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通宝为什么不能留(开元通宝)(1)

公元617年,正值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唐国公李渊趁机起兵,建立唐朝。始于汉代的五铢钱在全国已流通700余年之久,期间历经王朝盛衰,五铢钱大小轻重已无统一标准。即使是版式最简单的隋五铢也有大小多种规格。再加上前代的北周,北齐和南朝钱币的流通,通货之状极其混乱,又由于隋末战乱,货币大幅贬值,百姓生活非常困苦。当唐朝局势稳定后,为适应其统治需要,于公元621年,颁诏废五铢钱,由唐高祖李渊亲自主导,给事中欧阳询监制,改铸统一的开元通宝。初唐开元通宝行用钱是钱文为欧阳询所书、经钱监严密督造的一种优质开元钱,又叫武德开元。从质地上看,初唐开元所用材料为青铜和白铜,面、背肉好,廓整,钱文深竣清晰,铜质纯净,铸造精良。从形体上看,钱径24毫米至25毫米,穿径7毫米,廓宽2毫米,质量为3.7克到4.2克,集中于4克。从钱文上看,正面“开元通寳”四字含八分及隶体,笔划端庄沉稳。

开元通宝为什么不能留(开元通宝)(2)

开元通宝是唐代第一种货币,也是发行量最大,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由于其质量合理,通货控制得当,钱币做工比较精美,故深受百姓喜爱。开元通宝已经成为大五帝钱的一部分,具有辟邪,旺财的功效。

另外,许多人都认为开元通宝是年号钱,理由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唐朝出现开元盛世,这是错误的。同名开元,纯属巧合。

我国在唐朝以前,多以铢、两来表示钱币质量。从秦半两到隋五铢,货币的度量都是以二十四铢为一两的二十四进制为标准。此后直至唐朝,度量衡都没有太大变化。从唐朝开始,采用新的度量衡,十钱为一两的新的十进制度量衡便由此产生,二十四进制的铢两制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钱币的实际重量也不再以锱,铢,两的二十四进制去计量,而是开始以厘,分,钱,两的十进制去计量。开元通宝,径八分(约2.4厘米),重二铢(约4克),即一钱(货币单位或面额一文,一个钱亦即一文钱),每十文重一两。在钱币铸造的形制和重量上,开元钱成为唐代以后各代铜钱的标准。

开元通宝钱,在我国钱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开元”,意指开辟新纪元;“通宝”,意指通行宝货。开元钱的划时代地位表现在:唐代以前的钱币,多以形制或重量为名称,如刀币、五铢钱等,而自开元钱后,改称“宝”、“通宝”、“元宝”等。开元通宝是唐朝统治290年中的主要流通货币,而且影响了中国1000多年钱币的形制、钱文模式和十进位衡法。

开元通宝为什么不能留(开元通宝)(3)

唐代开元通宝的铸制与流通,在我国钱币形制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开元通宝简称开元钱或通宝钱。开元即“开国奠基”之意;通宝则是“流通宝货”之内涵。铜钱名曰通宝,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货币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钱为宝,则意味着货币即财宝观念的增强和人们对其崇拜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