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北日报原标题: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人为核心、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人为核心)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来源:湖北日报

原标题: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人为核心、以县城为重要载体

访谈嘉宾

简新华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主

记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你认为现在为什么要强调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应该如何提升?

简新华: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以世所罕见的速度推进,取得了惊人的巨大成就,我国城镇化率已经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21年的64.72%,不仅原来的城镇和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还出现了以深圳为代表的数以百计的现代化新城市。但总体来看,城镇化的质量还不够高,主要表现在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21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6.7%,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两者相差18.02个百分点,“半城镇化”的现象突出,城市棚户区改造、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的提供、环境治理和优化、城镇困难群体救助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当前,我国城镇化已经处于快速发展的中后期,正在转向全面提升质量的新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以城镇化的数量规模扩张为主,必须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主,新型城镇化之“新”就新在高质量。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的主要途径应该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城乡有别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制度,消除妨碍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制度障碍,城镇化的投入也应该突出重点,主要用于农民工市民化、棚户区改造、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环境保护等重点对象和薄弱环节,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分享城镇化的红利。

补齐县城承载能力不足这块短板

记者: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什么要着重突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

简新华:新型城镇化既是农业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也是城乡之间生产要素频繁流动的过程。县城上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下联乡村振兴主阵地和城镇建设,是县域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商贸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农民进城就业安家、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的天然载体。县城作为城镇体系中的中间环节,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至关重要。

近年来,新型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拉动作用,财政收入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增加、产业结构优化都得益于城镇化进程。但相对于城市的发展,县城普遍比较落后,县城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突出表现为产业发展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县城治理能力仍然较弱等,不少县城还难以承载更多的人口和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低、综合承载能力弱就形成不了城镇化应有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促进器,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是“唱空城计”,是“空心化”的城市化,即使依靠行政力量、银行贷款,有可能建起一批楼房,那也是不可持续的。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就要花大力气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增强城镇人气和活力,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只有产业发展了,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人进城,才能增加收入(包括财政收入),更有条件搞城市建设,才能形成更广阔的市场,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带来商业和经济的繁荣,城市也才能持续发展。当然,城市发展了,反过来又能够产生吸引力、凝聚力、辐射力、带动力,带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为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极大地推进工业化、非农产业发展。

对湖北来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最大的实际,县域经济不强是湖北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抓好县城建设、抓好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就抓住了县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矛盾,可以达到突破一点、带动全局的效果。从城镇空间体系看,随着“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深入实施,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定位更加清晰,有利于县域更好在全省城镇体系中找准自身定位,谋求更大发展。城镇化的高级阶段是城镇发展质量的提升,我们要看到县城城镇化发展不足这块短板,遵循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城镇化率的提高,加快人口集聚、拉动经济增长、切实改善民生,推动城镇综合功能增强。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抓住了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要害

记者:提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等理念,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什么现在特别强调要把“人的城镇化”摆在首要位置上?

简新华: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不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新发展理念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型城镇化也不例外,也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城镇化是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和农业就业人口逐步减少、城镇人口和非农产业就业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逐步缩小直至消除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即农民变成市民、城乡居民都能够享受到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是物的城镇化,即土地的城镇化(农村土地变成城镇用地)和城镇建设。还必须明确,物的城镇化是为人的城镇化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两者决不能本末倒置。过去,有的地方存在重视物的城镇化、轻视人的城镇化的偏差,导致人的城镇化滞后于物的城镇化、农民的城镇化滞后于农地的城镇化,造成了交通难、住房难、看病难、就业难等一系列城市病。有的地方片面追求城镇化率,把城镇化搞成圈地运动、造城运动,结果是“化地不化人”,出现“半城镇化”现象,许多农民工长年累月在城镇务工经商和生活,却成不了市民,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使得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大大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甚至还出现过没有多少人居住的所谓“鬼城”。

提出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抓住了现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要害。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不应将城市规模和城镇化比率作为唯一衡量指标,更应以实现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尽可能让农民工也能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注重对城镇困难群体的帮扶,加快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改善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统筹做好“衣食住行”和就业、教育、社保、医疗等民生保障。实现从“乡”到“城”的转变。

新型城镇化将产生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记者: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基本任务,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我省正在深入实施区域发展布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全域高质量发展。对湖北来讲,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有何现实意义?

简新华:我国现在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与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一样,实现新型城镇化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任务,而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靠需求来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从而极大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因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的进一步增加,需要建设更多更大的城镇和基础设施,必然产生巨大的投资需求;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完成棚户区的改造,改善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农民工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也必然产生相当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坚持以人为核心,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城镇化战略转型,走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将是未来中国城镇化的基本方向。必须看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有利于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激发发展新动能,通过扩大内需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也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基于此,新型城镇化具备强劲后发优势,是抬高全域高质量发展底板的潜力所在、关键所在。湖北各地应不断挖掘城镇化进程中蕴藏的经济发展潜力和强大发展动能,加快推进以产业为纽带,产城融合、综合配套的新型城镇化,进一步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记者 周磊)

责任编辑: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