用第二层理解就是拜师学艺的时候,学习的时候要懂得孝顺老师,敬重老师,因为是传给我们学问的。

我们古话讲“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和父母是一样的。父母给我们生命,而老师给我们慧命,给我智慧,让我们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所以,告诉我们“为人弟子者,入则孝。”在家的时候要孝顺父母。“出则弟”,外出的时候要恭敬兄长。我们再往范围大一点讲,外出的时候,要敬重比我们年长之人,这就是古人讲的“孝悌之道。”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谨而信”我们的行为是严谨的。“信”言而有信,“谨而信”这三个字就告诉我们了,无论从言语还是从行为上,都是言而有信的,恭敬有礼的。

我们看这句话的次第,在家的时候孝顺父母,出外的时候恭敬兄长,比我年龄大的人。当我们长期这样修正己身的时候,我们就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所以接下来自然而然就可以做到“谨而信”。我们的行为就是严谨的,我们讲话就是言而有信的。

“泛爱众,而亲仁。”“泛爱众”,“泛”就是博爱、广博的意思,我们广博地去爱很多人。“而亲仁”,我们要亲近有仁德的人,因为亲近有仁德的人,会让我们自己也会受对方仁德的影响,来修正己身。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当我们做好了以上的五件事情,还有余力,这个时候怎么办?要去学文化了,要让自己内在的文化底蕴变得充实。

“学文”就是读书,可以学习很多文化,可以学习很多思想,进一步地指导我们的身心。

这句话有它的历史时代背景,跟我们现在不一样,到了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都是先学文的,因为从小就可以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个时代的我们是幸运的,是幸福的,都可以吃饱穿暖,绝大多数人从小就可以接受文化,接受教育。

每天学论语知识大全(虚空先生解说国学经典)(2)

但是,在孔子那个时代不是这样的,那个时代只有富家子弟,有身份的人、家境比较好的人,才可以上得起学的。大部分人是没有学可以上的,所以那个时候告诉我们“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我们学知识不要学刻板,要学他背后的道理。这个时候要我们学习的是“文质彬彬”,同时进行,我们从小要教育孩子,要去学文。

但是注意,“学文”只是一部分,我们刚才讲“文质彬彬。“学文”是文,“质”是什么?“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都是质,就是本来的最质朴的样子,我们本有的性格。

说即使一个不学习的人,没有经过教育的人,但是你本质上的东西要有,最起码你要懂得孝顺父母,这是人性的光辉;出门的时候你要敬畏兄长,这也是人该做的事情;说话要懂得言而有信;做事情要恭敬严谨;要懂得去爱护更多的人,懂得去亲近有仁德的人,比我们更优秀的人。这都是“质”的部分。

《论语》讲“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们为什么经常来引用这句话呢?我们把这句话分开来理解,把“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去掉。“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就是质。

一个人都应该有的东西,都应该有的品质,可是如果只有这些品质,而没有学文,就是“质胜文则野。”就是感觉这个人做得虽然很好,但是没有文化底蕴,总感觉他是粗野的,像是野路子,不成系统。

可是,如果把前半段都去掉呢?只有学文,就会变成“文胜质则史”学得很刻板,很教条。注意,不光刻板和教条,因为没有“质朴”的那个东西,没有最本质的立身之本,虽然学了很多文化,不懂得恭敬他人,不懂得言而有信,不会去爱护更多的人,也不去亲近有仁德的人,你学习了更多的文化又有什么作用呢?就形成了一句话叫做“斯文败类”。

甚至还不如不学习文化的人,因为有些人质朴的东西还在,虽然我没有学习很多的文化,可是我很善良,可是我言而有信,可是我懂得爱护他人,我懂得亲近那些比我们优秀的人。

所以我们一定要两相结合“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是立身之本,是我们本质上的东西;一个是文化底蕴,缺一不可。

为什么一定要讲《论语》呢?现在很多的孩子已经开始学《论语》了,我们切记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能只是学文。我们更多的在孩子学文的同时,让他懂得孝顺父母,让他懂得恭敬师长,让他懂得去尊重每一个年长之人,尊重年龄比我们大的人,讲话从小就要言而有信。行为要非常的恭敬严谨,要让他学会爱和包容,懂得爱更多的人,他将来才能成长,他才能承载更多和更大的事情。让他从小就懂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个是一个孩子身上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再加上学文,这个时候才是文质彬彬的样子。

可是我们现在很多成年的朋友,我们已经走到了今天,我们已经有了很多的社会阅历,我们也经历了生活当中的痛苦和快乐,所以我们更要懂得修身的重要性,更要懂得文质彬彬的重要性。

我们一边让自己质朴的东西散发他本有的光芒,一边我们要再去学习更多的圣贤文化,让我们的内在变得更有底蕴,让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接受圣贤文化的指导,来修正自己。

“子夏曰:贤贤易色;”

子夏,孔子的弟子,才思敏捷,以问学著称。我们说《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写,其中就有子夏。子夏被称为大儒。战国时期有两位变法之人,一位叫李悝,一位叫吴起,都曾随子夏学习儒家文化。

子夏曰:“贤贤易色”。儒家是讲五伦关系,这段话其中讲了四伦。第一种讲的是夫妇。“贤贤易色”第一个贤是动词,说我们在选择夫妇的时候,选择人生伴侣之时,我们要尊重选择有贤德的人,而轻视色相,不要那么重视外貌。

“事父母能竭其力;”

接下来又讲父子关系。“竭其立”就是尽自己的全力,全力地孝顺父母。孝顺这件事情本身是没有统一标准,但是我们要全心全力地,尽自己所能去侍奉我们的父母。

“事君能致其身”

接下来又讲君臣之间的关系,相处之道。以前的天子称为君,以前的诸侯国的国君称为君。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再把它延伸。我们在工作之时,我们的领导,我们可以把他定义为君臣的关系。

每天学论语知识大全(虚空先生解说国学经典)(3)

“事君能致其身”,“致”就是尽职尽责的意思,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侍奉君主的时候,是要尽职尽责地去做事情。一个是忠,一个是信;“忠”全心全意地去做事情;“信”不欺,言而有信地去做事情。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又讲了第四种关系,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与朋友相交要言而有信。不欺称为信,我们做事情不会有隐瞒,不会有欺骗他人的行为,都是诚实守信的。

五伦关系其中还有兄弟,这里只讲了四伦关系。为什么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呢?人先是要有夫妻的,组合成一个家庭,接下来就会产生了父子之间的关系。伴侣也是我们人生当中,在一起的时间最多的。

第二位就是父子之间的关系,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的。第三个就是君臣的关系,在古代我们要懂得时时敬畏和侍奉君主的。

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其实也是通用的,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就一定是有领导的,我们做事情也不是给领导做的,我们自己要懂得致其身,做任何事情都是尽职尽责的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德行,忠于自己的行为。

与朋友相交,是要言而有信的。对朋友言而有信的同时,说明我们自己就是一个不自欺之人,我们自己就是一个诚实守信之人,彰显的更多的是我们个人的品行。通过外在的和他人相处,就会体现出来。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接下来子夏给我们一句总结,我们能做到以上的这四句话,“虽曰未学”虽然没有学过文化,或者说有的人谦虚,说没有学过多少文化,没有学过多少知识,但是能做到以上四点,为人之根本“吾必谓之学矣”,我一定认为他是学过圣贤文化的,因为他懂得立身的根本。

我们前面讲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首先学习是要务本的,当我们这个立身之本有了,方法自然就是可以生成的。如果我们懂得“贤贤易色”的道理,是不是做事情的时候我们自有自己的方法和准则?

我们说孝顺父母也是一样的,无论我们当下处在什么样的环境,有什么样的生活条件,我们自然会衍生出来很多方法去孝顺父母的。可能平时一个关怀,一个温暖,都是可以让父母觉得心里舒服的。

“事君能尽其身”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懂了以修身为本,我们知道了该恪尽职守,该忠于自己,该要去一心一意地做事情,你会发现“本立而道生。”我们自然会学习很多的方法,可以完成当下的事情。

所以儒家反复地强调,告诉我们立身之根本,是要先从思维和心念上去转变的,是要懂得先修己身,让自己合于忠,合于信。这个时候我们从内所散发出来的就是“忠”和“信”。对外自然所体现出来的就是“忠”和“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我们说如果自己一个人不修忠,不修信,我们连自己都活在自欺的状态、都活在自我隐瞒的状态、不敢去面对事情的状态、不敢去承担责任的状态,我们怎么可能对朋友诚信呢?看似是我们对他人的行为,实在要自己先务本,当你自己立身之根本有了,我们所体现出来的就是自然而然的。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整个这句话,四种相处关系。如果我们有了这个立身之本,感情自然也会变得好。可是,我们现在好像反了,我们选择伴侣的时候都选择好不好看,外貌如何是不是漂亮的、是不是帅气的?

而古人告诉我们要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德行,如果我们选了一个没有德行的伴侣,生活当中就会有很多的烦恼和矛盾。也不懂得相夫教子;一个男人如果没有了贤德,也不懂得去承载更多的事情,也不懂得去承担,不愿去背负自己的责任。所以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不光是选伴侣要“贤贤易色”,这件事情的根本是我们自己的性情,我们自己的思维观念当中,对任何事情都是“贤贤易色”的。平时我们追求的任何东西,都是和贤德相临近的,我们“轻色”,这个“色”指的所有的物质,好的东西,我们都把他称为色,这个就是广义上的“色”了。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贤贤易色”这句话,我们轻货物,轻外在的享受,而重视自己贤德的培养,亲近有贤德的人,学习圣贤的文化,这个时候我们思维和行为就会发生变化。

我们这个内在的变化有了之后,我们无论是选择感情,选择事情,选择工作,选择朋友,是不是都是“贤贤易色”?

可是如果我们不懂得修“贤贤易色”我们一定是先被色相所迷惑,先被欲望所引诱,就被我们的情绪、贪念牵着走,而忘记了贤德这件事情。

我们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懂得“贤贤易色”这四个字的重要性,我们从小培养和教育孩子就是应该重点地培养,让他成为一个有贤德之人,而不是让他停留在物质的表面,让他过度地享受、过度的奢华、过度地追求外在的东西。将来这个孩子的性情当中,他一定是贪图享乐的,而没有了人性的光辉,不会成为一个贤德之人。

即使是我们交朋友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内心是有贤德的人,我们交朋友就会交有贤德之人,而不是重视朋友外在的东西,而忽略了他本来的品性。不会让自己的人际关系,让自己的交际圈变得越来越乱。

所以整个这句话,我们来总结最重要的也就是“贤贤易色”这四个字。首先让我们自己去修“贤贤易色”这四个字。接下来,这四个字就可以广泛地应用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