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一个人的心情短语(人间自是有情痴)(1)

夏去秋来,木叶扶疏,零落的已经花落水流红,该挂果的都已经挂上了果。每日通勤的路上,独玉簪花开出各种形态,骄傲自信。四季轮回,物侯有序,那些花草树木,日月山川,赤橙黄绿青蓝紫,宇宙造化有深情,从来没有辜负过寄生、钟情于它的人类。

说起“情”,不止有儿女私情,自然还有亲情,友情,对天地造化的敬畏之情,对山川草木的流连之情,对艺术的欣赏之情,对人的缠绵之情。情是中外文化的千古大话题,不只是人与人的关系,还有人与宇宙的关联。中国古代,在理的大环境下,很多人不愿意被制度潜规则。宦海失意时,他们需要为自己的人生找一个出口。于是,寄情于山水,寄情于诗词歌赋,寄情于茶道香道园艺,寄情于饮食的人间烟火气……这才有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可供现代人欣赏膜拜并效法寄情于其间的文化艺术瑰宝。

“情”自何生?汤显祖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曹雪芹说,“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想来这“情”字,是自开天辟地就有了的。情又将魂归何处?大概是到整个大荒都化灰化烟的时候吧。

在我看来,情具有一种生发的力量,好的感情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信任,亲密,给人带来幸福感、归属感和价值感。

思念一个人的心情短语(人间自是有情痴)(2)

有些人,注定为情而生。比如《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情是贾宝玉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自然,他是欣赏赞叹、心领神会之情;对服侍他的丫头,不是亲情胜似亲情;对林黛玉,是心心相印、可亲可爱、两小无猜的天真烂漫之情;对秦钟、蒋玉菡,是不分性别的爱恋之情;对骨肉姐妹,是疼惜爱顾之情;对薛宝钗,是敬重之情;对金钏,是痛悔之情;对刘姥姥,是怜贫惜老之情;甚至对于从未谋面的傅秋芳,都有恐冒犯之惜之情。还有自宝玉的眼中,丫头们之间的惺惺相惜之情;丫头与主子之间的忠诚爱顾之情;龄官与贾蔷的痴情;小红与贾芸的互相倾情;司棋对表哥的义无反顾之情,尤三姐对柳湘莲的烈情……凡此种种,书中不胜枚举。

可以看出,在这所有的情里,贾宝玉尤其宝贵这人与人之间的一片赤诚。他为之惊奇,为之痴迷,为之流连忘返。这才是人之为人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啊!

然而,有一个杀手在随时随地虎视眈眈,那就是封建礼教。我觉得,情与礼,不是互不兼容的对立面,而是相生相辅的两生花,关键是找到两者的平衡。然而,在红楼世界里,这两者,显然失衡了:因为一句玩笑话,金钏含耻辱跳井自杀;因为几句谗言和零星的不好印象,晴雯就被定义为勾引宝玉,抱屈而死;因为被查出和表哥有往来信物,司棋被撵出大观园;因为几句有损名节的流言,冷二郎就认定尤三姐不干净,以至于烈女三姐自刎表白心迹和清白。

思念一个人的心情短语(人间自是有情痴)(3)

礼,在某种层面上是必要的,我们赞人,常说有礼有节。然而,不近人情的礼教是曹公反对的,是他深恶痛绝并大胆披露的。

百转千回,曹公的《红楼梦》,是对于他亲见亲历的痴情儿女们所遭受的灭绝人情的遭际的一首挽歌,是一首对于她们敢于反抗和对感情的笃定的一首赞歌。然而我们看《红楼梦》,难道仅仅限于感慨和讴歌书中儿女们的痴情吗?这就局限了。曹公要为之立传的,要为之讴歌的,是古往今来为情痴狂的赤子之心。曹公在开篇就已经告诉我们了,“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也就是说历朝历代,世界各地,都有这样的人出现。曹公不过是假借书中的众儿女来讴歌古往今来的一众情痴情种罢了!

儒释道皆可称教,可曹公并未嘱意哪种,而是立足其中超乎其上,另辟一“正邪两赋之人”。试看他举的例子:

“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红楼梦》大旨谈情,讴歌的,就是这类人的真性情。

思念一个人的心情短语(人间自是有情痴)(4)

周汝昌在《红楼梦的真故事》借贾宝玉之口提出情教:

“我常想,天下哪里有位高人,自创一教,名为情教,以真情正情大情而度众生,我是一定要去皈依的。”

他说这“情教“,还真有。

被时人称为狂生、畸士的冯梦龙,写有《情史》,主旨在于反对“理为情之范”,主张“情为理之维”,更重要的是,他在序里说,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情史序》全文如下:

情史,余志也。余少负情痴,遇朋侪必倾赤相与,吉凶共患。闻人有奇穷奇枉,虽不相识,求为之地。或力所不及,则嗟叹累日,中夜辗转不寐。见一有情人,辄欲下拜;或无情者,志言相忤,必委屈以情导之,万万不从乃已。尝戏言:我死不能忘情世人,必当作佛度世,其佛号当云“多情欢喜如来”。有人称赞名号,信心奉持,即有无数喜神前后拥护,虽遇仇敌冤家,悉变欢喜,无有嗔恶妒缉嫉种种恶念。又尝欲择取古今情事之美者,各著小传,使人知情之可久,于是乎无情化有,私情化公,庶乡国天下,蔼然以情相与,于浇俗冀有更焉。而落魄奔走,砚田尽芜,乃为詹詹外史氏所先,亦快事也。

是编分类著断,恢诡非常,虽事专男女,未尽雅训,而曲终之奏,要归于正。善读者可以广情,不善读者亦不至于导欲。余因为序,而作《情偈》以付之,偈曰:

四大皆幻设,惟情不虚假。有情疏者亲,无情亲者疏。无情与有情,相去不可量。

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子有情于父,臣有情于君。推之种种相,俱作如是观。

万物如散钱,一情为线索。散钱就索穿,天涯成眷属。若有賊害等,则自伤其情。

如睹春花发,齐生欢喜意。盗贼必不作,奸宄必不起。佛亦何慈悲,圣亦何仁义。

倒却情种子,天地亦混沌。无奈我情多,无奈人情少。愿得有情人,一起来演法。

我没有现世的宗教信仰,如果有情教,我愿五体投地拜入,一世如此,世世这般,行为怪癖性乖张我也乐于其中,哪管世人诽谤。

,