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自古以来都是诗人咏物抒怀的常用之物,有唐一代,很多诗人都写过蝉,其中被公认为最好的,是虞世南、李商隐和骆宾王所写的蝉诗。你喜欢李商隐还是骆宾王抑或是虞世南的蝉诗呢?

和李商隐蝉一样的诗(唐人写蝉之诗以这3首为最佳)(1)

先来看看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这是虞世南的蝉诗,我们先用现代汉语理一理这首诗的意思:蝉的触角,如帽缨一般,它用这触角,吮吸着晶莹甘甜的露水,响亮的蝉鸣,从疏朗的梧桐树林里传出来。身处高处,声音传送悠远而绵长,这并不是凭借秋风的力量,而是蝉自身所处的地位决定的。

这首小诗的最后两句很有哲理性,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两句是从前两句对蝉饮露、蝉发声引发的议论。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蝉的声音传的很远,是因为借助了秋风,而虞世南与众不同,以独特视角,提出“非是藉秋风”。

其实,写的是蝉,写的更是虞世南自己,是他对于自身内在品质的高度自信。也难怪虞世南能如此自信,他的经历了陈、隋、唐,无论谁当皇帝,都对他器重有加。但是,此人不卑不亢,不卑不亢,不是通过阿谀奉承而稳坐高官的。所以,他这首诗的第一句就说,蝉,饮的是晶莹的露水,说的也是自己的高洁清廉。

虞世南先是陈为官,隋灭陈后,被隋重要,而隋灭亡后,被窦建德抢去,任命为黄门侍郎,唐朝灭了窦建德后,李世民对其更为器重,是当时的“十八学士”之一。李世民盛赞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这样的一个学富五车而又敢于直谏的君子,写出的蝉确实与众不同。

虞世南的蝉,我喜欢!

和李商隐蝉一样的诗(唐人写蝉之诗以这3首为最佳)(2)

再来看看骆宾王的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咏蝉》

骆宾王的蝉又是怎样的一只蝉呢?深秋了,寒蝉一声声叫个不停,这蝉声引起我绵长的愁绪,想了很多很远。这里“西陆”指的是秋天,“南冠”指的是囚徒,骆宾王此时还在监狱里,正是囚徒。这两句,采用比兴手法,令人触目惊心!

这秋蝉,扇动这乌黑的翅翼,那微微的颤抖,颤抖着我的心,让我怎么受得了?蝉啊,干嘛总是对着斑斑白发的我无休止的悲吟呢?这里,白头运用了双关的手法,本意是指自己一头白发,老了。

而寓意却是在用典。汉代司马相如赢得了新寡的卓文君的爱情后,在京城做官,开始花心起来。于是,卓文君就写了一首《白头吟》:

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这里,骆宾王借用这个典故抒怀,自己一片挚爱,却遭无情辜负。

秋天的露水浓重,蝉儿展开双翼竭力奋飞,也难以高飞。西风烈烈,轻易地就把蝉的悲鸣唱淹没。这天下,谁会相信秋蝉是如此清廉高洁,又有谁能知道我的心,能为我申冤昭雪呢?

骆宾王的蝉,跟虞世南的蝉不同,虞世南和骆宾王都自信清廉高洁,但虞世南身居高位,强调的是自己的内在修为。而骆宾王此时正在狱中,因为上疏言事触犯武则天而下狱,一片拳拳之心,却遭此下场,心情是多么糟糕,是可想而知。

境遇不同,心境自然也是天差地别,一样的蝉,同样的高洁,但写出来,确是不同的。一个是自信满满,一个是悲愤满腔。

骆宾王的蝉,我也喜欢!

和李商隐蝉一样的诗(唐人写蝉之诗以这3首为最佳)(3)

最后,看看李商隐的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

李商隐的蝉,跟虞世南的蝉不一样,跟骆宾王的蝉也不同。栖身在高枝之上,却难以饱腹;悲鸣不断,但无人同情。五更以后,呜咽快要断绝了,但满树碧绿依旧,毫无恻隐之心。我官职低微,行踪飘忽,常年在外漂泊,故乡的田园也许已经荒芜,我却是有家难回。蝉啊,只有你的鸣叫还能让我警醒,我跟你一样,家徒四壁,清高自许。

李商隐在当时可以说是“太有才了”,可是,却一直为才所累,郁郁不得志,仕途不顺。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竟然陷入了牛李党争,成了牺牲品。这首诗,借蝉,抒发了自己不得志而坚守高洁的情感。

蝉的高,就是李商隐的高,蝉的高高的树枝上,李商隐是坚守高洁。这首诗的第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词句美极,而情感悲至欲断绝,意境全出,令人心为之动!

和李商隐蝉一样的诗(唐人写蝉之诗以这3首为最佳)(4)

李商隐的这只蝉,我无法不喜欢!

纵观唐朝三位大咖写的三只蝉,各不相同,但却有相同之处,就是为人立世,都必须清正高洁。虞世南特别自信,告诉世人,我是高洁的;骆宾王身处狱中,向世人表白,我是高洁的;李商隐郁郁不得志,也要以自己的言行让世人知晓,我是高洁的!

高洁的秋蝉!

朋友们,这三只蝉,你喜欢哪一只呢,是李商隐的,还是骆宾王的,还是虞世南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