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红楼梦》里贾迎春因何如此胆怯?

文/尤磊

东周列国志的成语(成语说东周之众叛亲离)(1)

【作者简介】尤磊,笔名:归去来,驻马店市作协会员。喜历史人文。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一)州吁弑兄篡位

按照周礼,天子停灵七月而葬。因王室贫穷,偏天王葬仪繁杂,用度侈费,分赴豪富之国打秋风的使者尚未全部回还,因此,直至年底方敲定下葬日期。

翌年二月,接到周王讣告,卫桓公收拾收拾,便动身前往洛邑致祭。

吊丧要出西门,西门外,公子州吁早已摆好了饯行酒。

兄侯,您看这事下臣又替不得,您这一去鞍马劳顿的,愚弟特备薄酒,请满饮一爵。

卫桓公接过,一饮而尽。这几年,州吁一改往日骄蛮,彬彬有礼起来。卫国地近戎狄,若有个变故,还是要靠近支宗亲,上阵亲兄弟不是。

(郑国周边的形势)

寡人这一去少不得要在王城多盘桓几日,国内琐事贤弟多费心了。说着,卫桓公示意寺人将酒爵满上递于州吁。他是个善良人,即是兄弟也要回敬。

州吁一个没接住,酒爵“当啷”一声掉在地上。

卫桓公哈哈一笑,贤弟也老大不小了,还是如此毛手毛脚。说罢,命寺人取盏更斟。

州吁蹲下身来,假装拾爵,忽地腾身跃至桓公背后,抽出短剑猛劲一刺。那剑乃吴子进贡,锋利无比。桓公刃透于胸,瞬时倒地身亡。

四下里石厚率五百重装甲士鼓噪而出,陪驾诸臣见对方凶狠,慌慌举手降顺。

州吁率众入宫,托言桓公暴疾,众人心内清楚,只敢怒不敢言。于是,州吁自立为君,拜石厚为上卿。

东周列国志的成语(成语说东周之众叛亲离)(2)

(郑国国都新郑出土的车马坑)

(二)五国联军向郑国杀来

卫桓公凶信传至新郑,郑庄公不由长叹一声:吾国怕要遭逢兵祸了!

众人不解。

庄公道:想那州吁杀兄篡位,国内民情汹汹,正欲杀伐立威。因逆滑之事,我国与他已结怨仇,彼若出兵,非我其谁?

不消一月,探马来报:卫主州吁率宋、鲁、陈、蔡五国联军向新郑杀来。

想州吁一篡逆之人怎生就指使得了那四国?

原来,陈、蔡弱小,向来尊奉周王,看郑国欺侮天子,早就心怀不满,加上卫国在他们面前也是使了钱的,与州吁那是一拍即合;宋国公子冯逃亡在郑,宋殇公出兵,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鲁国却是权臣公子翚收了州吁重赂,不顾鲁隐公训诫,带领自家甲士强行出兵。这只是面上的,究其根源,郑国是个外来户,并且弄的风生水起,这些土著诸侯早就心酸眼热了。

东周列国志的成语(成语说东周之众叛亲离)(3)

(河南郑韩故城首次发现城门和瓮城)

却说鲁国本系周公旦封国,因为周公要在王城辅佐周王,他的嫡长子伯禽就封。而在洛邑周公是世袭的,其职位大致相当于后世的人大委员长。

因周公功劳大,周成王特许鲁国可以郊祭文王。按照周礼,只有天子可以祭祀天子,现在鲁国也可以了,那可是天大的面子。鲁国又是圣人周公嫡系,所以说周礼尽在鲁,换言之,鲁国便是各诸侯国习学周礼的老师。

公元前723年,鲁惠公弗湟薨,嫡子允尚小,便由庶长子息姑摄政称公,那意思,等弟弟长大了,是要还政于他的。事实上,鲁隐公与卫桓公一样,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摄政期间,一直以鲁允为太子。

州吁联合出兵的战报传至鲁隐公案头,隐公犹豫不决,便询问智囊众仲。

众仲道:战争就好象整理乱线,只能越整越乱。那个州吁,依仗兵力而本性残忍。依仗兵力不会得民心,本性残忍就不会有亲近的人,如此众叛亲离,肯定不会成功的(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战乱象火一样,不加止息就会燃及自身啊(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

东周列国志的成语(成语说东周之众叛亲离)(4)

(郑国国都地下冷藏室)

这段话很厉害,出现了三个成语:安忍无亲、众叛亲离、玩火自焚。

却说鲁隐公的爷爷鲁孝公有子六人:长子弗湟为鲁惠公;次子豫,后人史无记录;三子益师,字众父,众仲是他的儿子,他的后人以“众”为氏。四子展,后有展氏。五子彄,字子臧,后有臧氏。六子巩,封于郈邑(山东东平),后有郈氏。

鲁隐公本就是个心软的,再说,鲁、郑、卫本是同姓,他不想看到同室操戈的局面,因此便将卫国战报压了下来。那石厚是个明白人,玩了一招曲线救国,用金钱美女打通了隐公堂叔公子翚的关节。公子翚是个贼大胆,根本没将隐公这个老侄子放在眼里,不就是个假国君吗?你不让出兵我偏出。

宋为公爵,级别最高,在宋殇公的带领下,五国兵车共一千三百乘,将新郑东门围了个水泄不通,因此,这次战争又被称作“东门之役”。

东周列国志的成语(成语说东周之众叛亲离)(5)

(郑国礼乐器青铜编钟)

(三)东门之役,不战而解

卫国是我的人逃亡在他国他来打我,宋国是他的人逃亡在我国他也来打我,奶奶的,到哪儿说理去!陈国也是咸吃萝卜,那卫完怎么说也是他家外甥,不打仇家也来打我,还有正义感吗?鲁国就不说了,鲁息姑就是个摆设。偏那蔡国蕞尔小邦,也敢太岁头上动土,反了!

郑庄公这个气啊!

众大夫议论纷纷,一时之间战和难定。

郑庄公瞅了瞅祭足,那家伙正若有所思,似乎嘴里还念念有词。

老祭,你来说说。

噢,主公,您叫我?

庄公“扑哧”一乐,装什么大瓣蒜,出主意的事儿不靠你靠谁?

我倒觉得咱没必要动肝火,所谓以不变应万变。您看啊,宋国是为了公子冯,这是秃子头上的虱子,那咱就将公子冯移徙他邑。当然,为将来计,尚需一员大将保护。再与宋君去信一封,将问题说明白,宋兵自会离去。带头大哥一走,鲁、陈、蔡三国必然作壁上观,他们才不会为逆贼卖命,与礼不合不是。那卫国更不消多虑,州吁立足未稳,还怕别人抄了他的老巢,如果不出吾之所料,不消五日,吾国兵祸必解。

东周列国志的成语(成语说东周之众叛亲离)(6)

(郑韩故城城墙)

(四)州吁溜走之前,还不忘割了东门附近的麦子

什么叫聪明,这就是。所谓聪明不是非要有过人的技能,而是必须有参透时局的睿智。

大夫暇叔盈引一枝兵马护送公子冯去了长葛,宋殇公接到郑庄公书信,果然带兵奔长葛而去。鲁、陈、蔡三国本就抱定混水摸鱼的决心,见宋兵离去,马上松懈下来。

石厚看这架势,急往中军寻州吁议处。

主公啊,咱也回老家去吧。

说什么呢?州吁眼睛一瞪,那亲娘都不疼的家伙龟缩在城中苦胆都吓破了。再说,我还计划着捞他一把,给你发点福利,怎么就想回家呢?

我的主公啊,你也不想想,咱在外时间长了,朝歌有个变故,咱可是连根据地都丢了。

东周列国志的成语(成语说东周之众叛亲离)(7)

(河南郑韩故城首次发现城门和瓮城)

一语点醒梦中人,说走咱就走,这时候也不讲什么江湖道义了,州吁连招呼也不和那三国打,玩了一招溜之大吉。走之前将东门之外的旱稻割了不老少,他郑寤生不是割了周王的麦子吗?这次也让他尝尝被别人割稻子的滋味。所以说,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老家尽管矛盾重重,但是老家温暖啊。

可是州吁哪里知道,这次回国真是他妈回老家了。

相关阅读:

成语“千金一笑”:汉中美人,一笑亡西周

从成语言不由衷看周天子与郑庄公之间的冲突

成语“裂土分茅”隐藏的历史大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