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翻了翻《认知天性》这本书。

去年这本书刚到手的时候,看了一晚上,里面很多观点让我耳目一新,然后看了一章以后,就束之高阁,至于原因,内容太枯燥了,感觉像论文多过一本学习指导书。

前段时间不小心阳了,只好在家看书,找来找去,最后选了这本书。

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觉察(天性也需要认知)(1)

图片来自网络

网上很多人都说这本书很值得一读,樊登给它做过序。这是关于学习方法的三本好书之一。

这本书分为8个部分。

1解释学习的本质——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不花力气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明天字就消失了。

强调要让学到的知识或者技能在自己的脑中随时待命,非如此不足以证明学习到位。

2通过缝合静脉手术的例子强化这一观点"知识最终将变成条件反射"。为了确保新知识能够及时用上,不断预想它们的使用场景和分解步骤,直至能够将该知识或者技能随手用出。

这里有一个对本书来说至关重要的学习步骤——检索,即反复回忆学到的内容,也叫测验。

3如何科学地练习。短时间频繁练习只会强化短时记忆,对掌握该项知识帮助不大。

检索、有间隔、有穿插的练习、多样化练习、反思,以及细化。

当心中已经充分做好预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自己做出最好的应对,那么学习就达到了它的最终目的。

4知识的"滚雪球"效应。主要说了学习的三个步骤——编码,巩固,检索。学习不是掌握了一种解决途径就可以的,要想完美得把知识掌握,最好能够"忘记"前面学过的,再换另一种方式记住新知识。

除此以外,还要能够把知识活用在日常生活场景中,你回想地越快,说明你掌握地越好,记得越牢。

56这两章没看太明白。

第7章说了一些关于速记的小技巧,比如数字编码法还有记忆宫殿。

第8章分人群介绍了一些学习策略。给学生的,给职场人士的,给教师的,给培训者的。

对学生来说,从记忆中检索知识应当成为主要学习方法。后面的没看了!

花了一周时间翻了这本书,感觉这本书没有网传的那么神。可能是中西文化的不同,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完全进不去书中的精神世界。举的例子不是跳伞就是运动练习,要不就是飞行员对突发故障的紧急处理。全文的鸡汤味儿和洗脑味儿太浓了!

但收获还是有的,总结一下:

1,轻松地学习其实也是无效的学习,学得快忘得也快。

2,学习不能像以前上学那样,短时间内频繁重复有限几个知识点,需要间断检索式复习。

3,大脑记忆新知识也需要有个过程,还有记忆路径,如果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多几条检索方式,那记忆也越牢靠。

4,真正能让我们重新巩固并深入学习知识的,其实是“重构”这个费力的过程。

5,人力有时而穷。不能看到什么就想学什么,那不现实,从现在起,把精力放在自己真正的兴趣上,一直有进步!

最后,这本书让我记忆最深刻就是樊登写的序了。[捂脸]

考试前拿来一张白纸,把知识点默写下来,有遗漏或者记不大清的再翻书看。

这可比检索记忆牛掰多了[眼看看]

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觉察(天性也需要认知)(2)

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觉察(天性也需要认知)(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