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家族修祖墓,受族人委托撰写碑文很早就知道这位女性祖先,非同寻常,不是常人,而是一位被封为“恭人”的命妇这么多年来,一直以为其夫或其子是四品官爵然而查阅家谱,并未发现有四品官爵的记载一度以为“恭人”之封号,名不副实,有造假之嫌但是,这次本着慎重的态度,再查阅相关资料,终于解除了心中的疑惑,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古代对女性的封号?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古代对女性的封号(细说古代民间女子封号)

古代对女性的封号

因家族修祖墓,受族人委托撰写碑文。很早就知道这位女性祖先,非同寻常,不是常人,而是一位被封为“恭人”的命妇。这么多年来,一直以为其夫或其子是四品官爵。然而查阅家谱,并未发现有四品官爵的记载。一度以为“恭人”之封号,名不副实,有造假之嫌。但是,这次本着慎重的态度,再查阅相关资料,终于解除了心中的疑惑。

那么古代女子封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咱们一起探索一下吧。古代女子,与男人受爵一样,也会因夫贵或子显而受赠封号。戏曲、电视剧里,常有“诰命夫人”身份的女子出现。诰命夫人,正是由朝廷封赠的封号。民间墓碑碑额习惯称女性为“孺人”,实际上是对女性的尊称,更是命妇封号的拓展与延续。

古代女子,很早就有封号。早在先秦,后宫就有“美人”封号的女官,并为女官等级中的第三级。秦女官封号,自上至下依次为王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共八级。秦昭王生母,生前封号就是“八子”。皇帝妻妾封号,后世延续,但名号、等级时有变化。

宫廷中嫔妃,称内命妇,外廷官员妻、母称外命妇。关于内命妇的详细情况,此文不表。

有了封号的女子,称之为“命妇”,似朝廷命官。命妇与命官一样,享有一些政治特权。命妇封号,根据其丈夫的官职品级而定。因丈夫为官,而妻子受封,儿子受荫,故又称之为“封妻荫子”,在旧社会能封妻荫子,是男人最为荣光的理想和目标。能封妻荫子,至少说明这个男人是非常成功的。女子,也可以母凭子贵。儿子做官,也可以为母亲争取封号。

汉代,王公大臣之妻,则称夫人。历代封建王朝妇女封号,根据其夫君官爵高低而定,唐代以后形成制度。

唐代外命妇定制为:一品国夫人,三品以上为郡夫人,四品为郡君,五品为县君。

宋代外命妇定制为:国夫人、郡夫人、郡君、县君、孺人。至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定外命妇封号为九等,即国夫人、郡夫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

元代,外命妇之封号有七等。分别是:一品封国夫人,二品封郡公夫人,三品封郡侯夫人,四品封郡君,五品封县君,六品封恭人,七品封宜人。

明代,外命妇之封号有九等。分别是:公爵称国夫人,侯爵称侯夫人,伯爵称伯夫人,一品、二品称夫人,淑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

清代,外命妇封号有七等。分别是:一品二品称夫人,三品称淑人,四品称恭人,五品称宜人,六品称安人,七品以下称孺人。不分正从,文武职相同。

通过梳理外命妇封号资料,发现外命妇封号名称历代常有变化,等级也常变化。研究文史的时候,不能马虎。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的所处年代。一个朝代,一套仪制,封号名称虽然相同,而品级会有很大的差别。

比如我支祖妣马恭人,生于元代,卒于元代,受封为“恭人”,按元代命妇封号,应该是六品。若按明清仪制套用,则为四品。等级相差,是很显著的。马恭人之夫与子,在宗谱里未有四品官爵的记载。而族人口传,其夫祖五公有宦迹与升迁,其子宗五公亦有仕宦,那么祖五、宗五父子为六品命官,是完全有可能的。按惯例,如果母凭子贵而受封,其封号之前,应加“太”字。旧碑额称“马恭人”未加“太”字,则应系其夫祖五官爵为六品,而受“恭人”封号。

欢迎留言,补充关于古代外命妇封号的更多知识。文中插图来自网络,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