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 年,四十岁的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登基,大明王朝迎来第一个春天,此时南京的春天比往常还要温暖,一切看似都在好转。

明朝举办科举考试的官(古代是怎么考试的)(1)

然而朱元璋的考验才正要开始,此时帝国尚未一统,元顺帝的势力盘据大都(今北京),四方仍不时传来水、旱灾的消息。许多人民流离失所,尚未回到家乡耕垦,又或者当他们返乡后,发现原来的田地已被占据。于是朱元璋说:"因为逃避兵乱离开家乡的人民,若田产已被其他有力之家耕垦,官府应给予附近的荒田让原本的田主耕种。至于其他的荒田,也应允给其他人民耕作,并免除他们三年的劳役(每年的义务性劳役)。"

朱元璋一方面安顿百姓,一方面也急着招揽人才,他征求天下贤才到京师(南京),安排这些贤才担任地方官的职务。又听说有些学问渊博、才德兼具的人对于新政权有些顾虑,所以躲避在山林里隐居,朱元璋特地请官员前往访查,邀请他们出来服务。

明朝举办科举考试的官(古代是怎么考试的)(2)

朱元璋曾派大将军徐达赴济宁(今山东省济宁市),务必要将孔子五十五代嫡长孙孔克坚请出来做官,孔克坚称病不出,让儿子孔希学代替,朱元璋推测生病是推托之词,又传了敕谕说:"天命所在,凡人不应违背。听说你身体不适,是真的吗?若没有疾病而装病,是不可以的事情,你再思量吧!"孔克坚没办法,只好跟着徐达回京城。

不久,朱元璋在谨身殿召见孔克坚,说:"尔年虽未耄,而疾婴之,今不烦尔官,但尔家先圣之后,为子孙者不可以不务学。朕观尔子资质温厚,必能承家,尔更加诲谕,俾知进学,以振扬尔祖之道,则有光于儒教。"这段文诌诌的话是经过史官润饰的成果,孔克坚凭借着记忆力,把当时的圣旨原话记了下来,当时真正的对话,颇为有趣。

原来朱元璋召见后,先是问道:"老秀才,近前来,您多少年纪也?"孔克坚回答:"五十三岁。"朱元璋又说道:

明朝举办科举考试的官(古代是怎么考试的)(3)

我看您是个有福快活的人,不委付您勾当,您常常写书与您的孩儿,我看他资质也温厚,是成家的人。您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涎万世的好法度,您家里不读书是不守您祖宗法度,如何中用?您老也常写书教训者,休怠惰了。于我朝代里,您家里再出一个才人,好不好?

朱元璋不逼孔克坚当官,只要读书立榜样,又赐给他一栋宅、一匹马,每个月给米二十石。孔克坚深受感动,后来在谢恩的奏疏中提到要将皇帝讲的话详细写成文章,表彰于后世,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命官员传话:"道与他,少吃酒,多读书。"于是这几段带有凤阳方言的口语圣旨全被孔家抄下来了,朱元璋务实豪爽的个性也由此可见一斑。

除了广求天下之才,朱元璋又在洪武二年命工部(中央的建设机构,掌管营建、交通等事)增筑国子监(原为国子学,1382 年改名国子监)的学舍。同年朱元璋又下令各地方政府设立学校,延揽儒者讲授圣人之道。目的除了使百姓革除蒙古人风俗,恢复旧有的礼制,也与国子监相同,皆是作为培训人才的一个管道。一如历代的统治者,朱元璋要求官员们善尽督导之职,使百姓勤奋于农业,使学生不要怠惰于学业,当百姓丰衣足食,通晓道理,国家也就步上正轨了。

明朝举办科举考试的官(古代是怎么考试的)(4)

国子监位于京师,是中央成立的学校,等级属于最高级,而各地方的学校,则依照明代的三级行政制度,设有府学、州学、县学,其学历均属同一等级。考科举的人一定是通过地方学校考试的生员(俗称秀才),不过要当官则不一定经由科举,进入国子监后,是有机会被授予官职的。

事实上,"科举必定经由学校"这句话不尽正确,《明史》是许多学者合力编写的,难免会出现一点矛盾之处,《明史.选举志》后面又说道:"读书人而没有进入官学者,称为童生。当考试的年份,偶尔收一、两位资质特别好的,通过官学三场考试,就可以与生员一起入场考乡试,称为充场儒士。"这就是没有经过学校就直接参加科举的例外,但毕竟不是主流,人数也相对较少。

明朝举办科举考试的官(古代是怎么考试的)(5)

入仕为官最主流的管道就是科举制度了,自隋代创立该制度后,近八百年来将知识分子与王朝紧密地维系在一起,透过一层一层的选拔,使最优秀的人才得以参与政府的运作。当学校制度确立后,朱元璋随即在洪武三年设科取士,诏文提道:

朕现在统一天下了,才与老百姓们共享太平日子。担心任用到不正确的官员,对于百姓有害,但愿有贤人君子来为民服务。从今年八月开始,特别设立科举,以招纳胸怀才能、持守正道的人士。谋求通晓经学、品德端正、博通古今,文采和本质皆好,名声与实学相符之人。其入选的,朕将亲自测验他,观察他的学识,评定他的名次,而任用他为官。有才学出众的人,便将他大力擢升,使全部的官员都透过科举来选用,非科举之人,不能为官。那些不务正业、急于求取名利之人,自然会改正他们的行为。呜呼!设立科取选拔人才,期盼能获取全能之才,担任官员就是要有才能德行的人,才可以将治理国家的工作交付给他。盼各位臣民,体会朕的用意!

明朝举办科举考试的官(古代是怎么考试的)(6)

洪武三年八月九日开始举办乡试,三天考一场,共考三场,预计在全国各地录取五百一十人,但若某地的人才特别多,也可不拘泥额数,多录取几位。考中的士子,隔年赴京师考会试,殿试则由朱元璋亲自测试,最后录取了一百二十人。较为特别的是,有三名高丽人(今韩国)来应考,不过只有一位名叫金涛的举人录取,由于语言不通,三人皆请求返回高丽,朱元璋于是给予丰厚的路费,遣派船舟载三人回国。

科举制度是三年一举,可是天下初定,官多缺员,迫切地需要人才,因此从洪武三年开科后,接下来连两年也都有乡试,但不举办会试,中试的举人直接到京师等候任官。直到洪武六年(1376),朱元璋告诉中书省的官员说:

朕设立科举,是要求得天下贤才,谋取通晓经书,品性端正,文采与本质都好的人士来任用。现在官员所选取的多是缺乏经验的少年。观察他们的文词,感觉有些能够有所作为,到了任用的时候,能够把所学付诸实践的非常少。朕是真心要招纳贤才,却换得不切实际的文藻,这不是朕求取贤才的本意。现在各地的科举应当暂停,另外再吩咐官员推荐贤才,务必以有德行的人士优先,文采则是其次。或许可以使天下的学者知道方向,使读书人回归到学习的基本精神。

明朝举办科举考试的官(古代是怎么考试的)(7)

科举暂停之后,朱元璋又将求取人才的方向改回"荐举",这回他要求"德行第一,文采其次",主要锁定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顺努力、通晓儒学、德高望重的人,把他们征集到京师,按年纪给予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授官对象大多都是四十岁以上的人士,多的时候达三千七百多名。至于前几年考中的年轻举人们,都被送入国子监再学习了。

总结而言,明代的任官有许多途径,明初亟需人才,故朱元璋多次令官员们"荐举"人才,自科举稳定实施后,"进士科"成为主流的任官管道,没有进士资格的生员,也能经由礼部选拔成为国子监生,取得一官半职,称之为"举贡"。此外,还一种称为"吏员"的任官途径,就是考核各级机构中的胥吏,将其升为官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