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据-安徽画报

【导读:宰相张文端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张氏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安徽张氏家族谱(安徽桐城张氏家族)(1)

   ▲六尺巷让墙诗石刻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桐城市老城区内,有一处文保单位“六尺巷”。这条闻名海内外、全长不过一百多米的巷道,古往今来,承载了无数修身正心之人虔诚的脚步,也映射了以张英为代表的桐城张氏家族祖孙数代合家顶戴、满门朱紫的不朽传奇。

  三世得谥 六代翰林

  有着“文都”之誉的桐城在明清时涌现出多个名门望族,其中尤以张英、张廷玉父子双宰相为代表的张氏家族最为有名。

   据史料记载,自明隆庆二年(1568年)至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306年时间内,张英家族在10代人中,先后有26位进士及第;自张英以下更先后出现“三世得谥”,“六代翰林”等人文盛况,其他得功名、做高官者更是数不胜数,是名副其实的甲科世家和名门望族。

  张氏家族“源自豫章。洪永年间,一迁鸠兹,再迁桐城”,张氏先辈在明代中叶也过着亦耕亦读的田园生活,直至六世祖张淳——史上留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第一位走上仕途的张氏族人之后,便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清廉官员。

  张淳,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是张氏迁居桐城县后的第一位进士。曾任浙江永康知县、建宁知府,累官至陕西临巩道参政。

张淳善断案,清冤狱,其事迹被载入《明史·循吏列传》。

  张淳的长子张士维,年十四即补弟子员,以行优特受上赏,生平多隐德,而不令人知。

张秉文是张士维的长子,张英的伯父,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历任福建右参政、广东按察使、右布政使,终山东左布政使。明清鼎革之际,济南陷落,张秉文壮烈殉国,其妻方孟式投大明湖以身殉夫。

安徽张氏家族谱(安徽桐城张氏家族)(2)

▲安徽桐城的六尺巷

  至九世祖张英、十世祖张廷玉这两代时,由于张英、张廷玉位居内阁大学士,被誉为“父子双宰相”(因清朝没有“宰相”,故“中堂”和“大学士”约相当宰相之级别)。此时,张氏家族不仅在官阶品级上达到了桐城历史上的最高峰,同时也在更重要的修身之道和为官之德层面留名青史。

闻名遐迩的“六尺巷”故事便发生在这个时候。

  据桐城派重要作家姚永朴先生《旧闻随笔》及《桐城县志略》上的记载:老宰相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张氏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廉俭礼让 家风传扬

安徽张氏家族谱(安徽桐城张氏家族)(3)

  ▲ 张英所著《聪训斋语》

  历史上,张英廉俭自律、家风端正。他在自己的 《聪训斋语》中,以“立品、读书、养身、择友”为主要内容,告诫子孙在日常生活中要感悟做人、读书、立身、交友的道理。他把家训概括为四句话: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其核心观念就是要求子孙廉俭礼让,谨言慎行,勤苦读书、乐闻规劝,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据载,张英六十华诞坚持不办寿宴,不收贺礼,与妻子商定把钱省下来“制作衣绔百领,以施道路饥寒之人”,此外,张英还推崇为人礼让,做父母的就应“教之谦让”。晚年居乡时,他也从不以“宰相”自居,仅以一位山间老人身份与百姓交往。遇到担柴人,便退立道旁,主动让路。

  在张英《聪训斋语》的影响下,张氏家族的子孙纷纷克承祖训,谨守家风。张英次子张廷玉,幼承家学,秉持家风,继承其父为官为人之道。历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居官五十载,逝后配享太庙,是清朝汉族大臣里的唯一一人。

雍正十一年(公元 1733 年),张廷玉之子张若霭参加殿试,中了一甲第三,即探花。张廷玉再三恳辞:“普天下人才众多,三年大比,莫不相望鼎甲。臣蒙恩现居政府,而子张若霭登一甲三名,占寒士之先,于心实有未安”,“臣家已备沐恩荣,只算臣情愿让与天下寒士”。雍正帝深感其大义,不得不勉从其请,将张若霭由一甲探花改为二甲第一名传胪。与张英六尺巷“让墙”的义举一脉相承,张廷玉“让探花”的故事,当年已是名扬京城。居庙堂之高,还能心忧、礼让天下寒士,连雍正帝都深感其义,要求读卷官将此原原本本记录下来,“候朕览定,颁示中外”。

  明礼诚信、敦睦友善、相敬和谐,张氏家族的故事在桐城口口相传了数百年,其所蕴含的优秀道德精神也深深镌刻在一代又一代桐城人的心中,影响和激励着他们的成长,也由此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桐城地方文化。

安徽张氏家族谱(安徽桐城张氏家族)(4)

   ▲修复后的张英墓牌坊

  “桐城地域文化中道德思想最大的特点之一是积德,而且是‘隐德’,做了好事不大肆宣扬。”在张泽国看来,在桐城,张氏家族有这样的家风形成并非偶然,它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这方水土中长久积淀孕育出来的,是桐城地域道德风尚的现实体现,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与之是一脉相承的。

  有益于人 福泽绵长

  桐城张氏虽为官者众,但他们在退休还籍后,大多居城养老,故城中张姓宅第甚多。其中张英的“笃素堂”,其子辈的“詹事府”、“宗伯第”、“司空第”联袂成片。虽称“相府”,但建筑朴实无华,与城中普通民宅无异。张氏家族的文人士大夫们无论在朝在野,皆能恪守先贤轨则。凡做事首先要有益于人,居官以廉,居乡以善。每遇灾荒之年,设粥厂,开义仓,拯饥民于水;,扶贫助学,修桥铺路,乐施好捐,不惜倾其所有。当年由张廷玉捐助修建的“良弼桥(现紫来桥)”,至今仍雄踞在古城东门外的龙眠河上,成为一处历史见证。

安徽张氏家族谱(安徽桐城张氏家族)(5)

   ▲张廷玉墓照壁

  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富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桐城,是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2021年1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桐城成为中国第13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大街 ( 含胜利街 )、北大街、东大街及六尺巷,即桐城传统街区“三街一巷”,将以张氏家族为代表的桐城文化发扬光大,在桐城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三街一巷”修复保护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不久的将来,古老桐城的繁华与厚重将更加鲜明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安徽张氏家族谱(安徽桐城张氏家族)(6)

   ▲紫来桥(原良弼桥)至今为行人通行提供着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